藍云曦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類醫學技術的飛速提升,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同時,人們的一些理念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開明,這就部分反應在一些人不愿意生養而崇尚“單身貴族”主義。這就導致了一些我國社會逐漸向人口老齡化社會邁進。人口老齡化將會引發很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也不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而社區養老服務可以緩解這一問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發展智慧型養老成為一種社會趨勢。本文就圍繞“互聯網+”視域下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改進的必要性以及改進方向進行簡單的闡釋,并針對傳統養老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 智慧社區養老 服務模式探索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型社區養老服務也逐漸落入實處,這種舉措實現了傳統養老模式與新興科技技術的結合,促進了養老模式的升級,實現了養老服務的現代化,跟隨著時代潮流。國家為此也發布了相關的養老政策,對先進網絡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推廣和深入運用表示支持和鼓勵,例如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新技術與社會的力量,對當今養老服務模式進行改善。由此可見,對“互聯網+”參與下的智慧社區養老模式探索不僅是順應社會趨勢,更是響應國家號召。
1.當前社區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1社區養老服務供需錯配,養老服務適應性差
社區養老服務供需錯配是指由于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信息誤差而導致服務錯配,由此也就表現為養老服務適應性差。究其原因,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是按照一套相應的流程來發展老人住戶的,其流程為首先是有需求的老人通過家人或者自己提交養老申請,接著機構就會根據申請派送合適的養老護理人員,養老護理人員最后還要對入駐老人的信息進行備案記錄。這一套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不僅繁瑣而且還會出現信息的誤差和不對等。因為養老護理人員要想服務到位就必須要詳細精準的養老服務需求數據,這一過程中也不乏會有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總之,信息的繁瑣和處理不易以及雙方信息溝通不暢以及信息不對等導致養老服務中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盲區。
1.2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單一,忽視了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
社區養老服務形式有很多,但無例外都是為老人提供物質方面的需求,例如社區人員為老人送衣服和必需品或者專職護理人員對老人的日常護理,都忽略了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這就造成了養老服務模式的單一匱乏。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有二。一是老人的精神養老很難開展和記錄。例如衣物的遞送以及日常護理的進行次數都是具體的數據比較容易記錄,而精神方面的需求記錄就很難開展,同時服務人員與老人之間的溝通不暢也就影響了精神數據的記錄。二是在當今社會的進步情況下,老人已經不再為衣食住行而煩惱憂愁,更多的是來自于“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希望精神的空虛得到慰藉,而很多護工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再加上,由于沒有互聯網技術的加持,服務人員流動性很大,老人的護工常常因為混亂的服務體制而被到處調用,這也就間接導致了老人精神的不穩定。
2.“互聯網+”助推社區養老發展新思維的必要性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對公共服務尤其是養老服務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從而為現代養老服務提供發展新思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互聯網+”養老模式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為老人提供個性化服務。這就從側面反映出,互聯網加持的養老模式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以老人感受為中心,力求依據老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現實需求而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首先,由于互聯網技術對信息數據的處理、保存、維護方面大展身手,這不僅通過信息交流的模式優化配置、提高效率,而且也能解決傳統養老中信息延遲以及信息不對等的問題。在互聯網技術的護航下,信息數據的精準性得到保障,同時因為信息變化導致的問題也不復存在,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例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中可以引進專門為老人佩戴的智能手表實時檢測老人的心率變化以及心情波動,從而服務人員能夠為老人提供個性化的精準服務。
其次,互聯網技術也讓養老服務模式更加多樣化。與傳統的養老服務以老人的身體健康為中心相比,智慧養老將以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時作為服務標準,引進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借助大數據所特有的信息溝通的便捷,對社區健康養老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3.“互聯網+”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實現途徑
“互聯網+”社區養老模式的有序發展離不開三個方面的力量,即在政府力量的維護扶持下,企業力量的推動發展下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下,養老服務模式才能健康發展。
首先,政府要起到示范指導的帶頭作用,政府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養老需求建立符合需求的養老信息服務平臺,中央政府推動地方政府上行下效、落實到位。信息平臺具體數據需求應該交由專業人員決定,并廣泛聽取社會意見以及老人意見。當然由于各地的具體情況不同,各地政府建立的信息平臺就多樣化。同時,平臺作為老人信息數據的總收錄,也應交由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維護和更新。這樣的總平臺建立,就實現了管理的方便和快捷以及信息數據的實時更新。
其次,相關企業也應盡快研發出符合老人養老新模式的產品。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老人心率進行檢測的智能手表,為老人心理健康負責的人工智能,除此之外還有智能血糖儀以及智能手機,這些產品都應該在智能服務老人身體健康的基礎上也為其心理健康負責。當然,在如今手機電視也已經普及的背景下,企業也可以從手機APP為切入點,研發出高智能的手機APP,對老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實時服務。例如,社區服務人員可以了解一下APP 的應用,根據一些老人的心理需求播放視頻或者緩解的音樂。企業也可以將志愿服務加入APP平臺中去,便于志愿者通過信息平臺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從而實施幫助。
最后,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才能真正實現“三管齊下”。滿足老人心理需求除了互聯網技術的精準配置之外,還需要溝通的力量。也就是說,很多空巢老人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孤獨需要一個人陪伴緩解。社會志愿者應該積極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中去,為老人的心理健康和老人的幸福感助力。
總結: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趨勢的加深,“互聯網+”技術扶持的社區養老模式更新刻不容緩。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社區養老中去,充分應用大數據處理信息的方便快捷開放等優勢,在政府統一規劃指導下,各方力量參與進來,一定能助力智慧型社區養老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喜園, 高書杰. "互聯網+"視角下的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研究[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2019, 000(001):257-258.
[2]蘭超歌. "互聯網+"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 勞動保障世界, 2020, No.571(15):22-22.
[3]張博. "互聯網+"視域下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J]. 當代經濟管理, 2019(6).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CAFB781-EA37-44EC-B0FE-F395605116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