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策
(衡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衡陽 421000)
學前教育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其主要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兒童觀,具備從事學前教育的基本理論素養、教學技能和方法基礎,能夠適應幼兒園教育活動需要,在幼兒教育機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以及能夠從事幼兒園經營、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為提升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教育部2006年就提出了《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強調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完善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到了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聯合制定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1],明確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工學結合貫穿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根據培養目標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逐步實現就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可見,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要性[2]。現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學生采用“2+1”學習模式,即兩年在校理論學習,一年在實踐機構的頂崗實習。可見頂崗實習的開展的普遍性和對學生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頂崗實習前提是有崗可頂。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確實走進來幼教機構從事幼教有關工作,但崗位并不一定對口。部分頂崗企業僅從自身發展出發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崗位分配,忽視學生專業與崗位的匹配度。例如,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入幼兒園實習后從事的是前臺、招生、后勤等教輔崗位,而非教學崗位,這與學生頂崗前的期待和學校實訓部門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頂崗實習在大部分教師包括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中都更為統一的理解是實習,是教育教學的延升,學生最本質最重要的身份依然是學生。因此在頂崗期間學生依舊有依賴帶教老師、依賴學校的心態。可現實是,大部分實踐企業認為既然是頂崗,那就是實習學生頂替工作崗位,就要按質按量完成崗位任務、實現崗位目標。這樣就出現頂崗企業對學生期待很高、要求很嚴格,而學生由于心態上的稚嫩和專業技術上的不成熟,導致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企業也是牢騷滿腹。
現今高職院校組織一次大規模的頂崗實習多則上千人,少則也有幾百人。而單個頂崗企業,尤其是接待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頂崗企業,一次性最多接幾十個實習生,少的可能只能接極個別的實習生。因此同一年級的學生會分配到幾十家甚至幾百家不同的頂崗企業。不同的頂崗企業質量是參差不齊,有的企業管理規范、頂崗實習制度完善、企業文化氛圍濃厚、學生實習工作經驗和能力提升較快,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而有的企業存在克扣學生待遇、生活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等實際問題,學生非常不滿,影響正常頂崗實習工作的進行。
學生外出頂崗實習一年,這是對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巨大挑戰。不論頂崗企業和學校如何溝通協調,在大多數家長心目中實習學生管理仍然是以學校為主體。部分實習生離開校園后就像脫了線的風箏,想著終于脫離老師和家長的約束可以恣意妄為,也就發現不少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出現問題的情況。同時,頂崗企業一直以企業管理者自居,沒有區別對待實習生和正式員工的管理,不僅在帶教老師安排上很敷衍,在實習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上也做不到像學校管理一樣面面俱到、事無巨細。
目前,有些頂崗企業把實習學生接走后經過簡單培訓就頂崗,而一旦學生頂崗走上正常也就與學校班主任、實習實訓部門斷了聯系,企業只有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想到需要尋求學校資源。有部分學校老師把實習學生送到崗位后,想著學生已經交給頂崗企業,他的責任和負擔就解脫了,老師也只有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想起需要尋得頂崗企業的幫助。同樣實習學生在離開學校走向崗位后認為我已經頂崗,完全能獨當一面的根本不需要跟頂崗企業和老師匯報交流。以上各自為主的思想很容易導致學生在一年外出頂崗過程中出現管理真空地帶,造成不必要麻煩和事故。
當前,大部分給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企業是為了解決本企業用人需求,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理由是,頂崗實習學生相比正式員工,所需的人力資源成本更低。這樣的出發點勢必導致企業在給學生提供崗位時出現崗位的不對口、不匹配的情況,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只會在缺少廉價勞動力的情況下接收頂崗實習學生,并不會花時間、花精力對這些學生進行培養和培訓,學生在這樣的頂崗實習中只會有做不完的工作而沒有辦法得到有效指點和提升。同時,頂崗實習效果不佳與缺乏實習指導教師也是成正比。在學生實際頂崗過程中,一方面頂崗企業并沒有為實習生配備專職實習指導教師,另一方面一些正式員工也把實習生當正式員工看待,不會主動給予指導,部分員工甚至將他們視為競爭對手,不配合他們的專業發展。
查閱很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發現“重理論輕技能”是普遍現象。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包括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等,這部分理論課占比高達百分之七十,而實踐課程譬如器樂、舞蹈、手工、鋼琴等課程如蜻蜓點水般只開一學年,甚至有些只開一學期。這樣的課程設置根本無法滿足學生頂崗實習技能需求[3]。其次,為提升頂崗成效,很多高職院校會采用各種方式對學生實習基地進行考察、排名、打分,但一次考察、幾次接觸肯定不足以來評價一個實踐企業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實習實訓要求。一個學校實習實訓部門動輒和幾十家甚至幾百家頂崗企業溝通聯系,如果沒有親身實地探訪那就無法對頂崗企業給予客觀公正評價。若僅憑頂崗企業的法人資質、營業執照、幾份文字簡介根本達不到篩選最合適的頂崗企業目的。當然,在實習生安排過程中還有人情、面子等各類因素,那就更沒有辦法保障頂崗實習效果。
現今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也存在實習任務完成不合格甚至假實習現象。有的學生在選擇實習幼兒園過程中只考慮待遇不考慮崗位,只考慮外在環境不考慮內在本質。有的學生把實習當作是學校硬性安排的任務,是為了拿到畢業證而必須走的過場。帶著上述思想情緒頂崗肯定影響實習的效果。當然,部分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過程中本身就不認真,理論不扎實、技術不過關,頂崗后根本沒有辦法較高質量的組織幼兒教學活動,造成頂崗企業對學生的專業懷疑,引起幼兒園家長對實習學生的不信任。這樣一來二往,頂崗質量在這部分學生身上是得不到任何保證的。
不可否認《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2+1”教育模式在現階段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的重大意義。尤其對實踐性非常強的學前教育專業而言,非常有必要在第三年通過頂崗實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論聯系實踐,為畢業后求職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因此,頂崗實習的頂層設計絕對不能簡單粗暴,需要合理規劃、科學執行。尤其教育部門提到互聯網+前提下行業的快速發展,更需要科學合理的頂崗實習規劃。
頂崗實習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必經環節。為了更進一步強調和重視頂崗實習意義,首先,在學生離校參與頂崗實習前就要開展集中培訓,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看待實習,尤其針對學前教育學生要再三強調頂崗實習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理解、教學技能的提高的重要意義。其次,在常規教學中,專業教師要不斷滲透學前教育專業所具備的特點以及幼教的職業特點,讓學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學專業以及未來的就業去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第三,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要嚴格實習考核,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同學要給予相應的懲處措施。
頂崗實習效果的體現,除了學生和學校之外,頂崗企業也極其關鍵。頂崗實習學生離開校園走向崗位,并不意味著學校管理任務的結束,而應是學生校外學習生涯的開始。學校的實習實訓部門應該建立長效機制,采用常規檢查、臨時抽查、多方訪談等形式對頂崗企業給予指導,督促頂崗企業加強實習生的管理和培訓,促進實習生的成長。同時在檢查過程中,學校也要針對那些學生家長反響好的頂崗企業予以重點關注,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4]。根據我國教育部最新頒布的《職業學生實習管理規定》,頂崗企業也應該加強對頂崗實習學生的指導,既要給崗位鍛煉,也要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和實踐操作的機會,尤其在實習指導教師配備方面不能敷衍了事,幼教行業人才發展其實就是一個個頂崗實習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
頂崗實習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學生、學校和頂崗企業三方。頂崗實習期間發生的不少問題主要原因是三方主體責任不明確,出現管理真空。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建議簽訂三方協議,明確三方責任。同時,三方協議具體的內容也不能簡單的模仿和復制,一方面要確保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必須明確由誰具體負責安排符合條件的帶教老師進行指導,另一方面也要明確對實習成效的考核,激發頂崗企業對實習學生的管理積極性。簽訂協議后,簽訂三方必須嚴格執行協議內容,保障共同利益。任何單位和部門嚴禁隨意更改頂崗實習計劃,更不得強制學生到沒有簽訂協議的單位進行頂崗實習。
多年來頂崗實習已成為高職院校常態化的教學管理方式,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十幾年前有關實習管理的制度早已不能夠滿足當今學生的發展,而制度又是活動順利開展的根本保障。在頂崗實習改革過程中,高職院校各個部門應該加大對學生頂崗實習活動的重視力度,緊跟時代發展,科學制定有關頂崗實習的管理文件,完善相關制度建設,深化頂崗實習改革,確保學生頂崗實習活動做到有文件可依,也必須依據文件辦事。
總之,頂崗實習可以幫助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但在高職院校中,頂崗實習效果還是參差不齊,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一方面要承認學生個體的素質差異導致頂崗實習效果的不一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現階段學前教育專業頂崗實習的問題。在未來的職業教育改革中,各高職院校必須加強頂崗實習的管理,保證頂崗實習質量,提升頂崗實習成效。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專業扎實、技能過硬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