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當下,有一部分大學生不注重培養自己的本領,對自己的專業沒有深刻的認識,對于自己的過去認知不清楚,對于自己現在的狀態認知不清醒,對于未來的發展規劃不清晰,沒有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長:一方面是在校時懶散,另一方面是求職時的“四顧心茫然”;在校談起未來職業規劃時泛泛而談,“什么都能干”,而在求職時沒有一技之長“什么都干不了”。一方面是大學生在校為分散的課業和行政事務,另一方面,在求職時發現所學與所用相關性不大——因此,較早的培養大學生的本領,對于大學生的職業規劃乃至人生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1.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探析大學生的本領差要從大學生群體本身入手。第一,大學生在年齡段上屬于青年的初期,在實踐上缺乏社會經驗,在認識習慣上屬于自發的、感性認識,缺乏自我約束、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相比于長遠的人生規劃,踏實奮斗、努力帶來的成功喜悅,網絡游戲、肥皂劇、綜藝節目等暫時性享樂活動更能直接地撥動他們的神經,長期地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娛樂上,則導致了“草盛豆苗稀”的后果。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缺乏核心競爭意識、明確的人生規劃、理性的自我認知、充實的生活安排、高瞻遠矚的發展視域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是導致本領不強的主要原因。第二,缺乏實踐鍛煉,大學生的校內學習以理論為主,工作實踐相對缺乏,他們不了解自己將要面對的工作環境。
2.教育機制的原因。
首先,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大學校內課程偏向類型多樣化,但是,這種出于好意的安排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使得學生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習很多門課程,很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導致了“多而不精”的后果。其次,一些落后于當下實踐的理論課程沒有被及時革新,理論脫離了實際。一些通識課程占據了總學時的相當大的比重,與學生專業相關性不高,實用性不強,但是卻被安排在培養計劃之內,這使得學生為了修滿夠學分畢業而上課,造成了精力的分散,往往會與最初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盲目地追求數量廣度而不講質量深度,忽視學生的需求和理解接受能力,不僅導致了學生精力和時間的極大消耗,也造成了對教育資源的浪費。第三,教育理論與現實脫鉤。照本宣科的就理論而講理論已經不能吸引學生,不注重學生的理解和需要。
3.校內行政事務所造成的時間、精力分散。
學生在各種行政事務中分散了精力,一方面要完成學業,另一方面要完成各種來自校園行政系統的各種事物,分散了注意力。首先,行政事務更多的將學生的活動范圍鎖定在了校園之內,將學生的注意力鎖定在了校內事務之上,將學生的視域局限在了眼下。第二,瑣碎的行政事務,分散了學生的整體時間,不利于學生集中精力進行學習和規劃安排。與此同時,過多的、繁重的校內行政事務在校內形成了一種相對閉塞的環境,減少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系,使他們的視域頗受局限,使他們不能及時了解社會上的需求,不能及時接受新鮮事物,從長遠來講,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4.媒體所傳播的不良風氣。
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損害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作風,給大學生群體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和價值導向。例如,抖音上一些無良的自媒體為了博人眼球的虛榮或在資本驅使下的廣告效應,所進行的各種炫富;偶像劇里“丑小鴨”通過偶然結識上了富家公子,不依靠個人努力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蛻變;碌碌無為的小人物通過獲得“超能力”一下子成為了大英雄……這些不現實違背規律的臆想卻很容易使涉世未深、缺乏判斷力的大學生沉溺其中,滿心幻想而不思進取,不踏踏實實的奮斗而總想“走捷徑”,這樣的價值觀不利于大學生自立自強的本領的養成,不利于高校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自強自立是大學生群體走向強大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應試教育之下的我國教育一直注重理論學習,而忽視勞動能力和生存能力教育,一旦走向社會,面臨獨立的生活,缺乏獨立生存能力的他們頓感無所適從,只偏向于理論的學習,忽視勞動實踐能力的培養,后果是學生嚴重缺乏勞動能力、實踐技能和獨立生活能力,逐漸地形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維,對于本領和進取心是極大的損害——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一門生存技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與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
培養大學生的本領,使大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的現狀,認識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激發進取心和發展進步的源動力。通過本領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專業上,培養自身的專業能力、勞動能力、職業素養,培養好自己的本領,為培養獨立生存能力,為自己的未來步入社會打好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本領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身現狀與社會要求的差距,從而堅持問題導向,及早規劃更正。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也為大學生就業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當代大學生,要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本領,做好所學與所用的銜接。否則,認知上的模糊不清,勢必會造成備戰發力不準,無頭蒼蠅般的亂撞,不僅造成精力上的浪費,也是對青年大好時光的虛度。
1.“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堅持問題導向,承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及時進行自我檢查,及時發現關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安排等教育機制問題。同時,高校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他們正視自身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因此,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將 “在校所學”與“社會所需”相掛鉤,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本領,應用所學理論,檢驗所學本領。
2.“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針對大學生思想上懈怠、行為上散漫、精神上缺乏斗志等問題,要著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作用,培養大學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雙創”協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精神品格,充實大學生的在校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時,警惕西方泛娛樂化思潮和腐朽文化對我國大學生思想的腐化和侵蝕。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舞學生,使學生們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昂揚的斗志、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對生活的熱情。
1.增強理論教育的針對性。
“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要增強理論的針對性和教育的實效性。要堅持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的原則:
首先,堅持需求導向,把握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向,了解學生所需所慮,將社會所需、學生所需與學校所教有機結合,從而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及時更新優化學校教育的內容,淘汰過剩的教育產能,讓所學與“所用”始終同頻共振;高校的課程安排只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和學生的脈搏,才能吸引學生。要了解學生所需,有針對性加以扶持幫助和人文關懷,加大專業培訓力度,加深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促進學生本領的形成。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形成科學理論。學校教育要經常開展自查自檢,及時發現現存的教學機制當中的問題并及時改正,確保教育機制始終服務于學生的本領培養,并防止其成為本領培養的阻礙;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要及時考察、回應和解決。
2.培養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社會科學研究專從書本子里面討生活是危險的。”高校的理論課程設置,要符合、服務于學生的現實需求,以學生的現實需求為導向,進行能力的培養。正所謂“人倫日用”,在生活實踐中應用專業理論,在正確的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生活實踐。把第一課堂的理論傳授與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第三課堂社會實踐以及第四課堂的網絡信息教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不斷地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的理論,在生活中時刻緊扣時代的脈搏,在生活中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生活中培養本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