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峰
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研究教材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等學習活動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培養
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既是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促進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相輔相成,教師在課堂中要提供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加強說理訓練——推動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讓學生通過語言來表達思維過程,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讓學生多想、多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有效推動學生思維。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先讓學生聯系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明確可以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然后思考能否將三角形變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操作,發現可以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然后討論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學生初步操作之后,隨即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結合操作過程,嘗試用精煉的數學語言,說說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在有理有據的表達過程中,有效地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理解了為什么“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溝通了新知和舊知的聯系。學生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說理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二、豐富感性認知——促進思維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定理、規律等,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學生要學習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一個重要方法是注意由直觀到抽象,豐富直觀表象,讓學生通過多次的感性認識,深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時,為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角的概念,首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實物,如三角尺、張開的折扇、剪刀形成的夾角、鐘面上指針所形成的夾角等,使學生對角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利用各種材料來做角,如用紙折角、剪角,用兩根小棒搭一搭做角,用毛線拉出角等,在多種活動中感知角的特征隨后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畫一畫角的過程,在頭腦中正確建立角的表象,使學生對角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又如,在教學“認識方程”時,創設了拔河比賽的情境,課件出示:繩子的一邊有8名學生,另一邊有7名學生,這樣比賽行嗎?學生發現兩邊人數不相等。課件演示繩子的移動情況,并根據學生的想法在兩邊增減學生,在此變化過程中產生了由不相等到相等的感知認識,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三、注重問題解決——深化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具有挑戰性、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從中激活、深化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一次數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解決“怎么求土豆的體積”這個問題。因為土豆是不規則物體,學生不能直接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就促使學生另辟蹊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經過思考之后提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的學生提出先在正方體或圓柱體容器中倒入足夠的水,并記下此時水面高度,然后再放入土豆,水面上升的高度所對應的體積,就是土豆的體積;有的學生提出把土豆打成土豆泥,然后放入規則容器中求出土豆的體積;還有的學生將土豆變成近似的圓柱體來求體積……學生用不同的數學方法,將求土豆的體積轉化成求規則圖形的體積,使學生在體驗成功的樂趣的同時,思維也得到了深化和發展。
四、引導新知探索——創新思維
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是掌握已有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探索新知,鍛煉思維品質,逐漸形成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用圓規畫出三個不同的圓,思考怎樣才能知道圓的周長。學生原來只會測量直的線段的長度,對于曲線的長度測量一開始無從下手,觀察討論后,學生認為要想辦法把“曲線”變成“直線”,通過“化曲為直”的辦法測量周長。有的學生認為把圓剪下來,在直尺上滾動一周;有的學生提出用線繞圓一圈,測量出的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我對學生的創新想法及時加以肯定,接著課件出示在操場上有一個很大的圓,問學生如何測量周長。學生發現前面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學生思之不得之際,引導學生探究: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再次通過思考討論,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了他們從小不止步于書上的現成結論,敢于創新的良好品質。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學習提升思維、增長智慧,教師要靈活把握各種教學資源,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為教學核心,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