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義
摘 要:對高中生來說,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至關重要。從這一點出發,高中心理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進行心理教育時,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認知需求,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或者采取小組合作學習以及一些案例的講解,對教學的結構進行優化,提升教學質量,借助有效的教學,引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在學校中打牢心理堤壩,助力其在步入大學之后擁有良好的心理。
關鍵詞:高中;心理教育;開展策略
對高中學校來說,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使得他們在一步入大學就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還能保持良好心態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要讓高中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地構建教學模式,更好地開展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在高中階段的價值與意義
心理教育在高中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了對高中生進行心理教育,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準確分析,就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產生的一些困惑、問題等,采取一定的科學方法進行引導、疏導,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心理的方式與方法。當學生擁有良好的心態以及積極的學習情緒,并且做到知行合一時,也意味著其心理趨向于平穩發展,積極健康。根據高中生的心理實際,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采用適宜的科學方法,真正使得心理教育教學產生最大的育人效果。通過心理教學,對高中生的積極人生態度進行培養,利用科學手段緩解他們的壓力,利用心理暗示等方法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其逐步反省自身,同時還能形成正確的觀念以及道德品行。為了讓高中生學會掌握正確的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則需要采取切實的教學手段,引領高中生向著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方向前行。同樣,良好的心理狀態,實際上也能增強高中生的責任意識和自信心,使得他們的意志力、責任感等得以培養,同時還能主動發揮主體性,適應學習、生活以及日后的社會。
二、在高中階段更好地開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1.運用案例教學法
在心理教學中,冗長的講述可能對高中生來說興趣不大。為此,通過一些典型案例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心理學習的難度,使得高中生對抽象的心理知識在形象的表達之中加深理解、感悟與體會,在教學課堂上引入具體的生動案例,引導高中生一起對案例進行分析,加深對心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讓高中生密切關注周圍類似的案例,讓他們產生反思,產生共鳴。如針對如何與同伴共成長這一話題,這是青春期學生都會面臨的一個主要的人際關系問題。教師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讓高中生去了解處理好同學關系的方式與方法,同時也講解一些反面例子,讓學生產生辯證思維,對其危害性也有所認識。高中生在一些正面與反面的例子之中,認識到正確處理同伴關系的重要性,以及最大可能避免一些錯誤的同伴關系,從而促進自身健康發展。
2.采取信息技術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其觸角伸入各行各業,在教育領域也同樣展露新姿,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課堂內容進行豐富,還可以要求高中生利用網絡查找與即將授課內容相關的具體案例,教師也可以自己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同時為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通過師生建群模式以及開啟聊天模式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尤其是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耐挫力,教師制作有關挫折的課件,播放哈佛公開課,讓學生開闊視野,深刻認識和思考遇到挫折時自己要怎么辦?同時,教師對這部分內容進行PPT的制作與展示,讓高中生去了解面對挫折的具體方法,真正使學生在遇到挫折時采取正確的方法,切實做到有所學、有所用。
3.搭建小組合作平臺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得他們產生探究欲望,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團隊協作意識。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小組的各個成員圍繞一個關鍵問題、焦點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在這個思維的碰撞過程中解決問題,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圍繞健全人格樹立的話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學生先進行信息的搜集,然后各自分享自己的心得。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之中暢所欲言,了解自己的人格和性格特點,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增強責任感。
總之,在高中教學中,心理教育是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尤其是對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來說,在其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及時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學的教學與輔導,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讓他們掌握一些心理方法,樹立積極良好的心理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與大學生活順利銜接,伴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林建樹.心理學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