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軼
摘 要: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不僅能豐富大班美術活動的內容,還能創新大班美術活動的形式,也能提升大班美術活動的實效。尤為重要的是,“應時應景”“不拘一格”“腦洞大開”地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可以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發展幼兒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自然資源;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有效作用
從蜻蜓的飛行過程受到啟發,人類發明了直升機;從蝙蝠的飛行過程受到啟發,人類發明了雷達聲吶;從青蛙的視覺原理受到啟發,人類發明了電子蛙眼……一直以來,人類從未間斷過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是一本真實、有趣、形象、直觀的教科書。
正因如此,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巧妙地運用一些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巧妙地運用到大班美術活動中,不僅能豐富大班美術活動的內容,還能引領、啟迪、鼓勵大班幼兒向生活學習、向大自然學習。下面筆者將主要圍繞自然資源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的有效運用談一些獨到的見解。
一、“應時應景”地運用
冬去春來、夏走秋至,四季更替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變化規律。隨著四季的更替,大自然中的各種自然資源也在悄然發生著各種變化。于幼兒教師而言,在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一定要做到“應時應景”,即在不同的季節、運用不同的自然資源豐富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的內容,創新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的形式,提升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的實效。
例如,在秋天來臨時,顏色各異的樹葉、琳瑯滿目的蔬果等自然資源,都可以成為幼兒美術活動中有趣、實用的活動素材。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節假日或與父母、或與兄弟姐妹、或與爺爺、奶奶一起去郊游。在郊游過程中,不僅要觀察各種樹葉的顏色、形狀,還要采集一些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樹葉。之后,帶著這些樹葉參與美術活動。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幼兒用這些樹葉制作一些粘貼畫。一片彎彎的柳葉,在幼兒的粘貼畫中,可能就會變成一只彎彎的小船、一條彎彎的眉毛、一瞥彎彎的胡須……同樣,在碩果累累的秋天,幼兒教師可以將五顏六色、琳瑯滿目的蔬果作為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的素材,讓幼兒在紅紅的蘋果上雕刻一張紅撲撲的笑臉;讓幼兒在綠油油的黃瓜上雕刻一條可愛的毛毛蟲;讓幼兒用一根金黃色的香蕉做一輪明月……
事實上,將多姿多彩、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自然資源運用到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不僅有助于豐富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的形式,還有助于啟迪大班幼兒向大自然學習。
二、“不拘一格”地運用
形狀各異、顏色迥異的樹葉,只能用來做樹葉粘貼畫;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蔬果,只能用來做蔬果拼盤;可愛漂亮、無憂無慮的小金魚,只能用來寫觀察日記……事實的確如此嗎?顯然不是。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時,教師一定要鼓勵、引領幼兒“不拘一格”地運用,絕對不能讓幼兒形成一種定式思維。一旦幼兒形成定式思維,就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束縛他們的創新思維。那么,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教師究竟應如何引領幼兒“不拘一格”地運用自然資源呢?
例如,清晰、直觀、具象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大班幼兒展示,在美術活動中“不拘一格”地運用自然資源案例,就可以打破幼兒的定勢思維、放飛幼兒的想象力,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當幼兒興致勃勃、滿懷期待地帶著自己采集的樹葉參與美術活動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幼兒展示一些主題鮮明、美輪美奐的樹葉粘貼畫,向幼兒展示一些用樹葉做得連衣裙、項鏈、手、胸花、發飾等。顯而易見,這些樹葉美術作品正是教師“不拘一格”運用樹葉的范例,可以引領、啟迪幼兒在美術創作活動中“不拘一格”地運用自然資源。
三、“腦洞大開”地運用
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教師在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時,教師可以鼓勵、引領、指導幼兒“腦洞大開”地運用,即讓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造性地運用自然資源,創作一些新穎的、獨特的美術作品。
例如,在利用各種各樣的蔬果資源開展大班美術活動時,幼兒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告訴幼兒用哪些蔬果去創作什么樣的美術作品,而應完全“放手”,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現有的蔬果資源創作美術作品。幾顆大棗,在幼兒的奇思妙想下,可能會變成奧特曼的秘密武器;幾片白菜葉,在幼兒的別出心裁中,可能會變成一片綠油油的森林……
實踐證明,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歸因于每一位幼兒“腦洞大開”地運用自然資源,創作美術作品,所以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會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與此同時,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也會變得有序、有趣。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時,幼兒教師應自始至終做到“應時應景”“不拘一格”“腦洞大開”。如此,融入形形色色、琳瑯滿目的自然資源的美術活動,就會成為孕育幼兒創新思維,發展幼兒核心素養的一片良田沃土。
參考文獻:
[1]李眾英,滕洋.淺談自然資源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2014(9).
[2]徐曉燕.淺談自然資源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學苑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