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芳
摘 要:建構游戲,在助力中班幼兒各項能力發展方面作用顯著。但前提條件是建構游戲必須有序、有趣、有效。著眼于“有主題、有合作和有評價”三個方面,詳細論述有效開展幼兒中班建構游戲活動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幼兒中班;建構游戲;策略
建構游戲是幼兒教育中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一項基本游戲。然而,在開展幼兒中班建構游戲的過程中,歸因于部分幼兒教師采取的策略不當,所以導致建構游戲在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發展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聚焦一些低效的幼兒中班建構游戲,我們就會發現,缺乏主題、缺乏合作以及缺乏評價,是導致幼兒中班建構游戲低效的根本原因。因此,為了著力提升中班幼兒建構游戲的實效性,教師既要在建構游戲主題選擇方面花心思,也要在建構游戲合作方式方面想辦法,還要在建構游戲評價實施方面下功夫。
一、有主題,才會有方向
清晰明確的建構游戲主題,是幼兒教師設計建構游戲的方向,是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的方向。如果幼兒中班建構游戲的方向不明確、不清晰,那么,無論是對于幼兒教師而言,還是對于中班幼兒來說,建構游戲的效率都會每況愈下。因此,確定建構游戲的主題,是幼兒教師有效開展建構游戲的前提條件。基于中班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確定建構游戲的主題,才是幼兒教師開展建構游戲的首要任務。
以幼兒中班“積木建構區”為例,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那么,絕大部分幼兒就會無所適從,即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用積木去搭建什么東西。相反,倘若在引領幼兒參與“積木建構區”活動時,教師能夠確定一個鮮明、清晰的主題,那么,中班幼兒在“積木建構區”,不僅會有事做,而且會知道怎么做。如幼兒教師可以將“城堡”“橋梁”“寶塔”“體育中心”等作為主題。圍繞相關主題,幼兒就會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搭建各種各樣的城堡、形態各異的橋梁、千姿百態的寶塔以及形形色色的體育中心等。
由此可見,在開展中班幼兒建構游戲活動時,因為教師選擇了鮮明的主題,所以每一位幼兒都能夠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完成建構任務。當然,以完成建構任務為契機,中班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都會得到明顯發展。
二、有合作,才會有進步
在中班幼兒建構游戲活動中,盡管中班幼兒完全憑借一己之力也能夠完成各種建構任務,但是,其完成建構任務耗費的時間、收獲的知識、發展的能力等,與合作完成的方式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如果中班幼兒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建構任務,那么,他們在建構游戲中就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收獲更多的知識,發展更多的能力,只有合作,才會有進步。既然如此,在開展幼兒中班建構游戲時,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幼兒搭建更多的合作機會。
例如,在“拼圖類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依據興趣,自由組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拼圖任務。在共同完成拼圖任務的過程中,同一小組的幼兒會彼此交流、互相合作。如此,面對拼圖建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幼兒就會通力合作、交換思想、群策群力、共克難題。通過交流與合作,每一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得到逐步發展,每一位幼兒對拼圖內容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此外,相比于讓幼兒獨自完成拼圖類建構游戲,這種合作的方式更能夠讓幼兒之間相互分享拼圖的快樂。
實踐證明,在幼兒中班建構游戲活動中,如果教師能夠為幼兒創造適合的、多樣的、有效的合作時機,那么,通過合作,幼兒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都會得到有效培養與顯著發展。
三、有評價,才會有動力
在中班幼兒建構游戲中,如果幼兒圓滿或出色地完成了某一項任務之后,得不到其他幼兒的肯定,得不到教師的贊譽,那么,他們也就不能夠從建構游戲中獲得清晰的成就感與真實的自信心。與此同時,中班幼兒也就會缺乏繼續參與建構游戲的積極性或動力。正因為如此,教師要圍繞中班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具體表現,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評價,讓他們從有效的評價中獲得不竭的動力。
例如,在幼兒中班積塑建構游戲中,當幼兒圍繞“城堡”主題,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出色地完成了建構城堡的任務之后,筆者先讓每一位幼兒對自己的“杰作”進行了自我評價。事實上,此舉有助于讓其他幼兒以及教師更為清晰、更為翔實地了解幼兒的創作意圖。如此,就能夠為接下來的幼兒互評與教師點評奠定基礎。
很顯然,幼兒的自我評價也好,幼兒的相互評價也罷,教師的精彩點評亦然,都能夠讓幼兒從評價中獲得成就感、獲得自信心、獲得進一步參與建構游戲的動力。
綜上所述,有主題、有合作、有評價,是教師開展幼兒中班建構游戲活動的有效舉措。以主題為導向,以合作為抓手,以評價為動力,幼兒中班建構游戲活動的效率就會節節攀升。如此,在富有成效的建構游戲中,每一位中班幼兒就會潛移默化地發展自身的各種能力,不知不覺地發展自己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瑛琦,何艷.淺談中班建構區游戲的評價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9):93.
[2]鄭佩芬.淺談幼兒園建構游戲推進的有效策略:以中班主題建構“華僑大學為例[J].新課程(綜合版),20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