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摘要】 中華民族“禮儀之邦”之稱由來已久,禮樂文化屬于中華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原創文化。禮樂文化源自原始社會晚期,在夏朝和商代開始大力發展,并在西周時期漸盛。禮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特征,而儒家文化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禮和儒家文化,二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西周禮樂文化是儒家思想產生的根源,并且儒家推崇“存周”,所以禮學自然成了儒學之核心。現在,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既擁有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此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是每個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將從實際角度出發,對儒家禮樂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意義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 儒家;禮樂文化;意義;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4-0065-02
儒家禮樂思想是基于西周禮樂制度而建立的,其主張西周禮樂復興。古語有云:“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些均體現了孔子對諸侯爭霸的斥責。儒家所推崇的“禮”“樂”,二者均源于古代社會中一些原始宗教性質的文化活動。著名學者王啟發先生有言:中國古代最初的“禮”,其具備著原始宗教性質,源于史前時期的鬼神崇拜和各類巫術、占卜等文化;“樂”則是和該類儀式相配合的樂舞。到了后來,隨著人類社會快速發展,二者內容日漸系統化,人類生活其他方面的禮節和與之相配合的樂舞都被納入“禮”“樂”范疇內。儒家思想認為“禮”并非外在禮物,重要的在于禮物所蘊含的深意,若想深究儒家禮樂文化對當代中國的意義,首先是要掌握儒家禮樂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儒家禮樂文化的特征
古書《禮記·禮器》中有云:禮,時為大。禮雖然表現為婚喪嫁娶過程中摻雜的各項禮儀,但儒家認為,禮并非僵化的教條,它是與時俱進且擁有源頭活水的文化元素。儒家禮學思想中,“時”涵蓋了雙層含義,其一是“時變”,其二是“守時”。
(一)時變。中國傳統思想理念中,“時”主要指的是與時俱進和靈活應變,不因循守舊。孟子說孔子是“圣之時者”,荀子說過君子要“與時屈伸”,這些都是說明了“時”屬于儒家十分認可的一類理念。從禮學角度去分析,“時變”是禮學思想的核心。孟子對禮和權的差別進行了闡釋,董仲舒又提出禮有經禮和變禮之別。這些都代表著適時而變便是禮的一項重要原則。
三皇五帝、均存異禮,每個朝代的禮制都有著一定的變動和創新。晉武帝時期,儒家思想備受推崇,三年喪制度被恢復,到了魏晉時期,以帝王為首的國家制度和上古時代相比,體系變得更為龐雜。若帝王要為父親行三年斬衰,那么就很難推動國家體制的正常運行。所以若要保障國家正常運轉,也要讓皇帝盡孝,那么就要對相關禮數加以變通,“心喪”就此誕生。西晉以后再到南朝,皇帝的喪制基本都是三年心喪,此為喪服制度發展的一項重大變革,同時也是禮的權變象征。
(二)守時。傳統儒家文化扎根于農業文明時期,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代表,儒家禮樂文化中比較注重“守時”。順天守時指的就是要順應自然發展規律,這是農業文明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歷經千百年發展后慢慢成為民眾的思想觀念以及恪守的行為準則。《夏小正》和《月令》,不只是禮學經典名著,它們還是禮制中的核心內容,書中都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理。在禮學家眼中,順天守時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具體展現,無論是政令的頒布和實施,抑或是從事社會活動等,這些都要和自然的節律保持一致。
古人們從生活、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認為在從事農業生產時需要符合自然規律。到了現代,人類文明的深度發展,讓世人更加認同人就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一員,雖然人類文明由來已久,且人是高等動物,但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要崇尚自然、保護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越來越意識到人是自然生命體中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睦相處,遵守自然規律,如此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儒家禮樂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意義
(一)國家層面。第一,有助于文化強國戰略的落實。國家對深化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工作做出了明文規定,指出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潮,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懈努力,完成民族復興大業。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突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了“文化強國”的方針戰略,將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作為重點,此時禮樂文化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點內容,所以弘揚禮儀文化,對文化強國方針的落實十分有益,也會促進民族振興大業早日實現。
第二,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美德等,并且還反映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要求,并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予以高度總結。習近平主席有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要立足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儒家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禮樂文化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禮樂文化內的精華之處和國家建設需求、社會以及個人的發展需求相契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大有幫助。
第三,有助于提升全民素養。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禮儀之邦之稱,步入嶄新的21世紀之后,世界各國旅游業開始蓬勃發展,國人在境外的舉止表現有些不佳,這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稱,會有損中國形象。需要注意的是,注重禮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根本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還要培養出四有新人。當前中國社會快速發展,向“中國夢”邁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提升全體國民的綜合素養,是一項十分艱巨但必然完成的任務。弘揚儒家禮樂文化、倡導文明風氣,可以讓每位國人都能遵紀守法,講文明、懂禮貌,這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總的來說,弘揚儒家禮樂文化,既可以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助力,又能夠有效地提升國民素養,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美德,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融洽,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和諧,這必然會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二)個人層面。儒家禮樂文化屬于十分注重個人修養的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唯有做到“修身”,之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平天下”,由此可見,提升個人修養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重視個人利益和道德操守,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所以需要學習儒家禮樂文化中的正能量內容,從而大幅度的提升個人素養,并建立起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
第一,有助于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名人學者均十分重視禮樂文化的學習,孔子曾經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代表著禮樂文化對于個人修養的提升發揮著巨大作用。通過學習儒家禮樂文化,可以使人們良好的規范自身言行舉止,讓自身言行都可滿足禮的要求。國民身上展現的禮儀,不單單代表著個人修養,也代表著整個國家的精神面貌。現如今,民眾物質生活雖然不斷得到了滿足,但國民道德素養卻有待提升,唯有通過學習儒家禮樂文化,從中汲取精神養料,才能提升自身的修養,并且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第二,有助于融洽人際關系。《論語》中有云:“禮之用,和為貴”。古今中外,無論是何種社會交際活動,都離不開禮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需要禮儀來維持,若是缺少了禮儀,那么就會顯得不尊重彼此,也不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儒家禮樂文化是人際交往的前提和基礎,所以需要學習好禮樂文化,由此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與人交往中保持一個文明姿態,擁有一個良好習慣。
第三,有助于培養家國情懷。著名節目主持人何炅曾說過:“家是你走得再遠也要回去的地方”。中國人有著很深的鄉土情結,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等都是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古詩文中的思鄉戀家詩句比比皆是。就全國各地來說,山東人的鄉土情結最濃厚。禮樂文化源自古老的岐周土地,而后在齊魯大地上生根發芽,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更是他們對中華文化做出的杰出貢獻。因此學習儒家禮樂文化,對培養每位國民的家國情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讓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戀著家鄉的土地,惦念著這里的親人和朋友,并在功成名就之時,回報家鄉、報效祖國。
三、結語
綜上所述,西周時期,禮樂文化內容變得十分寬廣,無論是國家立法行政,抑或是王權貴族的權力義務,也無論是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均有所涉及。步入春秋時期,王室落魄、禮崩樂損,禮樂文化的發展備受重創,但在孔孟等人的改造創新后,正式被納入儒家文化結構體系之中,融入了中華文化血脈之中。時至今日,儒家禮樂文化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點內容,其作為一種優秀文化,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儒家禮樂文化在國家層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助力落實文化強國戰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全民素養,在個人層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提升個人修養、融洽人際關系、培養家國情懷。基于上述所言,儒家禮樂文化對當代中國發展的意義重大,今后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該對儒家禮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重視起來,從而振興傳統文化,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蘭甲云,艾冬麗.孔子的道德理想與禮樂文化傳播[J].倫理學研究,2019,(01):38-46.
[2]王齊洲.論周代禮樂文化的快樂精神——以先秦儒家闡釋為視域[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74-88.
[3]項陽.始自山西 面向全國——從樂籍制度、禮樂文化和俗樂文化到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J].中國音樂學,2019,(0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