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梓銘 林詩婷 何泳欣
【摘要】 東海島人龍舞作為一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更迭中逐漸被遺忘。被譽為“東方一絕”的東海島人龍舞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且對其傳承保護也是迫在眉睫。本文對東海島人龍舞的已有傳承方式進行總結,再結合當下流行,從多維視角出發,探討了東海島人龍舞可行的傳承新方式。
【關鍵詞】 東海島人龍舞;傳承方式;融合;多手段
【中圖分類號】J7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4-0071-02
基金項目:本文為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201910566118)廣東海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CXXL2019113)研究成果。
湛江人龍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海康縣續志·地理志風俗》:“舞龍者一人為龍頭,后為龍尾,次一人直臥和抱前者,腳夾后者,挨次遞抬,向街直走,則念曰:騎龍頭,龍頭落下水,騎龍尾,龍尾豎上天。”[1]東海島人龍舞是湛江人龍舞的一種,遺憾的是,在當地走訪調查中發現:東海島人龍舞文化已處于半消亡狀態。人龍舞經歷了從過去每逢重大喜事皆用于表演慶祝到如今鮮有出現,甚至被醒獅替代用以助興。東海島人龍舞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機,如何保護與傳承人龍舞、使其煥發生機是對時代的巨大考驗。
一、東海島人龍舞已有的傳承方式
傳承的本質是文化的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傳承的價值,是歷史的財富。人龍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就其現狀而言,傳承及延續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查找“人龍舞傳承”的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并總結出已有的幾種主要傳承方式:
(一)繼承和創新并進
人龍舞的傳承具體表現為人龍舞練習者通過口傳、心授、身體示范等方式進行有關人龍舞技藝的體驗、感受、經驗等的傳遞與發展。最初的人龍舞演繹不需要任何的道具,且均為男性參加,如今,個別地方開始使用簡單道具,也出現了由女性演繹人龍舞的情況;其次人龍舞在舞步、舞姿、節奏等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二)學校傳承
為加大“人龍舞”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力度,湛江市政府曾把人龍舞列入試驗區中小學校鄉土教材;湛江市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中也曾出現過人龍舞的相關知識;人龍舞形象也成了當地小學生練習本封面的首選;湛江市特殊學校在湛江市藝術館的指導下還成立了第一支聾人人龍舞表演隊。
(三)社會傳承
社會傳承的關鍵在于營造良好且濃厚的文化氛圍,使文化走進群眾的生活。目前,關于湛江市的各種旅游畫冊中出現了以人龍舞為重點推薦的旅游項目,這也是《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中的主要內容。此外,東海人龍舞曾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大型展演及比賽,如上海世博會的“廣東周展演”、新加坡妝藝大巡游等。同時還登上了《出彩中國人》的舞臺,播出后讓更多海內外華人了解人龍舞的起源和精神,極大地提高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近年來,每年的國慶湛江都會舉行東海島人龍舞旅游節,更是進一步推動了人龍舞的傳承工作。
二、多維視角下的東海島人龍舞的傳承路徑
盡管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積極采取多種傳承方式,東海島人龍舞仍然無法改變走向消亡的大趨勢,可見,人龍舞的傳承極其迫切。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傳承人龍舞文化,現提出一些新的傳承方式:
(一)發展人龍舞傳承與教育工作相結合
文化的傳承需要年輕一代去積極繼承,加深年輕一代對人龍舞的了解尤為關鍵。學校是每一個人的必經階段,結合學校工作開展人龍舞傳播活動是推廣人龍舞文化走向青年一代的必經之路。
首先,湛江教育部門可以通過設置地方課程的方式,讓人龍舞文化教材常態化。“人龍舞”的文化傳承必須要有鄉土的教材和“人龍舞”知識普及的教材,更需要有校地合作的專門教材,可以是本土的民俗教材也可以是本土的特色教材,更可以成為獨具一格的民族民間舞教材。[2]
第二,創立人龍舞興趣班并定期開展人龍舞表演比賽,以賽促學。在學校和社區設立專人教學的人龍舞興趣班,一來是可以弘揚優秀文化,二來為想要學習人龍舞的民眾提供了場地、教師,使人龍舞的教學工作一步到位。目前,熟悉人龍舞的民眾仍然可尋一二,但熟悉人龍舞文化的群眾卻不多,搭建人龍舞“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承人龍舞文化的關鍵—— “教”方面:聘請專業的人龍舞藝術家定點教學,并給予足夠的支持;“學”方面:獎勵參與人龍舞學習的群眾,提高群眾學習積極性。同時,定期舉辦人龍舞表演大賽,以比賽推動人龍舞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喚起老百姓對傳統人龍舞文化的興趣。
第三,人龍舞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類體育運動,人龍舞與體育運動相結合,是傳承人龍舞的有效途徑。 “人龍舞”是島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民俗盛事,也是當地人們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它豐富和調節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給人們以精神激勵和感官享受。[3]當代年輕人越來越重視健康,運動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人龍舞專家為帶頭人、以科學為指導、以強健身體為目的,對人龍舞的舞步進行改良,使其成為一種實踐性強、可操作性高的一項體育運動,結合當代“廣場舞”熱潮,推動人龍舞走向人民百姓。
(二)促進旅游業發展與民俗文化宣傳相結合
民俗文化旅游是在一定的民俗基礎上開展的旅游活動,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民族性,鼓勵旅客積極地參與進來,使人們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在文化中體驗旅游。
當地旅游局可把人龍舞作為重點旅游推薦項目,推動人龍舞表演團隊與旅游業合作。組織、引導旅客觀賞并參與人龍舞的表演,是最生動的宣傳形式。人龍舞表演配合導游的引導與講解,以其極強的觀賞性吸引大多數游客駐足欣賞;其次表演過程中,導游應注重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強導游和旅客關于人龍舞文化的互動交流,加強旅游者的記憶,提高人龍舞文化的傳播效果;最后人龍舞表演結束時,可贈送或售賣人龍舞文化標志性產品,給游客留下紀念,延長宣傳時效。
政府可倡導餐館、民宿的外觀設計融入人龍舞文化。利用環境全方位展現并大力弘揚人龍舞文化,可讓旅游者直接感知其內涵,并融入這其中的文化中,使游客對人龍舞文化產生好奇。
(三)保留文化核心,推動人龍舞職業化
目前,東海島地區掌握人龍舞表演技能的人已然不多,所以推動人龍舞職業化,是保留人龍舞文化的關鍵。就人龍舞的現狀而言,認為,政府有責任為保留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出一份力。
觀念上,政府應當呼吁群眾關注人龍舞文化,喚醒大眾保護人龍舞文化的意識;政策上,積極鼓勵人們參與人龍舞的表演并給予一定實質性獎勵。其次,將教與學的參與者組織起來,組成人龍舞表演專業隊,安排其在當地的旅游景點排期演出,收取一定的演出費用,再將人龍舞帶來的景區收益投入到隊伍的培養中,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的循環。
(四)與現代科技手段相融合,謀求生存新方式
科技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條件,現代科技是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載體和主要手段。將現代科技作為人龍舞文化傳承的支撐,使二者有機結合,開創出人龍舞文化傳承的新方式。政府可倡導各表演藝術團在記錄人龍舞表演的數字片段,鼓勵市民制作人龍舞文化的小型紀錄片,這是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文化是動態的,保留人龍舞表演的數字片段,能夠為后世的人龍舞文化研究者提供寶貴的一手資料。
結合當下流行的游戲文化,以人龍舞文化為核心背景制作游戲是可行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游戲的受眾越來越廣,游戲中的世界觀也在游戲過程中被玩家接受。如“守望先鋒”各個英雄的背景故事,“王者榮耀”對歷史人物的重設,“陰陽師”中等日本妖怪的背景故事等,游戲需要故事以增強玩家的代入感,而玩家在游戲過程中接受游戲的背景設定。通過以人龍舞為主題制作一款游戲,構建人龍舞的知識框架及游戲世界觀,讓玩家通過游戲深入了解人龍舞。游戲設計可以參考陰陽師,江南百景圖等放置類游戲,玩家通過尋找人龍舞的服裝部件,尋找NPC提升“舞龍”技能,增加團隊玩法提供社交,并設置對戰系統增加游戲本身趣味性。人龍舞的知識可融入道具中,現實中人龍舞的各個部位服飾可作為道具的背景介紹,而舞龍技能則由現實中舞龍時的技巧轉換而來。游戲的背景知識可宣傳人龍舞,而游戲的反饋更新機制則利于人龍舞革新。玩家游戲過后為策劃提供反饋,這些反饋經過篩選修改后進入到游戲中且成為游戲的一部分。游戲與現實互相借鑒,最終達成推陳出新的傳承。
三、結語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湛江人龍舞,原有的祭祀、祈愿等功能已經弱化,更多的是用于娛樂表演,僅作欣賞之用;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原有的社會基礎早已不復存在,因此,作為湛江傳統文化一部分的人龍舞要傳承與發展下去,就需要革新以適應新的生態環境的發展需求[4]。從內部對人龍舞進行革新,在保留文化內核的前提下重新定位其功能并融入時代元素,讓其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要推動人龍舞加大“走出去”,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宣傳,鼓勵群眾主動走進人龍舞文化。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是東海島人龍舞走向未來的挑戰,也是其重煥生機、再現輝煌的機遇。
參考文獻:
[1]鄧碧泉主編.湛江民間藝術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朱培科.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龍舞”的傳承[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3):58-61.
[3]朱培科.“人龍舞”的文化傳承與建構[J].藝術評論,2014,(10):112-115.
[4]劉舟.文化生態學視野下湛江人龍舞傳承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11):85-87.
作者簡介:
吳梓銘,男,漢族,廣東湛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通訊作者:黃珊珊,列煒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