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國工筆畫中,肌理作為一種繪畫語言,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其總的呈現方式都是為畫面內容所服務的。作為裝飾性語言出現時,是為了營造畫面的視覺效果,所以細節刻畫較為重要。在主體與背景的刻畫中,肌理以繁簡來制造矛盾,把控畫面節奏。面對客觀物象,需要畫者將主觀情感匯于其中,故工筆畫也同樣具有寫意性。肌理作為視覺語言的表現手段可以通過質感、真實性、氣氛等一一展開并進行舉例分析,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推動工筆畫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 肌理;裝飾性;節奏;視覺效果;質感;氣氛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3-0088-02
一、肌理的繪畫性表現
肌理是自然事物在光線上所呈現出的物理特征。繪畫中的肌理則是二維平面下所呈現的視覺感受,失去了原有自然屬性中的可觸摸性。平面繪畫的表現,從本質上可總結為是對三維世界的提煉和總結后的二維藝術。肌理在畫面表現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工筆畫中肌理的作用大致可以分為細節、質感、氣氛等幾個重要的方向,不同的畫面效果所需要的肌理表現方式自然不同。工筆畫中具有平面裝飾的風格和趨向寫實的表現風格,在不同的繪畫語言選擇之上最后完成的畫面效果也擁有了不同的個性。肌理在畫面的整體表現中有著調整畫面節奏的作用,在布局上又有著細節刻畫的作用,可以說肌理存在于整幅畫面的各個角落之中。
二、肌理作為刻畫在畫面中的表現
(一)肌理作為裝飾性的畫面語言
肌理在對物體進行具體刻畫時,有一種重要的表現功能——細節。細節的具體刻畫不同于物體本身材質的質感刻畫,同時也具備畫面裝飾性的作用。工筆畫相比寫意畫,雖然在自然刻畫方面更注重物體的自然“真實性”,但是作為中國畫的一個大的分支,相比油畫等寫實見長的畫種,其中畫者的主觀提煉因素的占比更大。工筆畫中大多數的細節刻畫更偏向于平面性,這種平面性的肌理表現方式可以理解成著重服務于畫面本身,而不是對自然描繪的真實反映,作者通過自身的藝術底蘊加上主觀的藝術處理,就像工筆畫中的線描一樣,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線的,線是通過人主觀提取一樣,作為同一系統下的繪畫創作步驟和畫面語言。
羅寒蕾在其畫面中所運用的裝飾性肌理語言,如頭發、衣服、背景等處理上,她擅長采用各種肌理語言來裝飾畫面的整體效果,有拓印、瀝粉、噴灑、擦洗、剝落等。然后經過思考提煉,加上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幻化出一種最接近物象本身的肌理語言。這種語言不僅是一種裝飾手段,還包含了畫家對于創作本身的情感寄托。
(二)主體刻畫與背景刻畫
這里說的主體刻畫可以理解成為主體物的刻畫。比如工筆畫中的主體人物與次要人物,畫面的主體人物為正形,背景的刻畫則為負形。在構圖階段正負形講究的是畫面的構成語言,追求大的布局,要的是畫面的整體形式感,而到了細節局部的刻畫階段,更多的著重于正負形的疏密、繁簡的對比。還是以工筆人物畫比例,通常人物自然的細節肌理刻畫相比背景要更加細致。背景的肌理只是為了突出或呼應主體的作用,有意減少細節的刻畫,但也有為了畫面的節奏等要素,故意削弱主體人物的肌理表現與細節刻畫,加強背景的表現。通過這樣的節奏把控來實現不同的畫面效果。不論是哪種表現方式都是通過主與客的對比來制造畫面的矛盾反差。
在羅寒蕾的作品背景中常常看到一張“網”的出現,她以“網”創作了一系列的繪畫作品,如《網1.秀紅》《網4.蘭》《網5.青衣》等,其中背景單單是一張網的編織,加以淡墨渲染,并沒有其他多余的元素,而畫面的主體人物則刻畫得更加細致入微。
(三)主觀的肌理表現語言
中國畫最大的特點是傳達作者的主觀感受,通過對自然的再加工,在畫面中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世界。工筆畫同樣具有寫意性,說到寫意性,就不得不說主觀因素的重要性。在主觀因素下產生的肌理表現更多的是服務于畫面,畫面的疏密節奏可以借用線描中的一句話:“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在肌理表現時同樣適用。人為主觀有意地提高或減弱局部的細節表現,會更好地把握整體的畫面節奏。想要使工筆作品具有寫意性,需要抒胸中之意書于筆下,借景抒情,賦予內容以象征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運用西方現代主義中的繪畫語言,進行有價值的創造性的理解,將其訴諸畫面。
唐勇力先生對于寫意性的工筆人物畫有著獨到的藝術見解,他認為畫者需要有極強的情感控制力,強調繪畫的“尚意”性。他主張工筆創作要有“修正性”和“生發性”,作品《敦煌系列》中所采用的“虛染法”肌理語言,便將其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創作時他可以相對自由地描繪,畫錯畫壞都沒有太大關系,可采用其他方法進行修補,與此同時可能產生新的創意與感悟。傳統工筆畫中技法相對嚴謹,每根線要有出處,每塊顏色如何染,強調“三礬九染”,但這樣就顯得較為被動,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創造。而在現代工筆創作中,不應該被禁錮在傳統的牢籠中,要勇于突破創新,轉變思維方式,激發更多的想象力,進而運用各種肌理語言來豐富畫面內容,傳達畫者的胸中之意。
三、肌理作為視覺語言在畫面中的表現
(一)肌理在畫面中不同物體質感的表現
工筆相比寫意更突出細節的表達,同時也會加強對質感的表現。質感在追求意境的中國畫中或多或少不是特別的重要,但在工筆人物畫中,人物的皮膚、臉部、五官、頭發、衣服等質感的表現在畫面中的細節刻畫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不同質感的皮膚可以直觀地傳達出人物的年齡、經歷、特點等要素。同理,不同主體人物的臉部、五官的描繪也應根據其各自的特點運用恰當的肌理語言,這樣就會使得每一部分更具獨特性。肌理在頭發與衣服的刻畫中更能運用的較為充分,這點在羅寒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在刻畫頭發時除了采用傳統的渲染畫法時,還借鑒黑白插圖的技法,去探索具有裝飾性的頭發畫法。頭發亮部用傳統畫法勾出發絲,暗部用大量的陰影來襯托白色的毛發,有的亮部地方用一些色塊掏出它的形,色塊越多,空白越多,剩下的部分則用傳統畫法繼續勾勒,直到滿足自己想要傳達給觀者的視覺要求即可。
作品《沈寧》中的頭發質感較為突出,先用“釘頭鼠尾描”分組勾出發絲,每一筆都很有力,其次用墨塊填充暗部,亮部最后再用傳統畫法勾勒,這幅畫最突出的地方便是頭發的邊緣,小釘子一般的毛發把人物的短發特點刻畫得恰到好處。在處理牛仔、薄紗材質等衣服時,她會根據物體本身的質感采用拓印和擦洗技法,從而使其特點更突出。
(二)肌理在畫面中真實性的表現
如果說具有裝飾性的肌理表現是作者的主觀細節刻畫,那么質感就是肌理的客觀描繪表現,通過對自然的觀察總結,概括在畫面中表現物體的真實性,而這真實性就是通過質感的表現來傳達的。如石頭可用揉紙法表現紋理,毛衣可用立粉法表現立體感,通過不同的質感表達形成對比,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了現實世界。羅寒蕾的《旅途》中主體人物的各部分衣服采用不同的肌理進行刻畫,效果自然逼真,臉部刻畫細膩精致,體現了真實性,但這種真實性并不像西方油畫中的現實主義,而是將人物的精神面貌與繪畫肌理語言恰當地融合在一起,使整幅畫面顯得生動而豐富。人物手中所持的機票,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就會認為那是把真機票貼上去的,然而并非如此,而是她一筆一筆畫出來的,這就體現了肌理在畫面中的真實性。
(三)肌理作為氣氛在畫面中的表現
文字自身作為獨立個體時所傳達的信息有限,通過有序的組合后,短句所呈現的信息屬性會得到加強,使信息的指向性更加準確。畫面的肌理表現亦是如此,局部的肌理刻畫只能表現細節和質感,不同的局部加起來形成整體后,通過對不同局部肌理刻畫的對比,使畫面具有繁簡。這種繁簡的矛盾與對比,使整幅畫面具有了“氣氛”。
氣氛也能體現視覺效果。畫面繁復的“細密畫”,畫面簡潔的“意境畫”,都是肌理多少的表現方式。在傳遞給觀者時,肌理、細節、質感等富有變化,給人一種富麗、端莊、正式等的感覺;畫面簡潔則給人寧靜、空靈等的感覺。偏向質感的肌理表現方式,會使人感覺到作品的真實性;偏向裝飾性的肌理表現方式,更能讓人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形式美。
氣氛同樣影響畫面的節奏,其因素有構圖、顏色、繪畫語言、手段等,此外肌理的不同表現也會影響畫面的節奏,肌理的多少、位置、技法、表現方式等都會制造出節奏。局部有局部的節奏,整體有整體的節奏,整體與局部二者相互影響,從而共同營造出整幅畫面的節奏。而這種節奏是可以通過肌理的不同表現方式來實現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工筆畫源遠流長,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藝術語言,肌理作為工筆畫中的一種視覺形式語言,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通過了解其基本內涵與表現方式,融合自己的理解,將不同的肌理語言運用到自身畫面內容的安排之中,針對不同的物象運用不同的肌理,并推陳出新,使其更好地為畫面服務。對于現代工筆畫而言,傳統的繪畫手法已經滿足不了畫面形式感的塑造,想要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沁人心脾的藝術效果,需要畫者打開思想和提高審美修養,從而開辟出肌理在畫面中的新天地。肌理語言的繼承和創新,能夠豐富工筆畫的繪畫語言;能夠促進畫者藝術風格的生成;也滿足了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中,藝術家需要結合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自身的藝術修養,努力創造出更具感染力的繪畫作品,促進中國工筆畫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躍.繪畫形式語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2]關曉慶.談肌理在工筆畫中的表現與運用[D].沈陽師范大學,2018.
[3]王荷.肌理在工筆畫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3).
作者簡介:
侯海桃,女,漢族,碩士,吉林大學,美術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