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中職語文教育一直是高職學校需要重視的學科,它作為教育的關鍵學科之一,也是培養全方面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如今下,語文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更是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的重要途徑,所以高職學校一定要開始注重起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重,不僅要以學生為主要中心,還要就地開展相關的語文教職活動,從而增加學生往后的工作機會,在這個目標下,就需要不斷地開展中職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以就業為導向;中職語文;教學
引言
在人才市場越發激烈的時代背景下,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在人才的篩選上都有著較為苛刻嚴格的要求,不僅是要求學生能夠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還包括人際交往溝通能力,那么在中職語文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僅說要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要讓學生知道實踐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以就業為導向作為主要的學習目標,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增強其日后的綜合競爭能力。
一、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體系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如今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內容正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而中職語文教育要不斷地以實踐作為出發點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那么中職語文知識的學習已經漸漸成為學生們渴求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這為學生以后的語言學習提供了基礎。同時,教師要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學體系,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要求進行相應的教學,還要注重學生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進而推動他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進而在日后的實踐中他們能夠更加巧妙自然地運用語文知識。在進入社會面試地時候,企業的關注點不僅僅是學生的個人知識掌握,還更加注重他們的實踐能力,因為相比起知識的運用,他們更看重一個學生的語言表述和自我表達,教師在教學時務必要根據人才市場的要求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比如在學習《我愛你,中國》這一篇文章時,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學會相關的知識,還需要不斷地表達自己,敢于說話和敢于實踐,培養他們自我的表達能力,這樣在面試時企業的面試官前將會更有優勢,從而推動學生的素質發展,更好地達成學習的目標。
二、探索以教學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大部分的中職語文教師還沒有轉變原來的思維模式,依然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往往使得語文教學總是停滯不前,很難關注到學生真正學習的情況,在課堂當中語文也不總是占據著學生的主要地位,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難發出主觀能動性。其次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沒有相應的課程訓練,那么學生的潛力很難被開發出來,教師也就很難地正確引導他們,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創新和邏輯思維能力。這違背了以就業為中心的學習目的,所以在現階段的教學當中,要建立其以就業中心為主要的教學課堂模式,這不僅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也滿足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并且在教學時,教師要適當地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加投入地學習進去,獲取較多的語文知識。
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這一篇文章時,教師不僅要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且一步一個腳印的將課本的內容和實際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保障學生能夠有充足的自我反思空間,為學生之后的學業競爭提供一定的基礎。
三、選擇以就業為導向的語文教材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大部分的教學引導都是由教師來進行的,所以教師不僅要會正確引導學生,還需要使用優秀的教材來引導學生就業。書籍的有效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所以教材十分重要,對于高職語文來說,選擇語文教材來展開語文教學工作,應該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并且還需要根據周圍的環境來做到適應當時環境的教學方式,語文不僅僅是在教室里的學習,更是擁抱環境的方式,實現中職語文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目標,就要選擇合適的教材和合適的環境,讓學習語文的路途通暢無阻,并且處在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之中,保證學生的就業機會。
比如在開展《我的母親》、《國家的兒子》等教學時,不僅說要在書本當中學習知識,更要注重學生視野的開闊和幫助學生做好相應的心理建設,學習不僅是課本上的學習,更是要融入到社會的實踐當中,幫助學生不斷地增長其熱情和積極性。
四、創設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情境
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往往是單純地講述語文知識點,忽視了與學生之間地交流,也不夠注重學生的內心發展。那么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很難去學習,所以教師就需要創設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提升溝通交流的技能,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論:以就業指導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且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和溝通交流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會和提升就業率,讓相關的語文知識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
參考文獻:
[1]王漫麗.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策略探討[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