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同樣,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如果沒有高質量的內容和有效的傳播方式,也會逐漸失去競爭力。那么如何使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出彩呢?本文結合云南普洱邊疆民族地區廣播新聞實際工作,從廣播新聞的基本概念、發展現狀和廣播新聞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重要性出發,探討新媒體時代如何讓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出彩。
關鍵詞:邊疆民族地區;廣播新聞;出彩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9-0146-03
一、前言
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怎樣才能出彩?筆者認為,內容為王,只有重視內容的新聞價值,提高信息的實用水準,廣播新聞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得到受眾的認可。同時,要保證節奏快、信息量大、短小精悍,重視新聞的時效性與傳播速度。另外,播報的聲音要有特點,必須簡潔、通俗地講述新聞事實,最大限度地發揮聲音優勢。
在邊疆民族地區,廣播新聞要體現邊疆少數民族特色,充分考慮到邊疆少數民族的語言交流和信息接收習慣,創新傳播方式,加強互動交流。只有這樣,才能推出高質量的廣播新聞,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廣播新聞宣傳效果。
二、廣播新聞的基本概念
(一)廣播新聞的定義
廣播新聞通過聲音傳遞信息,以音頻的形式向受眾呈現新聞事實,受眾可以通過傾聽,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故事。廣播新聞要注重內容,還要講究播報的聲音質量,考慮音效營造的氛圍是否有感染力。同時,充分顧及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在邊疆民族地區更要彰顯民族性和地域性。
(二)廣播新聞的特點
第一,內容真實。新聞要報道真實事件,廣播新聞是新聞傳播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應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廣播新聞內容源于對真實事件的描述,而不是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它用簡短的語言陳述客觀事實。
第二,傳播及時。廣播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形式,具有及時性的特點。連線直播的廣播新聞相較于其他新聞更關注時效性,因為它需要根據新聞事實及時采寫內容,并由播音員實時播報。采集和傳播現場音效,有利于在播報時烘托氣氛。
第三,簡明扼要。廣播新聞是通過聲音傳播信息的,如果太過煩瑣,用華麗的語言去修飾,會導致受眾聽不到想聽的新聞。這不但會使廣播新聞失去本身的意義,也會使廣播新聞漸漸失去受眾。
第四,收聽方便。廣播新聞語言通俗易懂,受眾群體廣泛,人們可以通過收音機或手機收聽,很少有人因為不會使用收音機或手機等廣播電臺終端設備而放棄聽廣播新聞。
第五,有感染力。播音員有感情地播報新聞,加上聲音的渲染,很容易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面對有感情的講述,受眾更容易有現場感。
三、廣播新聞的發展現狀
(一)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沖擊
在通信設備迅速發展的年代,新聞的傳播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從原先的報紙到廣播電視,再到如今多元化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傳統的廣播新聞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二)內容質量不夠高
高質量的廣播新聞內容一定要好,語言一定要精,邏輯層次一定要清晰。而現在有的廣播新聞喜歡使用一些華麗的詞匯,將新聞修飾得像散文;有的廣播新聞內容冗長散亂,播出后未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三)音效少,現場氣氛不夠濃
廣播新聞完全靠內容和播音員的聲音來支撐,如果加上現場的音效,有利于人們在腦海中想象事件畫面。當下的廣播新聞很少采集和使用適當的現場音效,受眾只憑借播音員的講述,很難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現場。
(四)播音員未做到聲情并茂
部分播音員在講述故事時,語氣相對平淡,使原本就缺少畫面和不注重音效的廣播新聞更難引起共鳴。在沒有音效的情況下,如果播音員做不到聲情并茂,那么再好的廣播新聞內容也難以得到完美的傳播,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五)缺乏創新思維
近幾年,我國廣播電視行業運作模式一直未發生大的改變,再加上現代通信媒體的發展,廣播新聞在當代社會步履維艱。媒體融合時代,廣播新聞節目要出彩,必須創新思路和方法。
(六)管理機制不健全
廣播電視臺對廣播新聞不夠重視,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要求不嚴格。記者因為機制的原因,不到實地采集素材,因此無法寫出真實生動的新聞稿件。精細化管理對廣播電視業務部門尤為重要。
四、出彩的廣播新聞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廣播新聞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講好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故事,有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邊疆民族地區。邊疆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文化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但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疆,經濟發展不平衡,其宣傳受當地經濟能力的制約。要想發展當地旅游經濟,就要讓人們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如果不去宣傳,當地的旅游業很難發展起來。廣播新聞相較于其他宣傳方式更加便捷,同時也最經濟。但一條平淡無奇的廣播新聞,很難激發受眾對邊疆民族地區的興趣,如果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出彩,能給受眾帶來一場聽覺盛宴[1]。
(二)有利于各民族團結進步
云南省普洱市少數民族眾多,有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基因,是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區,人民生活和諧穩定。普洱市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26個民族代表剽牛盟誓,樹立“民族團結誓詞碑”,新時代又創新發展了民族團結互助機制“賓弄賽嗨”(在傣語中是“生產生活互幫互助,結成像親戚一樣的朋友關系”的意思)。普洱廣播電視臺的廣播新聞持續采訪報道相關新聞,還采制播發了廣播新聞述評《“誓”不罷休》參評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宣傳民族團結的新人新事,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成民族“大家庭”。這當中,廣播新聞宣傳功不可沒。
(三)有利于傳播優秀的邊疆少數民族文化
廣播新聞能真實、及時地傳播邊疆民族文化。普洱市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廣播新聞一直是對外宣傳的重要平臺。搞好對外宣傳,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普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習俗,尊重、理解和交融各少數民族文化,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廣闊的前景。與此同時,宣傳邊疆民族地區的文化,可以進一步凝聚人心,匯集社會各界力量,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
(四)有利于豐富邊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空閑的時間相對減少,而廣播新聞只需要用耳朵傾聽,不需要像其他媒體一樣,需要全神貫注地用眼睛看。人們可以在乘坐交通工具時聽廣播新聞放松,關注各地發生的時事,而不耽誤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廣播新聞為邊疆各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五、如何讓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出彩
(一)重視廣播新聞內容,凸顯邊疆民族地區特色
廣播新聞的內容決定著廣播新聞的質量,廣播新聞工作者應挖掘具有影響力的時事新聞,并對其進行精簡化處理,但不能刪除事件的重要內容,以免偏離主線[2]。當今,新的信息傳播平臺不斷出現,但萬變不離其宗,內容為王的原則永遠不會變。平臺再多,如果沒有內容支撐,就是毫無意義的空架子。
廣播新聞要想提高節目質量,必須下定決心優化內容,重視內容的新聞價值,提高信息的實用水準。所謂實用水準,就是傳播的信息對受眾有用、有價值,與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宏觀方面,包括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及走向趨勢;在微觀方面,包括社區村寨老百姓的身邊事。以上都是有用的信息,能引起受眾的關注。一般來說,與自己關系越深的事、空間上越靠近自己的事,越能吸引注意力。
邊疆民族地區是廣播新聞的“富礦”區,各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等方面都有說不完的新聞、講不完的故事。普洱是邊疆多民族地區,普洱的廣播新聞要提升質量,就需要重視內容,融入民族元素,凸顯民族風格。具體來說,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要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守望相助,要傳播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豐富邊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方面,廣播新聞要多報道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包括國家出臺的各項富民政策,以及民族團結進步的各種新人新事等,弘揚主旋律,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助力經濟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面,廣播新聞要立足民生,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精彩故事是廣播新聞的不竭源泉,新聞因人而精彩,民生新聞應該成為廣播新聞的主流內容。
重視廣播新聞的內容,還有一個要點就是文稿要精練,杜絕“假大空”。一定要樹立轉變文風永遠在路上的意識,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新聞。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需要在短時間內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廣播新聞只有把握這種趨勢,使新聞播報的信息量大起來,傳播速度快起來,才能增強自身競爭力,才能讓大眾愛上聽廣播,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最大限度地發揮聲音優勢
聲音是廣播在各種傳媒平臺上的標志性特點,是廣播新聞最大的優勢所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要出彩,必須把聲音的優勢發揮出來。
廣播新聞播音必須保證音質好,發音標準,富有感情色彩。播音員需要認真備稿,把握好新聞內容的基調,只有聲情并茂,才能感染人、打動人。
一定要研究各民族的語言特點和信息接收習慣,多用貼近少數民族語境的通俗表達方式。
發揮聲音優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采集和使用新聞現場的采訪錄音和背景聲。采訪錄音一定要清晰,能傳遞有效信息。背景聲也非常重要,它能帶給受眾身臨現場的感覺,使其感受到現場氣氛,提高新聞的真實可信度,幫助受眾想象現場場景并作出相應的概念判斷。
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廣播新聞的聲音優勢?筆者認為,需要做好新聞現場的連線報道,現場連線一方面要做到“迅速”,另一方面要保證“真實”。記者在現場根據所見所聞得出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實的。播音員在錄播間的聲音,加上記者在現場播報的聲音,能帶給受眾新鮮感。記者的現場描述,能使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時,即便記者的普通話不夠標準,也并不影響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而且能增強廣播新聞的現場感和生動性。
身處邊疆民族地區的時間過久,廣播電臺的編輯記者們往往會審美疲勞,認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不重視采集和應用新聞現場的采訪錄音和背景聲。邊疆少數民族向來能歌善舞,在普洱,少數民族群眾“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如果認真采集聲音,恰當地使用聲音,能讓廣播新聞錦上添花。特別是反映民族文化類題材的新聞,有錄音和沒錄音的效果相差甚遠。
在新媒體興起,媒體融合成大趨勢的今天,廣播新聞需要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借鑒新媒體的營運模式和傳播方式,加強平臺之間的合作與交融,打造融媒體宣傳和信息傳播矩陣。
(三)創新廣播新聞播報方式
第一,對播報語言進行創新。在少數民族地區,用少數民族語言播報新聞是非常有必要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就推出了佤語廣播新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也有拉祜語新聞。用民族語言播報新聞深受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愛,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群眾,聽漢語比較吃力,聽本民族的語言就很親切,因此民族語新聞的傳播效果非常好。
用民族語言傳播新聞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現在,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在很多地方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作為主流媒體的廣播新聞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社會責任。而且民族新聞文化的傳播是雙向的,既有主流新聞文化向少數民族傳播,也有少數民族新聞文化向大眾傳播。所以民族語新聞節目對民族地區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民族語廣播新聞也是宣傳思想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輿論陣地。
第二,對播報地點進行創新。廣播新聞不同于其他新聞,其設備輕便,便于攜帶,可以隨時播報[3]。新聞要求報道事實,相較于其他傳播方式,具有及時性的優勢。廣播新聞要把直播的優勢發揮出來,在普洱,可以多用記者現場報道的形式,體現當地的民族文化氛圍,增強受眾對民族地區的貼近感。
第三,對播報時間進行創新。廣播新聞一般整點播報,但突發新聞的播報有時效性要求,可以通過插播等方式及時播報。普洱廣播新聞曾積極嘗試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新聞進行現場連線播報,調整播報時間,使廣播新聞不受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做到及時、生動、出彩。
(四)加強與廣播新聞受眾的互動
當下有的廣播新聞不注重與受眾互動交流,認為只要受眾能聽到廣播新聞,廣播新聞的傳播任務就完成了。但實際上,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加強和受眾的互動很有必要。例如,普洱廣播電視臺在廣播新聞播報時,與現場記者和受眾直播連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增強了受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加強與受眾的互動,能了解受眾的需求,能啟發編輯記者的思維,提高節目的親和度,增強受眾的認同感,從而提升節目的質量。當然,也可在廣播新聞結束后,增設網上調查問卷環節,收集受眾對該新聞事件的看法,作為下一次廣播新聞播報調動氣氛的開場。
(五)營造廣播新聞現場氣氛
廣播新聞不像電視新聞那樣具有畫面感,也不像報紙新聞那樣可以反復閱讀推敲,相比之下不具有直觀優勢。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廣播新聞在播報的同時,可以運用與新聞事件相符的音樂營造氣氛。通過氣氛的渲染,幫助受眾自由地想象現場畫面,增強臨場感,使受眾進一步理解廣播新聞報道。普洱廣播新聞在報道邊疆民族地區文化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入當地民族音樂,增強新聞的氛圍感,以此增強受眾的親切感,提高關注度。
六、結語
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要想出彩,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采編播隊伍,需要圍繞邊疆民族特色做文章。要認真研究廣播新聞內在規律和邊疆民族地區外在環境因素的有機融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內容為王,創新形式。要根據新時代對廣播新聞的新要求,研究受眾需求,提高廣播新聞的宣傳水平,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精品節目。要想完成這個任務,讓廣播新聞出彩,邊疆民族地區的廣播新聞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王艷,李翊菲.如何做出出彩的早間廣播新聞節目——以《松江潮聲》節目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16):51.
[2] 魏萊.廣播新聞的創新之路[J].采寫編,2020(05):86-87.
[3] 楊燕.淺析廣播新聞節目編排的方法和技巧[J].新聞文化建設,2020(08):72-73.
作者簡介:普兆萍(1980—),女,云南普洱人,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廣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