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燦 劉李萍


摘要:目的:對心內科患者不同臨床護理方法的護理效果進行探討,從而探尋心內科更優質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來我院心內科治療的患者184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分別采取不同護理方式,即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綜合臨床護理措施,并就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較高,為95.65%,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相對較低,為78.26%,P<0.05.;就有效率而言,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4.78%,P<0.05,。結論:研究發現將綜合護理措施應用到心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能起到良好的護理效果,獲得較高患者滿意度,對患者病情康復、促進醫患關系均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心內科;護理措施;滿意度
心內科收治病人多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糖尿病性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該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心跳加快、心痛、氣短,嚴重者可出現瀕死感,這給患者造成嚴重的恐懼心理[1]。且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復雜,在治療時間和醫藥花銷上也會耗費患者較多精力和財力,無疑也會加大患者的沮喪心理和降低治療信心,而這一負面情緒會降低臨床治療依從度,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2]。在當前飲食結構、生活節奏發生較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在攀升,且呈現年輕化[3]。而改進臨床護理、進一步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發生,對當下心血管疾病發展局勢的控制有積極意義[4]。為此,我科室以18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進行干預,從而探討出更為優質的臨床護理模式。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來我院心內科治療的患者184例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居多,為98例,女患者86例,患者最小年齡44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年齡(53.4±4.1)歲。患病時間最短1年,最長17年,平均病程(6.5±3.4)年。從患病類型看,冠心病患者84例, 心絞痛患者45例,心率不齊患者31例,心肌梗死24例。將所有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兩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的為對照組,為92例,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干預的為觀察組,為9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該護理方法進行干預,護理內容主要由外部環境、患者個體情況及巡查三方面內容,即1)病房環境護理,病房按照標準爆出安靜、癥結,溫濕度在標準范圍內;2)做好患者個體情況護理,需對患者皮膚清潔情況做盡心護理,保持皮膚干燥,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扣背,避免長期相同姿勢造成壓瘡的發生。同時做好患者飲食護理,以少食用、清淡為主,避免高油脂高鹽食物;3)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對患者情況進行實時巡查,特別是夜間巡視,發生異常情況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采取措施。
1.2.2綜合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該護理方法進行干預,內容涉及患者心理、用藥及臨床常見問題等多個方面,即1)心理干預。因心血管疾病入院治療患者病情多較重,患者多有恐懼、焦慮情緒,這對臨床治療不利。護理人員需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做到及時溝通、疏導。從科學的角度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方法,使患者能正確面對疾病及治療,有效緩解負面情緒;2)用藥指導。心血管疾病復雜程度決定其用藥也較為復雜,護理人員需熟練掌握心內科藥物的用法、用量、副作用及藥效機理等,能做到依據患者病情進行科學的用藥指導。嚴格注意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如果發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3)常見不適護理。心內科患者多為老年人,由于疾病原因或瘦外界環境影響,很容易出現失眠問題,對此護理人員需為患者盡可能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對于頑固失眠患者,可采取適量催眠藥物進行調節;4)出院指導。治療結束后,為保證患者能有良好的居家護理,在出院前,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日常飲食、定期做康復訓練、按時用藥等,并做好定期復查。
1.3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進行對比,其中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好轉,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為有效,患者病情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對兩組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卡方值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狀況
將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為95.65%,對照組為84.78%,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狀況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進行統計,觀察組滿意度較高,為95.65%,對照組為78.26%,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結論
心血管疾病由于發病率高、致死率高、治療難度大,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影響。且該病易反復、病情也相對復雜,對臨床治療和護理均提出較高要求,而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采用合理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能有效配合臨床治療,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對患者病情康復和提升滿意度均有積極意義[5]。
心血管疾病治療難度高,主要是由于患者負面情緒難疏導,病情復雜、用藥復雜,在臨床治療中未能結合個體情況進行精準用藥指導,此外患者由于疾病或年齡因素出現失眠等問題,也不利于病情的改善。針對以上臨床問題,我科室將綜合護理措施應用到臨床治療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狀態有充分了解,做到及時、有效疏導,讓患者以良好心態配合治療。同時在病房環境、整潔度、健康知識講解等方面,從外部環境到患者個人自身,給予良好的病情康復保障。此外,在用藥過程中護理人員對多種藥物藥效、機理、藥量等熟練掌握,能結合患者個體狀況精準給藥,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同時,護理人員全程密切觀察患者各項指標,確保出線異常及時救治,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經以上措施,所有觀察組患者均得到高質量護理,總有效率高達95.65%,獲得較高滿意度。
為此,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綜合護理措施,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患者滿意度,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季廣龍.心血管內科管理中風險因素分析與安全防范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7:168,170.
[2]程兆.整體護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指南,2015,3:248-249.
[3]羅麗珍.對心血管內科患者進行臨床護理的體會[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4):231-232.
[4]魯寧,左懷蕾,趙圣男,等.心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0):197-198.
[5]唐軍.心血管內科患者234例的臨床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