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紀時,興起于西歐的“榮譽決斗”傳入俄羅斯并成為一種貴族時尚,自此之后,“決斗”成了俄羅斯歷史上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進入19世紀,俄國文學揭開了新篇章,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榮譽決斗成了19世紀俄羅斯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情節之一,許多俄羅斯作家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細致又精彩的描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決斗者們,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主題。
【關鍵詞】榮譽決斗;習俗;決斗者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1)21-0039-02
一、俄羅斯的決斗習俗
決斗作為貴族階級捍衛榮譽的手段于15世紀時出現在意大利,隨后在其他國家流行起來,此時的決斗帶有濃厚的基督教色彩,當神職人員或法官判定某方是否有罪時,通常讓雙方進行決斗,勝利者被認為是無罪的一方,因為勝利者是被上帝眷顧的,后來決斗在英國、法國等其他國家流行開來。
彼得大帝之前俄羅斯從來沒有過正式的決斗,彼得大帝當權以后,為了擺脫貧窮和落后,積極在各個領域推行改革,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派遣大批貴族學生前往西歐各國學習,這些貴族青年們不僅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帶回了西歐國家的思想、文化和包括決斗在內的社會習俗,此后決斗逐漸在俄羅斯貴族中盛行。因為決斗者是來自上流社會的貴族,所以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對待決斗的態度也不相同,1715年彼得一世頒布了俄國第一部禁止決斗的法律,明令禁止貴族軍官參與決斗,違者將被處死。但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極大減輕了對決斗者的處罰,盡管法律規定決斗者通常會被處以罰款或流放至西伯利亞,但這些處罰大多數停留在書面上,許多人會被寬恕或者得到較輕的處罰。
二、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決斗者
(一)矛盾的利己主義者——葉甫蓋尼·奧涅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連斯基間的決斗是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轉折點,在決斗中奧涅金殺死了連斯基,所以他不得不離開塔吉亞娜,多年以后當他們在圣彼得堡的上流社會中重逢時,他們各自的境遇和他們之間的關系早已與從前大不相同。普希金通過描寫這場決斗的前因后果,決斗中兩個人的行為和心理,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20年代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經典的多余人形象——葉甫蓋尼·奧涅金。
之所以說奧涅金是一個利己主義者,是因為他為了報復連斯基,使連斯基產生自己的未婚妻愛上了奧涅金的錯覺而在舞會上糾纏連斯基的未婚妻奧里加,這導致在氣頭上的連斯基決定同奧涅金決斗。這一報復動機帶有強烈的利己因素,充分展現出了奧涅金這類多余人的性格,他們精力充沛,渴求建功立業,但他們卻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改變現狀,他們只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由于當時的社會現狀和階級局限,在19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這些人成了社會中的多余人,但歸根結底他們矛盾的性格是他們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的主要原因。但葉甫蓋尼·奧涅金并不是一個十足的惡人,他具有復雜的內心世界。當他收到連斯基的決斗邀請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送信者離去之后,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最終他違心地走向了決斗地點。對于自己的行為,他是感到羞愧的,這體現了他的善良之處,但遺憾的是,這種羞愧的意識并沒有轉化為行動,換言之,盡管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他卻不敢公然反對社會輿論和各種謠言。在這場決斗中奧涅金雖數次違反決斗規則,最后還是平靜地舉起槍殺死了連斯基。普希金通過這場決斗塑造的奧涅金雖然對上流社會的一切深惡痛絕,但還是屈從了這樣的勢力,借助決斗這個情節展現了奧涅金矛盾的性格以及這種性格的悲劇性。
(二)虛無主義者——巴扎羅夫
小說《父與子》的主人公巴扎羅夫是“新人”的代表,《父與子》創作于1860—1861年,此時決斗已經拋棄了最初為了捍衛榮譽的信念。小說《父與子》中的決斗是對傳統意義上的決斗的諷刺。首先,巴維爾向巴扎羅夫提出決斗,而巴扎羅夫不是貴族,以前貴族是不會同非貴族知識分子決斗的;第二,這場決斗沒有證人,巴維爾根本不想讓仆人知道所以自己獨自走向了決斗的樹林;第三,巴扎羅夫自己丈量距離,巴維爾自己給槍裝彈,所有這些都是對決斗規則的破壞;第四,決斗結束后,巴維爾大腿受傷暈倒,而巴扎羅夫并沒有救他。
小說《父與子》中的巴維爾是貴族代表,巴扎羅夫則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小說的創作背景是處于轉型時期的俄國,貴族階級的先進性已經消失,平民知識分子走上政治舞臺。巴維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總是爆發一系列關于俄國的社會制度、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爭吵,巴扎羅夫總是在辯論中處于上風,在決斗中巴扎羅夫又一次處于上風并擊傷了巴維爾。決斗在巴維爾心中是神圣的,因此當談到決斗時,巴維爾總是一本正經地端坐著,極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決斗的規范,但巴扎羅夫卻對這一切不以為然,他對決斗表現出一種漫不經心甚至蔑視的態度。平民知識分子巴扎羅夫與貴族自由主義者巴維爾間的決斗是小說的高潮部分,巴扎羅夫的勝利是必然的,象征著平民知識分子的勝利,也揭示了貴族階級的必然滅亡。
巴扎羅夫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醫學生巴扎羅夫出身于勞動人民家庭,接受過教育,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屠格涅夫在他身上表現出了民主派知識分子的性格特征,他平易近人,討厭貴族階級的游手好閑和守舊思想,巴扎羅夫是自然科學的支持者,他沉迷于科學實驗,與貴族階級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他對人民持一種平等的態度,所以他能夠贏得人民的信任。從另一方面來看,他身上也有那個時代平民知識分子的一些不足,他之所以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是因為他反對一切,他否定貴族階級的文化、道德準則、法律甚至沙皇和上帝。除此之外,他否定自然之美,否定詩歌和繪畫,對普希金的作品也持懷疑態度,他是否定一切的。
(三)重獲新生者——彼埃爾·別祖霍夫
史詩巨作《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彼埃爾·別祖霍夫是圣彼得堡最富有的貴族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真誠善良,性格溫和,但他過于木訥,所以在上流社會并不受歡迎,老別祖霍夫伯爵去世后,他繼承了大筆遺產,上流社會的人們對他的態度也有很大的改變,人們開始恭維他,奉承他,他逐漸醉心于奢靡的生活,成了上流社會的寵兒。他的妻子為人輕浮,與多洛霍夫曖昧不清,彼埃爾忍無可忍,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他決定同多洛霍夫決斗。托爾斯泰對這場決斗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決斗前彼埃爾的內心是矛盾不安的,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決斗中從來沒有開過槍的彼埃爾一槍就射中了多洛霍夫,擊傷了多洛霍夫以后,善良的彼埃爾慌張起來,他走近多洛霍夫想查看他的傷勢,在多洛霍夫執意還擊時,彼埃爾站在他面前沒有閃躲,所幸受傷的多洛霍夫沒有擊中彼埃爾,彼埃爾贏得了決斗。
彼埃爾和多洛霍夫間的決斗是彼埃爾世界觀重塑過程中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轉折點。這場決斗不僅維護了彼埃爾的榮譽,更觸動了他的心靈,決斗之后他下定決心要與過去的生活決裂,他開始了在圣彼得堡的獨居生活。這個決定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彼埃爾的一生,在圣彼得堡時,一個共濟會的成員與彼埃爾進行了對話,他的話使彼埃爾認識到自己在過去的生活中犯下了許多錯誤,他決定加入共濟會開始新的生活,他在自己的莊園內實行改革,解放農奴,他原諒了自己的妻子和多洛霍夫。可以說彼埃爾思想上的改變是全面的,正是這次決斗使彼埃爾告別過去的生活,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所在。
三、決斗對俄羅斯文學的影響
在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中,決斗成了最常見的情節之一,許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對這一情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可以說決斗主題極大地豐富了俄羅斯文學。從19世紀到20世紀,俄國作家的筆下經常有決斗發生,同樣的情節,不同的作家借助它表現出了不同的思想。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每一位決斗者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每個人參加決斗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決斗對這些決斗者們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正是借助決斗情節,俄羅斯作家們才塑造出了這些各不相同的人物。此外,在小說中決斗的情節是非常引人入勝的,因此決斗通常是文學作品中故事的轉折點或高潮點。俄羅斯的許多作家既是決斗的描述者,也是決斗的參加者,作家的個人經歷或多或少都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所體現,我們可以借此了解作家的性格。
眾所周知,19世紀上半葉兩位俄羅斯最偉大的詩人、作家普希金和萊蒙托夫都死于決斗,這是決斗對俄羅斯文學界最直接的影響。不少俄國作家都參加過決斗,如: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都同決斗有過一段瓜葛?;仡欉@些作家們的決斗往事,不禁讓人為這一習俗最終毀掉俄國兩大文學奇才而感到惋惜,這也是決斗對俄羅斯文學界最大的危害。
參考文獻:
[1]Гордин А.Я. Дуэли и дуэлянты. Питер, СПБ,1996.
[2]Марченко Н.А. Дуэль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русских литераторов.// M.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школе.1997.
[3]金亞娜.俄羅斯文學決斗主題的人文精神[J].外語研究,2003,(4):42-45.
[4]吳晗.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決斗主題研究[D].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5]智量.奧涅金和連斯基的決斗—— 《葉甫蓋尼·奧涅金》第六章賞析[J].名作欣賞,1982,(5):64-66.
作者簡介:
王菊,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吉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