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風琴因其優美的音色與明快的節奏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手風琴音樂中蘊藏著豐富、細膩的情感,要使其中的情感充分表現出來不僅需要手風琴演奏者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還要具有較強的樂感,從而通過對音樂的感知靈敏、準確地表現作品,實現情感的升華。本文首先對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情感與樂感進行了分析,然后對基于情感提升手風琴演奏樂感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手風琴;演奏藝術;樂感;情感;提升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1-0087-02
古今中外著名手風琴演奏家的成功,不僅在于他們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術,還在于他們具有較強的樂感,能夠準確、充分地將作品中的情感表現出來,達到“琴樂合一”的境界。樂感是演奏者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通過這項能力能夠體會到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次情感與審美內涵,從而幫助演奏者建立完整的心理體驗,實現與作品的情感共鳴,使演奏的作品“活起來”。因此,從情感層面上看提升手風琴演奏樂感尤為重要。
一、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情感與樂感
(一)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情感
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情感是人對音樂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應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手風琴演奏藝術的靈魂。每一個演奏作品都具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其內在情感的表現依賴于演奏者豐富的情感意志參與的創作實踐。這一創作過程,是演奏者自身演奏技能、生活實踐與經驗積累的充分體現。手風琴演奏作品中的靜態情感信息在演奏活動中會被演奏者激活變為動態的情感體驗,并引起演奏者與聽眾的情感共鳴,使他們處于情緒飽滿、感情充沛的狀態之中。情感的外化狀態與傳遞情況是手風琴演奏中情感表現程度的衡量標準。只有充分表現作品情感,才能將作品的情、景、意、境、神演奏得淋漓盡致,產生強大的藝術震撼力。
(二)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樂感
樂感是主體對客體音樂在音質、音色、音調、音準、節奏、旋律、力速等方面的感知能力[1],主要表現為主體在音樂實踐中的心理活動。樂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與不穩定性,這主要表現在對同一作品不同的演奏者具有不同的理解,所采用的演奏處理方法和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樂感是“審美層面的精神享受”[2],具備較強的樂感能使主體深入感覺、體驗和領悟音樂,并開展音樂表演、欣賞與創造活動。提升手風琴演奏樂感,不僅能夠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習者對手風琴知識的認知、理解,還能提高學習者學琴的質量,增強對手風琴演奏的敏銳感與認知感,更加精準的掌握手風琴演奏的表達形式,從而更好地抒發音樂情感。因此,提高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樂感尤為重要。
二、基于情感提升手風琴演奏樂感的策略
雖然樂感具有一定先天性,但它能通過后天努力進行培養與提升。從情感角度出發,將手風琴演奏中的情感與樂感進行融合,科學系統地進行訓練與自我感悟,不僅能夠提升演奏者的手風琴演奏技能,還能提高演奏者的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從而在手風琴演奏領域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
(一)強化手風琴演奏技能,增強演奏自信
充足的演奏技能準備能夠幫助演奏者建立演奏自信,是獲得預期演奏效果的前提,良好的預期效果的實現也有助于演奏者進一步建立演奏自信。如果技能準備不充分,演奏者很容易受外界干擾,尤其是在遇到演奏的難點時很容易引起內心的慌亂,自我控制能力隨之降低,進而出現一系列的失誤。因此,手風琴演奏者要通過長期科學系統的訓練循序漸進的提高演奏技能。手風琴演奏的動作是在大腦支配下進行的運動。熟練的演奏技能產生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中,依靠于大腦皮層受到經常性刺激而產生的動作定型。在形成正確聲音的過程中,聽覺和運動覺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手風琴演奏技能訓練中,要運用演奏運動器官引起的明顯承受感和一定部位的內在感覺來指導演奏,通過內感覺以及內外感覺的相互聯系與不斷調控,建立聽覺反饋系統與肌肉記憶運動,實現動作的準確性,減少盲目性。
在手風琴演奏技能訓練過程中,要充分感受不同演奏技巧所具有的音樂聽覺效果,掌握相關技巧的適用范圍,逐漸形成旋律樂感[3]。在連音奏法中,一般運用“落、滾”方法彈奏,即彈第一個音時手臂自然下落,隨后以掌關節為動力,手指迅速揮動彈奏,彈最后一個音時手臂向上將手帶離琴鍵。連奏強調流暢、圓潤的聲音效果,適用于清晰、柔美的慢速抒情樂曲。在非連奏中,主張間斷地奏出旋律中的每個音,要求手指觸鍵時間短、動作小、離鍵快、力度均勻。非連奏強調顆粒性、穿透性強的聲音效果,適用于活潑、歡快、華麗、快速變奏的樂曲。通過掌握不同奏法的適用范圍,能夠幫助演奏者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科學處理不同作品的演奏方法,并根據不同問題做出合理的調整,從而提高演奏者的音樂感知能力。
(二)豐富音樂感知覺,提高音樂想象力
音樂感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屬性的能動反映。一個完整的手風琴演奏活動是通過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內部感覺傳遞著有關演奏器官活動和生理狀態的體內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篩選和調整后,協調各個器官部位進行演奏,并調控演奏時的心理狀態。外部感覺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主要是教師的指導信息與觀眾的反饋信息,通過外部感覺能對現有的演奏狀況進行調整,使內外行為達到有機的整合。手風琴演奏者是以內外的感覺體驗獲取信息,并以內在的堅定的情緒、意志為指導進行演奏實踐的。
一位優秀的手風琴演奏者,一定會對作品進行多次的分析綜合,從全曲到部分再到細節,再從細節到全曲的補充,全面掌握整個作品及其各樂章的感情形象,然后再根據自身的領悟程度完成具體的音樂創造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具備豐富的音樂想象力尤為重要。手風琴演奏者的想象越鮮明、越真切、越豐富,他所賦予的音響與情感也就越清晰、越自然、越具有感染力。因此,在提升樂感的過程中,要注重提高演奏者的想象力,主張通過想象全方位的詮釋音樂作品。手風琴演奏藝術中的想象要從對樂曲要求的聲音概念的深刻領會和研究出發,掌握演奏作品的音樂特征,然后努力強化個體的情感內涵,用“代入法”去“成為形象”[4],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與意境。在培養想象力的練習曲目上,要從情感曲線比較平緩的曲目入手,在想象時要充分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大膽地進行想象,建立內心聽覺,并利用內心聽覺指揮、控制、協調和統一肌肉動作,為手風琴的演奏注入生命力。
(三)全方位理解作品,增強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作品本身是音樂家用獨特的音樂語言表現自己感受的物化形態,它飽含著音樂家的情感。手風琴演奏者要想準確地表達演奏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就必須對作品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首先,要掌握作品的創作背景。每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時期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精神特色。只有了解了作品的創作背景,才能準確判斷出作品的風格特點。其次,要確定作品的情感基調。情感基調是作品情感表現的總趨勢,它能高度概括作品的音樂形象,增強“主旋律”的表現色彩。最后,要提高對作品的專業理解度[5],對作品的節奏、旋律、調性、句法等進行專業分析,融合自身的理解進行曲調情感變化的細微處理,從而深化主題、豐富音樂表現力。
敏銳的音樂審美能力是提升演奏者樂感的關鍵條件之一。音樂審美能力是人體感官對藝術形式敏銳把握的一種直覺體驗,利用這種能力能夠全面掌握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在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時,要有意識地通過旋律、節奏、調性、曲式等方面全面地感受作品所包含的細膩的情感。而這方面的實現就需要演奏者不斷豐富自身的音樂知識結構,儲備相關音樂歷史、風格和流派的知識,掌握基本樂理知識,掌握音樂語言、流派、旋律、節奏等內容,并廣泛涉獵雕塑、繪畫、書法等姊妹藝術,在這些藝術中尋找共性與不同點,加深并豐富演奏者對作品藝術本性層面的理解。
(四)加強音樂實踐活動,積累審美經驗
音樂實踐活動是實現手風琴演奏樂感提升最直接的途徑之一。深入生活、感受人生、認識社會是投入音樂實踐活動的客觀基礎,也是創作靈感迸發的基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演奏者要注重生活形象的積累,提高對各種類型人物形象的感受和認識,以便在二度創作過程中充分表現出所塑造音樂形象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此外,手風琴演奏者應積極地參加各種音樂表演活動和競賽活動,通過舞臺鍛煉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提高自身的演奏心理調控能力。審美經驗是人在審美活動中所獲得的感性體驗,是在長期生活中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深化和升華。隨著審美經驗的積累,同一作品會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與審美判斷。在進行二度創作時,才能進行整體把握與綜合感受,從而有效地加入自身的主觀意識與審美趣味,形成自身獨特的演奏風格。因此,要不斷積累、觀賞手風琴音樂作品,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積累審美經驗。在音樂欣賞活動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自身的自主學習意識,對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展開不同角度、逐層深入的賞析。在賞析的初級階段,可對作品的音樂音響及其結構形式進行分析,如對作品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要素的辨別,對作品旋律感、節奏感以及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隨后,可對作品的感情內涵展開聽覺聯想與情感體驗,實現與作品情感的交融。最后,可通過分析、體驗從藝術、教育、美學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價值判斷,在賞析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和判斷作品的藝術價值,合理闡釋作品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房玉紅.試論鋼琴教學中的樂感培養策略[J].藝術家,2020,(05):101-102.
[2]金藝洺.談鋼琴演奏中樂感的培養[J].文藝生活,2021,(02):80-81.
[3]姚玉茹.手風琴教學中對樂感的培養[J].長江叢刊,2020,(13):76,104.
[4]張瑤.淺析手風琴演奏中的音樂美學[J].黃河之聲,2020,(03):54.
[5]王一珊.手風琴演奏中情感的傳遞與表達[J].戲劇之家,2019,(02):72.
作者簡介:
周麗娟,甘肅蘭州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學歷,研究方向:手風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