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災難性、危機性等特性,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需要政府積極主動地進行應急處理。對于媒體而言,做好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媒體如何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是當前業界面臨的緊迫一課。
關鍵詞:突發事件;媒體;應急處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8-0163-02
一、引言
突發事件,即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災難性、危機性等特性。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突發事件發生后極易通過互聯網快速發酵。對此,相關部門要立馬做出應急措施、防控措施;媒體要迅速跟進,及時報道,回應公眾關切,有效引導輿論,并且避免因不實信息夸大、曲解傳播引起的猜測和恐慌。2021年4月,重慶出臺首部《重慶市行政機關新聞發布工作辦法》,為媒體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現實意義
突發事件是影響社會健康發展的潛在的不可控因素之一。新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快速傳播,突發事件極易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加之自媒體的轉發,極有可能將突發事件上升至輿情層面。這對媒體構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遏制謠言,增強公眾對政府的理解和信任
在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部分受眾由于缺乏一定的認識,極易受網絡謠言或不明真相的自媒體人的誤導,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恐慌。如果主流媒體不及時發聲,謠言就會乘虛而入,廣泛傳播,誤導受眾,進而導致政府工作陷于被動。因此,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應迅速、全面啟動應急預案,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讓受眾全面了解事件事實,有效遏制謠言,穩定人心,增強公眾對政府的理解和信任[1]。
(二)有利于樹立和維護政府的良好形象
突發事件往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更需要媒體及時發出正面且權威的聲音,有效穩定公眾情緒,做好正確的輿論引導。這對于樹立和維護政府的良好形象具有積極作用。
三、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現實基礎
(一)政策層面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凝聚共識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凝聚共識”“增信釋疑、凝心聚力”,正是媒體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責任與要求。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的部署。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疫情防控的信息發布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完善疫情信息發布,依法做到公開、透明、及時、準確”“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對善意的批評、意見、建議認真聽取,對借機惡意攻擊的堅決依法制止”。2021年4月,重慶出臺首部《重慶市行政機關新聞發布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市長、副市長每年參加1次以上新聞發布活動”“對區縣政府、與宏觀經濟和民生關系密切以及社會關注事項較多的相關市級部門及其‘一把手’、新聞發言人,明確行政機關每季度至少舉行1次新聞發布會;‘一把手’每年至少參加1次市政府新聞辦組織的新聞發布活動,至少1次通過其他形式回應社會關切”。《辦法》的出臺提升了政府對信息的公開度、透明度,加大了回應社會關切的力度。
(二)實踐層面
媒體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尤其是在處置汛情、震情、疫情等重大自然災難、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安全事故、群體性事件的報道中摸索出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和做法對于媒體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相當寶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準確掌握疫情,如實向社會公布,不得緩報、瞞報、漏報。這一要求有力地指導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新聞報道工作,為媒體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提供了經驗參考,奠定了基礎和條件。
四、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功能設想
(一)監測功能
監測體系要從內、外兩方面入手。內部體系的完善上應強化新聞熱線,記者守口等;外部體系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強化從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民間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實現對突發信息的全面有效覆蓋。
(二)決策功能
決策功能的主要目標是正確判斷突發事件的新聞價值,并對新聞資源的開發處置從總體上實施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統一行動。在此基礎上明確責任制,使決策者或機構既要對漏報,瞞報負責,又要對錯報、誤報負責。決策功能應由媒體領導層面負責,既要把握好報道的力度,不炒作新聞,又要把握好報道的時機。
(三)協調功能
協調功能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及時的協調溝通,確保記者能在嚴格遵守有關新聞紀律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最快捷地接近和抵達新聞源和新聞現場。如果缺乏統一、高效的對外協調機制,僅靠記者單兵作戰,很難保證信息來源渠道的全面、客觀和新聞的權威、真實。
(四)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對新聞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細分受眾需求,使新聞資源的開發由粗放式轉為集約式,并在充分了解受眾需求的基礎上予以關注和尊重,以達到正視聽、鼓信心、聚人心的作用。
(五)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是指保障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作用最終得以充分發揮。一是采編環節。保障采編環節力量,必要的經費,交通工具及信息傳輸設備等;二是印刷、發行和播出環節。要加強統籌協調,以保證新聞報道最終能夠及時刊播。
(六)評估功能
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和運行結束后,應對其運行效果進行及時、客觀的評估。通過總結評估,不斷提高運行機制的效率,提高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水平。
五、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措施
(一)加強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面對突發事件,人們往往會優先基于主觀情緒對事件作出判斷。對此,媒體應及時進行跟蹤報道,不斷滿足受眾獲取最新信息的需求。具體來說,首先主流媒體要及時、準確發聲;其次要對該新聞事件進行針對性的深度報道,挖掘還原事件真相,并進行正向的輿論引導,避免不實信息造成的負面影響[2]。除此之外,政府和媒體要相互配合。媒體需要政府提供信息,提升自身公信力;政府需要通過媒體快速發布準確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
突發事件報道不僅要快,還要準。想要第一時間做出準確反應,進行有效的輿論引導,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四力”。新時代的記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3],要“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4]。具體而言,從業人員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四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5]。
對于媒體而言,應加強相關的團隊建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可定期安排采編人員的素質培訓,邀請行業優秀的媒體人或高校學者進行多維度的交流學習,分享先進理念和技術等。
(三)構建靈活、高效的應對機制
構建靈活、高校的應對機制也是媒體構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重要舉措。首先,組成重點報道力量,有效整合各個環節的人員,建立專門的應急報道小組[6]。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應急報道記者應第一時間對當事人、部門進行全面采訪,適時推出報道,并密切關注事件的發展走向及輿情導向,為后續跟進報道做好充足準備;其次,制定相關預案。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根據相關預案快速做出反應,更好地提升新聞報道的效率;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領導人要積極參與到報道工作中,及時進行信息及政府意圖的傳遞,更好地指導和協調采編人員展開突發事件報道。
六、結語
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突發事件的傳播途徑日益多元。在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當下,媒體應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提高人才隊伍的職業素養,依托大數據進行科學輿情分析,更好地指導實踐,客觀、準確、及時地反映事件真相,引導社會輿論。
參考文獻:
[1] 楊帆.面對重大突發事件媒體的責任與擔當[J].中國報業,2021(05):104-105.
[2] 王瑩.突發公共事件中新聞媒體的職責與擔當[J].記者搖籃,2021(03):21-22.
[3] 梁瑛楠.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機制及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4):28-29.
[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 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2016-02-19.
[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 htm,2018-08-22.
[6] 張雷.社交媒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輿情引導策略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20,33(04):100-104.
作者簡介:左建中(1964—),男,重慶人,碩士,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