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受眾面對大量信息轟炸,閱讀如食快餐,好的標題成了吸引受眾的第一步。因此,點亮作為文章眼睛的標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民生類新聞標題的剖析,探究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標題的編輯藝術。
關鍵詞:新媒體;民生新聞;標題編輯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8-0187-02
一、民生新聞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民生新聞就是關注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的新聞。“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關注時代、關注現實、關注民生是一個大趨勢。因此民生新聞的比重越來越高,同時受眾對民生新聞也越來越關注。民生新聞最核心的特點就是以人為本,從積極關注民生問題入手,盡最大努力促進新聞事件產生好的社會效應。對于媒體來說,報道好民生新聞可以增加親和力和影響力、鞏固拓展受眾市場。
二、新媒體時代新聞標題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新聞標題是新聞的門戶和眼睛,是新聞信息的高度濃縮,是新聞吸引讀者注意力的廣告和招牌[1]。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化和多元化為新聞傳播搭建了一個嶄新的舞臺,然而對標題字數的限制以及每日推送量的限制,要求新媒體用最小的篇幅吸引更多的受眾。面對每天大量的信息轟炸,加上當下工作節奏加快,碎片化時間增多,“讀題時代”得到了充分詮釋。要使標題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獲得受眾青睞,就要求新媒體時代的民生新聞標題生動、形象、準確,從而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達到較好的社會傳播效果。同時,標題的制作不能過分運用夸張手法、脫離新聞主題,不能淪為“標題黨”,從而實現受眾和媒體的互動雙贏。
三、以浙江報業旗下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為例
錢江晚報是浙江省唯一省級晚報,是浙江報業第一品牌,其旗下有錢報網、錢江晚報微博、小時新聞、錢江晚報微信矩陣等新媒體。其中,錢江晚報微信矩陣中的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3批新聞信息,以新聞快、資訊多、服務全著稱。本文以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為例,分析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標題的編輯藝術。
(一)突出關鍵信息或有爭議的內容,抓牢受眾閱讀興趣
比如《“你媽掙多少錢?別怪我瞧不起你!”女老師被噴上熱搜,當地回應》,“你媽掙多少錢?別怪我瞧不起你!”這句話帶有明顯的話題性,將受眾帶到事發現場,甚至能讓人清晰地感受到女老師當時說出這句話的語調,不自覺地想了解事情發生的背景、經過以及當地是如何回應的。
又如《杭州一套安置房賣出10萬/㎡天價?!顏值、地段秒殺商品房,中介回應亮了》,關鍵信息為安置房賣出的天價,在受眾的印象中,安置房一般不能與商品房媲美,但這里,安置房的顏值、地段卻“秒殺”商品房,讓人想立刻一探究竟。
再如《“姐妹們,這水太深了!”杭州姑娘花1萬多做熱瑪吉,一個細節讓她不寒而栗》,這是一篇關于目前熱門的醫美項目熱瑪吉的新聞,看到這個標題的女生會有較強的代入感,其中的關鍵信息“水太深”“不寒而栗”等營造了標題氛圍,會使受眾腦海中閃過“發生了什么事?這水有多深?”等一系列問題,有身臨其境之感。
還有《“冷靜期”30年!她和丈夫最終離婚,一年后又復婚:我不是一時沖動》,事件主人公在“冷靜期”30年后離婚,應該是為離婚作了充分的考慮,然而“一年后又復婚”,讓人心存疑慮,最后說“不是一時沖動”,讓受眾心里不由地產生疑問。標題中關鍵信息的強烈反差,使文章的吸引力大增。
(二)運用通俗化語言
地方媒體可以巧用方言,使標題鮮活起來,增強現場感和可讀性,拉近與受眾間的距離。
如《透骨鮮!浙江這里大量海味上市!這么好的小黃魚,才4塊多一斤?》,其中的“透骨鮮”在方言里是十分新鮮的意思,如果標題換成《新鮮!浙江這里大量海味上市》,就不免落入俗套,讓人味同嚼蠟。運用方言,使標題更加接地氣。
再如《鐵飯碗不要了!浙江58歲男子做過縣長、報社老總,忽然辭職養豬:痛哭過,但……》,講述了一名58歲男子的經歷,從高起點的縣長、報社老總,突然一個轉折,成為豬倌,讓人感覺大起大落;緊接著是“痛哭過,但……”,又是一個轉折,用這種通俗化的語言寫標題,可以極大地調動受眾的好奇心,使人帶著疑惑看下去。
(三)運用網絡熱詞
網絡熱詞是網民智慧的結晶,層出不窮、幽默風趣、特點鮮明,辨識度和使用度極高。制作標題時應與時俱進地使用熱詞。
比如《神獸歸籠!“雙限”首日又逢開學,杭州下周一會很堵嗎?》,把孩子比作神獸,用神獸歸籠來形容學校開學,生動的形象躍入眼簾,非常恰當。又如《@新杭州人,送你一朵小紅花!》,當時恰好是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熱映期間,社會關注度極高,融入這句網絡流行語,標題自然有了熱度。
還有《20天年假+最高4萬消費券!杭州這家公司又讓人檸檬精了,員工:每年都有啊》,其中的“檸檬精”寫出了大家的“羨慕嫉妒恨”,酸溜溜的感覺躍然紙上;《搖號“紅利”發出,東湖16800元/㎡上車盤,輕松get“買房自由”!》中,“上車”“get”“某某自由”等就像是在呼朋喚友,俏皮的話語具有貼近性,更容易引起共鳴;《微信又雙叒叕更新!能和好友“扔炸彈放煙花”,網友:有過年那味兒了!》里的“又雙叒叕”,把原本平淡的“又更新”換了一種呈現方式,讓人會心一笑;《民警被當成詐騙分子遭狂懟:全國人民都知道我普通話不好了!》《祖籍臺州!爸爸浙大畢業!28歲女孩炸翻時尚圈:最年輕“女魔頭”》等都可見網絡熱詞的身影,也使標題更加生動傳神。
(四)運用動詞,畫龍點睛
動詞用得巧妙,標題就“活”了,就有了生命力。
如《三只松鼠跑了“兩只”?市值蒸發180億!小股東邊吃零食邊憂傷……》,“跑了”“蒸發”生動地寫出了股價腰斬的現狀。金融方面的信息本來就比較晦澀難懂,如果用一般的方法編輯標題,不僅受眾較難理解,而且得不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在這個標題中,“三只松鼠”不是一個股票代碼,而是三只活靈活現的小松鼠,它們還跑了兩只,把靜態變為動態,把抽象變為具體,動詞的運用使受眾有了閱讀的快樂。
再如《剛剛公布!杭州下周一起正式實施!》,其中剛剛公布、正式實施,讓人迫不及待想看到底是什么信息,讀者點擊進入才知道是關于小客車“區域指標”和“浙A區域號牌”設置及相關配套措施實施的消息。如果標題里就涉及這些內容,不僅顯得過于冗長,而且不少讀者會覺得其和自身關系不大從而直接忽視。
(五)用好標點符號
如《經歷5小時“云聚餐”,杭州22歲小伙“喝”進ICU!更可怕的是……》,這里的重點在于“更可怕的是”后面的內容,利用省略號埋下伏筆,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類似的還有《皮皮蝦終于降價了!舟山發來最新消息,一斤只要……》《40億!賈玲逆襲登頂!現在8.8元能看6部賀歲片?真相是……》等。
再如《兩百塊錢一個紙袋還賣斷貨了!杭州姑娘傻眼:憑什么賣這么貴?》《猝不及防!杭州剛剛又打雷又暴雨?春天來了?》,這類標題以問號結尾,設置疑問,不僅能吸引受眾點擊閱讀,使他們帶著問題看下去,還能使受眾對文章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六)用好關鍵詞
標題中的關鍵詞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比如《外省小伙犯愁:留杭過年吃點啥好?同事這個建議,果然“超級香”》,其中“超級香”不僅指這個建議不錯,更是指文章中的山核桃味道“超級香”。《羽絨服千萬別收起來,下周最低溫只有1℃,元宵節還要“泡湯”》,泡湯兩字一語雙關,不僅表明降雨要來了,還暗含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我都沒臉見人了!”杭州小伙跟同事玩網紅游戲,剛開始就出事了》,其中的“沒臉見人”不僅有表面上的含義,還指小伙臉部受傷。《40萬粉絲關注!寧波“女焊子”火爆網絡,她才是該追的網紅》,其中用了“女漢子”的諧音“女焊子”,將“漢”換成“焊”,不僅表明這是一個個性豪爽、不拘小節、不怕吃苦的女性,而且也點明了她和“焊”有關,使受眾提前猜到文章中涉及的內容。
有些新聞標題,如果把文章主要內容直接概括寫出來,很容易使受眾感覺寡淡無味甚至生澀,用好關鍵詞就能引人入勝。
(七)運用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
比如《吃完杭城這碗“面中愛馬仕”,我懵了》《-3℃!冷空氣猛攻,今天杭城跌進“冰窟窿”!下周天氣更刺激》《期末評語竟是“無字天書”?!杭州老師的破譯方法,絕了》等,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化抽象為具體,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再如《女子刷短視頻,意外發現“老公”在尋親?原來是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弟弟!》,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使受眾通過標題就能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
四、結語
通過分析發現,浙江報業旗下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民生類新聞,標題用詞準確、特色鮮明、與時俱進,使其新聞作品在新媒體時代能為讀者所喜聞樂見。其推送的民生新聞頭條點擊量基本保持在10萬以上,有的甚至破百萬。如《剛剛!2噸醫療物資從俄羅斯“閃送”回杭!全部人肉背回,這就是浙江人!》在錢江晚報微信公眾號中閱讀量破208萬,打造正能量輿論場,實現媒體與受眾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江佳宜.新媒體時代如何制作民生新聞的標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34.
作者簡介:馮曉(1984—),女,浙江寧波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