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如今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成為了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與法律基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的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實驗和生活實際的聯系,不僅僅是枯燥的課本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實踐課上,指導學生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和學習。基于此,本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
1 生活化教學內涵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教材內容和生活的聯系至關重要,需要初中老師對此加以重視和探索研究,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學合一的教育方法也是陶行知所推崇的一個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目的是為了防止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期待理論和實踐上形成統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免不了教與學的剝離,兩者進行分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目前的教學中應該避免傳統教育中脫離實際的教育方式,不再只會死讀書和讀死書,應該培養學生運用活的知識。
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引導學生進入到一個更加廣袤的社會環境,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給學生一個新鮮的渠道,更早的投入到社會中的實踐平臺中,自發的把教育教學的內容更好的內化為個人的知識水平,從個人的生活環境中獲得一定的技能提高和個人積極發展的動力。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內容就是要求初中生在個人的初中生活學習的基礎上,更好的發展和完善個人的道德知識水平和法治觀念。教師從旁觀察學生的個人學習生活,開展有效的溝通教育,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上,利用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促進道德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整合課堂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材,完成課堂教學標準,引導學生個人探索創新性學習,實踐。爭取學生可以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收獲知識,體驗快樂,積極結合教育教學和個人生活。
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踐
2.1 課堂上導入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說有直接的影響。對于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普遍存在著好奇心強、注意力分散的特點,如果任課老師在課堂上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自然難以實現,所以,任課老師應該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和“我們”》時,本節內容是要求學生懂得在集體中如何處理與同學們之間的關系,與同學們共同進步、和諧相處。任課老師教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可以制作有關于集體環境中人際交往知識的ppt,在課堂上舉辦“我有話對你說”的教學活動,讓同學們寫一封信來給自己在班級中的幾個好朋友,將課堂中的知識實踐出來,給同學們這樣的機會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真情實感,拋棄傳統的由老師在課堂口頭講述的教學模式,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來讓同學們通過實踐來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在課堂最后任課老師再對課本知識進行總結講述,這種教學方法讓同學們對知識更容易接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2 通過生活實際創造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我們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學指的是以生活為核心來指導學生的教學活動,任課老師要積極地采取多種教學途徑,而課本絕不是任課老師教書的唯一載體。保證課堂教學能夠實際生活相結合,結合課本中的知識在課堂上創造教學情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公民義務》時,老師講授本節學習內容時可以模擬案件的情景,通過這種新奇的教學模式來讓同學們了解課本中的知識。任課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大體模擬生活中實際會發生的案件,比如可以模擬一起駕駛事故,甲同學駕駛汽車撞傷了乙同學,乙同學輕微擦傷,讓同學們積極發言商討解決方案。經過討論我們可以得出行車上路就有安全行駛的義務,撞傷人就有立刻將傷者送到醫院的義務并且承擔醫療費用,甲同學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對乙同學進行相應的賠償,任課老師通過這種新型的教育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在課堂上講述社會上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
在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本中有很多知識內容非常常見,很有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任課老師可以將社會上的熱點事件引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當中,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是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落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也能夠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在某些事件發生時能夠做到從容不迫的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在課堂當中任課老師也要積極鼓勵同學在課堂上討論這些社會上熱點問題以及其處理方法和社會經驗,這樣能夠將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在大腦中進行思考,通過講述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導同學們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能力。例如,校園暴力就是如今社會上備受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課堂上任課老師可以向同學們講述如果遇到校園暴力應該如何去解決。首先要保持頭腦冷靜,不要與施暴者硬碰硬,尋求一切可能來逃離所處的困境,如果沒有可能逃離盡可能與施暴者周旋,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事情發生后,立刻與家長和班主任老師聯系,防止二次傷害。講述完怎么做之后,也要教導同學不要做校園欺凌施暴者,在社會上懷著一顆善良的心,不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在課堂上積極地講述一些思想道德知識可以教會同學們今后步入社會應該如何為人處世。
綜上論述,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是目前初中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關乎我國國民素質的全部提升。課程的教學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各方面的學習能力水平的培養,不僅僅在于書本上的單一的知識點,增強學生對于不同德育理念的共鳴。在此過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身邊的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社會活動,深刻感悟的教育,促進今后的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柳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21(15):101-102.
[2]唐甜密.實施生活化教學,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試題與研究,2021(04):48-49.
[3]董勝花.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02):133-134.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蛟川書院 3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