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 時小丁 謝艷艷 劉玉蘭 周潔
摘要:回顧了我科30例行腸造口合并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并總結了30例腸造口周圍皮膚皮炎的護理體會。認為對腸道造口合并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患兒實行評估、干預、監測一體化護理指導,有利于減輕患兒疼痛與不適、促進傷口愈合、減少住院時間、增加家屬滿意度。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關鍵詞:新生兒;腸造口術;造口周圍皮炎;護理體會
小兒腸造口手術是治療肛腸先天性畸形、腸壞死合并休克及腹腔廣泛感染等危重急腹癥的常見手術方式0。國內有研究報道,小兒腸造口并發癥可高達10%~30%,其中造口周圍皮膚皮炎為最常見的并發癥,約占36.5%0。造口周圍皮炎臨床表現為造口周圍皮膚潮濕、紅斑紅腫、濕疹、出血、壞死,甚至出現大面積糜爛導致潰瘍。新生兒因皮膚角化層較薄、皮下血管豐富、皮脂腺功能旺盛、表皮與真皮結合不緊、受刺激后充血明顯易形成紅斑,造口與傷口相鄰,極易出現造口周圍皮膚皮炎問題。本研究回顧了我科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30例行腸造口合并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患兒的臨床資料,總結了以AIM 指南0為依據的護理措施,包括評估(assessment,A)、干預(intervention,I)和監測(monitoring,M)三方面內容。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科首次行腸造口術30例腸造口術后造口周圍皮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早產兒13例,足月兒17例。先天性肛門閉鎖12例,先天性腸閉鎖9例,先天性巨結腸2例,小腸穿孔并腸壞死7例。
2. 護理措施
2.1 造口周圍皮膚皮炎評估
2.1.1 評估造口周圍皮膚皮炎嚴重程度
使用造口周圍皮膚評估工具DET0,即變色(discolouration, D)、侵蝕(erosion, E)、組織增生(tissue overgrowth,T),對皮膚異常的三種癥狀(顏色變色、侵蝕/潰瘍、組織增生)的面積與嚴重程度進行評估。皮膚損傷的面積用百分數(造口周圍皮膚損傷的面積/造口底盤所覆蓋的造口周圍皮膚)表示,0%計為0分,<25%計為1分,25%~50%計為2 分,>50%計為3分。皮膚損傷的嚴重程度用1分和2 分來表示。3種皮膚異常的分數相加即為DET總分,得分范圍為 0~15分,0分代表正常皮膚,15分代表嚴重的皮膚損傷且受損的面積很大。根據得分可以將造口周圍皮膚損傷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DET<4分)、中度(4分~<7分)和重度(≥7分)。其中輕度22例,中度5例,重度3例。
2.1.2 區別造口周圍皮膚皮炎類型
新生兒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最常見的有:過敏性皮炎、糞水性皮炎、撕脫性皮炎、皮膚潰瘍。糞水性皮炎屬于化學性皮炎,多數是由于造口位置皮膚基礎差、皮膚褶皺多,造口底盤與皮膚貼合不嚴密導致腸液外滲,堿性腸液外滲刺激皮膚引起的皮炎,伴有紅疹,疼痛甚至是潰爛0。撕脫性皮炎屬于機械性損傷,一方面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自身皮膚菲薄嬌嫩等特點,另一方面操作者帶有張力性撕扯、未使用或正確使用除膠內產品、頻繁更換等原因,導致皮膚發紅、表皮剝脫而致醫源性皮膚損傷;最嚴重的皮膚潰瘍,在前三種皮炎基礎上患兒合并早產、感染、水腫、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等基礎疾病,出現造口周圍皮膚大面積糜爛、潰瘍、壞死。30例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有10例過敏性皮炎,14例糞水性皮炎,3例撕脫性皮炎,3例潰瘍性皮炎。
2.2 造口周圍皮膚皮炎干預
2.2.1 造口周圍皮膚皮炎處理
處理步驟如下:腸造口及周圍皮膚的清洗。 減少化學性強及含藥物的皮膚用品使用,用棉簽或棉球蘸取溫生理鹽水,清洗造口及周圍皮膚,動作輕柔,干紙巾輕輕擦拭。22例DET<4分的輕度皮炎,局部涂少量的造口護膚粉,待其15S成膜后,噴灑3M無痛保護膜,等保護膜形成、干燥后,再重復涂粉及噴膜步驟3次0,按照“粉-膜-粉-膜-粉-膜”“三明治”法達到嚴密保護的效果。5例的DET4分~<7的中度皮炎,在皮膚損傷期間使用了改良版造口袋運用。由于造口袋地盤面積大、直接接觸患兒皮膚多,一旦粘貼極易覆蓋在有異常皮膚問題上面。對于這類需要減小造瘺袋與皮膚接觸面積、頻繁滲漏更換的患兒,用PVC手套制作簡易版造口袋,剪裁出適當大小的口,將口的四周粘貼雙面膠,需要和雙面膠接觸的皮膚粘貼3M水膠體輔料保護。3例的DET≥7分的中度皮炎,3例患兒均造口低平容易滲漏,采用了微量負壓吸引法與衛生棉條吸引法相結合,將防漏膏圍繞造瘺口厚涂三圈,防漏膏的底部和皮膚緊密貼合,糞便排出較少者,用吸痰管調節微量的負壓將其吸引出來(固定好吸痰管,避開吸引到皮膚與造口處),糞便排出較多者,采用衛生棉條放置在造口上,防漏膏將其固定,有效避免了大量堿性腸液對造口周圍皮膚的刺激,加速傷口愈合。
2.2.2 加強營養支持與基礎疾病治療
合并感染、腸道發育畸形、早產、水腫、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等基礎疾病是導致造口周圍皮膚皮炎發生的高危因素。雖然30例患兒都積極在第一時間行腸造口術,但術后恢復情況和臨床表現各有所不同:足月兒相比早產兒恢復時間更快,行小腸造瘺的患兒容易發生消化不良出現腹瀉情況高于結腸造瘺。聯合營養、消化等多學科,根據患兒的生長曲線制定個體化方案,特殊配方的營養液持續經靜脈泵入,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結合,逐漸過渡到全腸內營養。積極治療腹瀉、水腫、電解質紊亂等基礎疾病,加強隔離與手衛生預防感染,合理運用抗生素抗感染,從而達到增強患兒抵抗力,促進造口周圍皮膚增生。
2.2.3 加強預防
對于敷貼過敏的患兒,應結合患兒自身情況,選擇適當產品。在日常更換造瘺袋過程中,要將造口護膚粉均勻涂抹在皮膚表面,等待液體輔料自然帶干,按照“粉-膜-粉-膜-粉-膜”“三明治”法進行更換,正確使用除膠劑或石蠟油充分溶解粘膠后,無張力性祛除敷貼與造瘺袋,減少造口皮炎發生。新生兒造口的理想位置應避開臍部與傷口、造口周圍皮膚正常、平坦且無皺褶便于護理,在國內的一項研究中0顯示,如雙腔分離造口距離過近、袢式造口支撐棒未取、造口旁傷口、造口靠近臍孔或腹股溝,均容易造成造口袋粘貼不服帖、容易滲漏,造口低平、造口回縮等原因導致造瘺袋極易發生滲漏,帶有大量堿性的腸液不斷刺激皮膚,從而頻繁更換更是加劇皮炎發生,有研究表明術前手術造口定位可降低造口并發癥的發生率0。
2.3 定時監測
根據患兒造口周圍皮膚皮炎嚴重程度、皮膚皮炎類型、患兒疼痛情況,對不同患兒采取并指定不同的造口袋更換頻率,由管床護士協助具有造口傷口處理資質的護士進行造口袋跟換,并涉及專門表格進行記錄與追蹤,決定下次更換時間與處理方式。除此之外,造口周圍皮膚皮炎的發生并不只是單純在院內,患兒出院后將攜帶造口袋3-6月不等持續到第二期手術,這個過程中家庭護理極為重要,30例患兒在出院前均行出院家屬準備評估,在計劃出院之前,由專業的護理人員1對1指導家屬更換患兒的造口袋,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學習次數在2-7次左右后順利出院,出院后采用電話結合微信隨訪,體現延續性護理0,在線指導家屬,增加滿意度。
3. 小結
新生兒腸造口雖然大多是暫時性造口,但一般需3~6個月后再行造口閉合術。造口周圍皮膚皮炎是造口常見并發癥,正確評估造口周圍皮膚皮炎嚴重程度、區別造口周圍皮膚皮炎類型、著重對造口周圍皮膚皮炎疼痛評估,強調個體化、制訂周全完整的皮膚保護計劃,聯合多學科合作、主張家長參與,形成評估、干預、監測、隨訪為一體的延續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減輕患兒疼痛與不適,促進傷口愈合,減少住院時間,增加家屬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陳劼. 小兒腸造口管理的現狀與進展[J]. 上海護理,2007(01):43-46.
[2]陳劼,趙錦. 腸造口患兒造口周圍皮膚損傷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J]. 護理學雜志,2017,32(20):36-39.
[3]INEKE C,JOSE L C S,ELIZABETH E.Peristomal disorders and The Ostomy Skin Tool[J]. World Council of Enterostomal Therapists,2008,28(2):26-27.
[4]李加敏,龐冬,張劍鋒,車新艷,黃燕波,貫華,張萌,于書慧. 造口周圍皮膚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9,33(24):4267-4270.
[5]高麗麗. 水膠體敷料在新生兒腸造口護理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中醫藥大學,2017.
[6]漫容,李敏宜,吳少云. 54例腸造口刺激性皮炎患兒的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11,46(07):656-658.
[7]陳劼,趙錦. 腸造口患兒造口周圍皮膚損傷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J]. 護理學雜志,2017,32(20):36-39.
[8]梁建群. 結腸造口術前定位對減少造口并發癥及病人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0,24(33):3052-3053.
[9]董春燕. 延續性護理對新生兒腸造口術后造口周圍皮炎的效果分析[D].河北醫科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