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具有有形與無形的特征,無形的沈陽歷史、文化需要通過影像中有形的空間形象和人物形象進行呈現。伴隨著媒介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當下人們更傾向于通過影像信息去了解一個地域的社會現實與文化風貌。因此,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對沈陽城市文化品質的提升、沈陽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化建構價值,進而針對當下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影像建構存在的問題,提出沈陽形象的影像建構與媒介傳播對策建議。
【關鍵詞】 沈陽形象;歷史文化名城;影像建構;媒介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9-0078-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建構與傳播對策研究”(課題編號:SQ202006L)研究成果。
沈陽擁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20世紀80年代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不僅包括了眾多文物古跡等物質文化,還有代際相傳的人文觀念和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它們共同構成了沈陽城市的文脈資源。沈陽的歷史積淀與文化特質不僅能夠凸顯沈陽的城市特色,同時也是沈陽傳播自身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牌。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建構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城市文化建設的組成方面,影響著沈陽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同時也是沈陽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的重要構成。
一、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影像建構的價值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影像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人們利用影像了解世界、認知他人,這也使得人們更愿意相信“眼見為實”的影像。每個個體得以通過各類媒介平臺上呈現的影像信息,去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與歷史,了解一座城市的物質基礎和總體發(fā)展水平。身處視覺時代的人們不僅會通過印刷媒介提供的各類文字認知沈陽地域的風土人情、社會歷史與現實,更傾向于依靠電影、電視、網絡等各類媒介平臺上提供的圖像和聲音信息來認識和了解沈陽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因此,借助影像構建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價值。
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建構,可以將沈陽的歷史和文化具象化呈現,通過對沈陽歷史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影像化表達,構建正向積極的沈陽城市形象。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影像來建構和傳播沈陽名城形象,可以使沈陽形象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具有文字無法替代的直接性和生動性。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建構和傳播,有助于人們借助影像認識沈陽,加深對沈陽城市歷史文化和發(fā)展現實的了解。同時,借助當下媒介傳播的便捷優(yōu)勢,將有關沈陽城市形象的影像信息加以傳播,得以讓更多生活在其他地域的群體了解沈陽的社會發(fā)展現實和歷史文化,提升沈陽地域的文化軟實力。
二、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影像建構的現狀與不足
(一)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內涵與外延
沈陽城市形象是媒介與人們心理對沈陽的文化、歷史、社會現實、民俗風情、群體價值觀念等的綜合評價,進而形成對沈陽的印象,是對沈陽社會現實的主觀意識反映。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建構,能夠使沈陽的文化、經濟、歷史等抽象概念,通過沈陽城市社會空間中生活的民眾、沈陽城市的現存物質成果、地域自然風貌等物化具象的形象進行呈現。因此,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影像建構,應注重將沈陽歷史、文化等抽象要素,通過有形的地域空間形象和人物形象進行表達。
(二)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呈現與傳播現狀
體現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視作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部分作品以呈現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中國名片·沈陽》等沈陽城市形象宣傳片。還有一些影視作品,如電視劇《少帥》等作品中講述的故事,是根據發(fā)生在沈陽的真實歷史事件改變而成的,它們體現了沈陽的民國文化和歷史記憶。另外,像電影《倔人呂尚斌》等,雖未直接體現沈陽的歷史文化故事,但是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夠體現沈陽民眾熱情、善良、無私奉獻等優(yōu)秀品質,電影中呈現的空間形象也凸顯了沈陽的城市特色。
伴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影像化的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不僅被呈現在電影、電視劇以及各類電視節(jié)目當中。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上,有許多官方和個人發(fā)布的宣傳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視頻。像2021年4月中共沈陽市委宣傳部策劃推出的城市宣傳音樂MV《沈水之陽》,在抖音等平臺獲得了較高的轉發(fā)量與點擊量。還有一些自媒體人發(fā)布的介紹沈陽名勝古跡、沈陽歷史文化街區(qū)等內容的視頻也有較多受眾關注。
(三)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影像建構的不足之處
目前來看,相關影視作品在建構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時,存在內容和表現主題同質化的傾向?!渡蜿柺袣v史文化名城保護近期建設規(guī)劃方案(2019-2021年)》中重點提及了沈陽文化的“四條主線”,即清文化、民國文化、抗戰(zhàn)文化、工業(yè)文化。這四大文化主體應成為被表現的主要對象,然而部分影像作品僅僅停留在對沈陽故宮、大帥府和工業(yè)博物館等典型場所的刻畫上,鏡頭表現的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對沈陽其他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的空間及人物的展現。
同時,很多作品未能完全發(fā)揮聽覺元素的重要作用。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建構,雖然重點在于利用影像刻畫城市形象,但聲音元素不僅能對敘事產生幫助,還能助力作品更好的凸顯沈陽的歷史與文化特色。聲音在體現時空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具有強烈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也就是說,具有特色的聲音元素在相關影視作品中的運用,能夠標識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地點場景,甚至展現畫框之外的另一重空間。然而目前許多作品未能完全發(fā)揮聲音元素的重要作用,存在音樂與影像“兩張皮”的現象;還有一些作品中音樂的屬地性不強,沒有突出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三、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影像建構與傳播對策
第一,在媒介平臺上建構和傳播積極正向的沈陽名城形象,助推人們形成對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認知。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建構應該能夠凸顯沈陽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積淀。學者艾莉森·蘭德斯伯格認為,人們借助大眾媒介“不僅理解了一個歷史故事,而且對他或她沒有經歷過的過去的事件有了更個人化的、更深刻的記憶。由此產生的假體記憶有能力塑造這個人的主觀認知”。因此,可以借助工業(yè)文化、抗戰(zhàn)文化等沈陽特色文化歷史資源,塑造具備“雷鋒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忠誠擔當、奮斗自強的沈陽形象。凸顯新中國成立以來,沈陽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歷史與現實,引發(fā)人們的價值共鳴,激活和形成影像接受者的文化記憶,從精神文化上形成良性的互動,加深人們對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同。
第二,考慮受眾的觀看需要,注重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影像傳播效果。以影像手段來打造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不僅要考慮到突出沈陽歷史文化的特色資源應如何變得“可見”和“可聽”。還需要考慮沈陽的文化歷史元素和具體人物形象,以何種影像表達形式進行呈現,才能夠在宣傳和傳播過程中,被更多受眾所接納和認可,使之成為代表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典型文化符號。所以,應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造具有高話題度且價值正向、態(tài)度積極的影像內容,推動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有效傳播和影像信息的良性接受。
第三,應合理選擇表征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符號,將之進行影像化建構。充分挖掘能夠表征清文化、民國文化、抗戰(zhàn)文化、工業(yè)文化的符號,了解沉淀于當下民眾生活中的沈陽城市物質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包括社會風俗、民眾喜好、生活習慣、集體記憶等,尋找將之合理影像化的方法。例如,沈陽紅梅文創(chuàng)園、奉天工場等文創(chuàng)園的前身均為工業(yè)舊廠,那么在拍攝和突出新文化景觀的同時,應將沉淀在其背后的工業(yè)歷史進行展現,使之具備文化深度。
第四,有效運用聽覺元素,凸顯沈陽的歷史文化特色。合理運用地域音樂、音響效果,加深人們對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記憶和認知。例如,將展現工業(yè)場景的鏡頭與工業(yè)機械音響聲相匹配,使音響效果起到凸顯沈陽工業(yè)文化深厚根基的意義,表征沈陽在中國工業(yè)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價值。再如,一些歌曲的唱詞中提到的“鐵西”“中街”“故宮”等標志性場景,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同時又能夠幫助人們構建和想象畫面之外的沈陽空間形象。還有像城市宣傳歌曲《沈水之陽》等作品,它們“涵蓋了對城市實體化外觀特色的意象書寫,作為可看見的物質化形象,城市外觀能夠被受眾清晰地感知” 。此類歌曲在城市宣傳影像中的使用,能夠使觀看者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作用,更明確地感受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氣質。
四、結語
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通過影像塑造的沈陽城市空間形象和沈陽人的形象得以體現。具象的人物和城市空間形象潛在反映了沈陽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現實,表征的是抽象的沈陽歷史文化資源。相關作品應通過具象的影視形象,深刻反映抽象化的沈陽文化特色和精神面貌,體現沈陽的文化精神氣韻。合理利用沈陽文化歷史資源建構沈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對弘揚沈陽精神、促進沈陽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均有益處。
參考文獻:
[1]姜燕.城市中的聲音與影視創(chuàng)作[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11):72-76.
[2]AlisonLandsberg.Prostheticmemory: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remembrance in the age of mass culture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2.
[3]張巖,張帥.城市形象歌曲與城市認同感建構研究[J].藝術廣角,2020(06):98-103.
作者簡介:
張婉宜,女,漢族,遼寧阜新人,沈陽大學音樂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藝術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