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菊花
摘要:[1]《中國高考報告叢書試題分析》這樣評價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它是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根本任務的成功實踐,是新高考“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命題理念的具體呈現,也是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次精彩預演。[2]高考評價體系主要有“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內容組成。“一核”為核心功能,“四層”為考查內容,評價考生的素質內涵;“四翼”為考查要求,評價學生素質達成度。
關鍵詞:一核四層四翼;高考命題;文言文;評價體系
《中國高考報告叢書試題分析》這樣評價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它是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根本任務的成功實踐,是新高考“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命題理念的具體呈現,也是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次精彩預演。細究2020年的高考,我認為它更是對2019的傳承和延續,充分體現了“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以下我從全國卷1文言文(后文簡稱“乙卷”)和衡中2021屆全國高三第一次聯考卷(后文簡稱“衡中卷”)的文言文命制來探討“一核四層四翼”在試題中的體現。
2020年高考全國卷1文言文和衡中卷集中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的先進理念。那么它是如何將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到試題中呢?又如何體現“四層四翼”?
一、從選材上看“一核”的落實。
乙卷文言文所選取的人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曠世奇才蘇軾。[3]康震在《東坡印象》中這樣評價蘇軾:蘇軾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為后人所仰慕的一種人格模式。蘇東坡,這個樂觀主義者,偉大的文藝天才,老百姓最親密的朋友,他將勤政愛國、關注民生的執著精神,達觀自我、超然物外的曠逸氣質,熱愛生活、詼諧天真的盎然情趣,閑適優雅、從容不迫的瀟灑風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終于成就了一個可愛的蘇東坡、偉大的蘇東坡,成就了一個千百年來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蘇東坡……誠如是,蘇軾曠達豪放的性格特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其人本身就能滋養考生的品德修養,堅定考生的理想信念。同時本次節選的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博大深邃:有時賢賞識賢能、知賢欲讓賢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博大情懷;有德賢兼備、悉心育兒的偉大母親;有堅守中創新、治國安民的為政思想;有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心上的人民情懷。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能無聲地滋養著考生。我相信閱讀此類極富正能量的文章會如春雨般滋潤著莘莘學子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甚而會促使考生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衡中卷節選自《史記 汲鄭列傳》,汲黯的不畏權貴、直言勸諫,性情戇直為政清明的特點也是當下國之重器的特點。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需要高尖端科技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有頂層設計能力的管理人才。從良吏的身上汲取優良的品質是當代新青年的必修課,也是新高考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從試題命制上看“四層四翼”
(一)核心價值的體現
乙卷有言:“徙知密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率也。”這里涉及核心價值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中的法制意識。還有以蘇軾在任上能以百姓的利益為重,能因勢利導,利用新法便民為情境則凸顯其治國安民的才干和以民為本的民生情懷。下文的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等情境化設計,則與今年國家面對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脈相承,同時也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緊密聯系。這種從現實問題情境中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可以有效推動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實。類似的情境設計在衡中卷也得到了落實。“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為廷尉……”“更定律令”涉及的仍然是司法問題。而汲黯對張湯的質問、對同僚李息的提醒皆體現了他捍衛法律,關心民生政治立場和有責任有擔當的高尚品質。這正契合習總書記所言:[4]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上下功夫,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
(二)突出基礎性和綜合性
高考圍繞學科主干內容,加強對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如乙卷第11題的文化常識的考查:主司、當軸、司農都是對基本概念的闡述。而殿試的主持為皇上更是一個常識,如若答不上來,只能說明此考生高中三年純粹是浪漫青春,被淘汰是自然之事了。當然像類似基本層面的問題情境考查只要求學生能調動單一的知識或技能就能解決問題的。
但“四翼”十分注重綜合性、應用性與創造性,問題情境,注重以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來考查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乙卷兩道翻譯題的命制在這一方面表現得較為突出。“減糶”“鮮”“坊”都屬常見詞,但如若缺乏語境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估摸學生難以完整翻譯,且此處“常平米”還涉及知識面問題。由此可見高考試題問題情境的設置讓“死記硬背”“機械刷題”的效益大大降低,也有效避開了套題、猜題的老問題,無形中考查了考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任務。
(三)應用性和創造性
素質教育是內涵豐富的全面發展教育。高考要求考生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在試題命制上,則體現在它的整體性、融合性、復雜性。這點在文言斷句上表現尤為突出。文言文斷句凸顯綜合考查能力,包括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要求考生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來解決問題。如衡中卷考查了斷句的常見標志之一:結構的對稱性,即“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句式之整齊一致,易以辨別。其二、固定句式“為…言”,不在39個常見句式之內,須具備一定的知識面。其三、省略句 ,“專阿主意”,專門迎合皇上心思的是“他的言辭”,即省略了“其言”,這樣就會出現部分考生誤以為“言”歸后而選錯,這又涉及到語境問題。本道題目充分體現了本模塊間不同知識點的互通互聯,交織成網。而翻譯題更是展示專題間的互通互聯:[5](1)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2)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翻譯(1)把成語“重足而立和側目而視”融入翻譯,體現不同專題間得交融。采分點“必”“顧”“徒”“重”都能在必修課本找到相應點,考查考生知識遷移能力,“臥而治之”則強調語境意識。知識遷移能力、融會貫通能力、解讀具體文本能力在一道翻譯題全部體現出來,不可謂不妙。而乙卷“士坐庭中”主謂賓都全,其后斷開,且“噤未能言”的主語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斷到上句。“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中,主語是“巡鋪內侍”,中間不能斷開,更不能將其斷到上句。因此乙卷主要從語法(主謂賓)角度和句式(省略句)特點來分析,難度會稍低點。
研究過往,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我特意把衡中卷放在此處一起分析,是因為我覺得這份聯考的質量不亞于高考卷。我想命題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研究應該是非常透徹的,而我作為受益者除了向他們致以敬意外,更應如他們般不忘研究,命制好題,不負三尺講臺!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考報告叢書試題分析》 中國報告學術委員會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20.1.
[2]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教育部考試中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11.
[3] 《東坡印象》 康震 百家講壇 2015.
[4]《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習近平 人民日報 2018.9.
[5]衡水中學2021屆全國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2020.9.
福建仙游金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