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躍慶 武立勛 郝永杰
摘要:從經濟的視角來看,市場行為本身就是交易對手方利用各自優勢進行交易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下討論得出交易信息不對稱、企業主體誠信意識不強、市場規則的不完善、制度安排的不合理等是企業信用缺失的原因,并利用交易成本理論深入分析企業違約行為背后的成因,并提出治理企業違約行為以降低交易成本的建議。
關鍵詞:交易成本;違約行為;提出建議
企業守信的對立面,就是企業違約。從理論層面分析,企業講信用對企業及其相關者、對社會經濟都是有益的,但企業違約仍然不可避免,有時甚至很嚴重。較早的研究認為,企業法定代表人不講信用,并且不必為違約支付相應代價或只需支付較小代價時,企業違約即會發生,具體與文化、體制、企業自身、法制和歷史等原因相關。最新研究則有所不同,認為企業違約與監管懲戒不力、交易信息不對稱和企業主體誠信意識不強等有關。企業違約表現則擴大到產品違約、市場違約、用工違約等多方面。關于企業違約危害的認識也大大深化,認為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和經濟環境,影響了對外開放和國際聲譽,也給企業帶來發展和生存危機。任何經濟活動均可以視為契約雙方進行權益交易的過程,一旦權益的侵害發生就會產生違約,即權益契約中的一方違背契約規定而做出侵犯另一方權益的行為。從短期利益來看,選擇違反經濟信用、欺詐等方式看似實現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但從長期利益來看,由于信用成本的逐漸增加,其結果必然會帶來長期利益的損害。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企業違約行為是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與集體收益之間的矛盾,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權衡。
1.企業違約行為的影響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違約成本受諸多因素影響。分析出企業違約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最大化地減少企業違約行為的產生。
第一個影響因素就是信息不對稱。交易雙方受政府公開信息不健全、資源不對等等因系影呵,導致信息不對稱,很難對企業違約成本進行有效測算。加之目前相關的專業信用機構發展還不夠規范,專門的征信機構數量較少、規模不足,信息發布的權威性與真實性尚未得到充分認證,交易者在篩選交易對象時便很難全面獲取有效信息,對企業信用行為不能掌握足夠的數據資料,信用記錄不充分,在選擇上就會產生偏差,出現與違約企業交易的情況。這種信息不對稱產生逆向選擇,有些違約企業會選擇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優勢誘使交易另一方與其簽訂更有利于自身的不平等合約,在欺瞞信息之下,謀求更大的利益。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政府及法律強制性機制。政府干預及懲罰力度直接決定了企業違約成本的高低。市場交易活動中,雖然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在逐漸減少,但由于受政策導向和地方經濟的影響,很多投資活動仍需要政府進行干預,且發揮必要的管制作用。法律的約束力決定了企業選擇守信還是違約,法律強制執行力越強,企業越守信;強制執行力越弱,則企業會越違約。一旦企業的違約行為未能受到法律制裁,違約成本就會逐漸外化,轉移至社會來承擔,企業受利潤最大化驅使,就會選擇逃稅漏稅、惡意欠薪、欺詐、造假售假等違約行為。違約企業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就會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企業,導致愿意守信的企業會越來越少,引起社會信用體系失衡。
2.交易成本理論視角下的企業違約行為
短期違約行為雖然能夠為企業帶來短期利益,但從企業長遠發展考慮,違約成本巨大,一個長期維持良好信譽的企業,市場會做出正面反應,得到更多的信貸便利,良好的融資環境能夠保證企業資金周轉順暢,投入產出效率提升,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從而推動企業繼續擴大交易活動,保持良好的市場競爭力。若企業違約行為發生,信用危機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巨大,獲利也僅僅是短期甚至一次性行為,甚至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面臨高額的償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的信用選擇決定了未來發展的空間,信用成本的高低直接決定未來企業的走向,違約行為所帶來的高額隱性成本將在后續的企業經營活動中體現出來。
我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均存在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國有企業由于產權界定不明晰、非必要性成本較多、人員機構數量龐大等原因導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而民營企業則主要源于制度的不合理安排,包括融資困難、行政流程過慢、法律保護不足等都增加了交易成本。這種特殊國情導致的市場亂象直接帶來的后果就是企業信用缺失。企業選擇守信還是違約取決于對成本-收益的預期測算,如何實現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最終訴求,在同等收益的情況下,如果違約成本高于守信成本,企業就會積極履約,嚴格按照市場交易規則進行交易;如果守信成本高于違約成本,交易者就會選擇違約,即違約履行合同。違約成本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企業信用行為的選擇。企業違約成本很難量化為具體數字,但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方面:一是未來交易的機會成本。企業違約行為發生后,從市場環境來講,由于信用記錄不良將會失去更多的交易機會,市場交易者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再去選擇與之交易,從而無法從以后的交易中獲得收益,導致違約企業的違約成本逐漸增大。二是第三方強制成本。即國家或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和法律形式對違約企業采取的懲罰措施,承擔違約所帶來的相應的法律制裁,包括罰款、限制交易和企業聲譽等,這方面的利益損失將導致企業違約成本的加重,交易成本不斷增加,對交易另一方提出更為嚴格的履約要求,甚至可能隨時終止交易活動。三是社會輿論成本。一旦企業列入違約企業名單,違約企業會因為名譽受損而產生一定的心理成本,包括公眾對于企業的選擇、聲譽的詆毀,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交易成本的加大、企業挽回形象的公關成本等。
3.治理企業違約行為以降低交易成本
3.1牢牢抓住核心要素
違約治理要抓核心要素,充分發揮企業及企業家在企業信用建設、防范企業違約的決定性作用。為此,要加強企業家的培訓,將思想引領、道德感召,重視誠信道德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作為培訓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引導,強化企業和企業家的誠信意識,提升企業的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為企業改善信用狀況做好基礎工作。同時,從企業自身看,要引導企業加強信用建設和信用管理,特別要加強信用專門人才隊伍和信用機構專門化建設,減少因企業自身專門人才和機構不足所導致的無意違約與被動違約現象。
3.2重視違約治理過程
重視過程,要著眼于社會網絡對企業信用的實際影響,重視社會網絡的信用功能。據此,第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企業信用過程可回溯、可描述、可分析。其基本思路是通過企業信用信息的采集及信用軌跡的刻畫,以信用過程分析信用結果,進而綜合評價其信用狀況。第二重視對企業信用過程各因素角色、作用和力度的分析。要根據對信用過程的描述,科學分析影響企業信用的因素構成,分析哪些是關鍵因素、哪些是其他因素,尤其要弄清楚導致企業違約的關鍵因素作用方式和作用機理,以及其他因素的相互關系、這些因素與關鍵因素的關系。在描述非企業因素對企業違約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再對企業違約采取與其違約責任相對應的懲戒。對導致企業違約的非企業因素采取一致行動,以企業環境的誠信推動企業誠信。第三著眼外部環境要素,大力開展優良社會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提升人的素質,健全法制,加強法治和信用領域制度化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企業誠實守信、建設良好信用,營造優越的外部環境。
3.3優化違約懲戒機制
懲戒的目的是避免企業的惡意違約。從實踐看,違約懲戒機制本身尚存在一些改進余地。比如:企業違約不是一定能推理出老板或利益相關者違約;老板或利益相關者違約,也不是一定能推理出企業違約,他們之間不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企業違約懲戒要分清懲戒主體,不能搞違約連坐,避免各主體間權利與責任的混淆。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漠視企業信用權,企業被違約懲戒,導致額外損失,迫使企業陷入“懲戒牢籠”,削弱企業活力,影響其生存和發展。從違約懲戒運行過程看,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加快涉企違約懲戒機制的全面覆蓋與有效運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打破信息孤島或信息割據,以信息共享為基礎,以信用信息歸集為手段,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為抓手,做到違約標準統一、懲戒力度統一。同時,加快違約修復,以尊重企業信用權,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提升涉企違約懲戒機制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王櫻霏,夏旭莉.新時代我國民營企業誠信缺失的根源與治理路徑[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5).
[2]江泓.交易成本、產權配置與城市空間形態演變——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5(06):63-69.
[3]原小能,唐成偉.勞動力成本、交易成本與產業結構升級[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5(05):1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