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興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下,美術館功能的發揮需要積極應用科技手段,更好地弘揚美術事業、提供民生服務、增強文化自信。當數字化與美術館相遇,智慧型數字化美術館這一美術館信息公共宣傳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在各項活動、展覽和項目中,通過賦予經典美術作品數字生命、優化物聯體驗實現公眾廣泛參與、著力推介主題升華價值等方式,浙江美術館的智慧型數字化美術館信息服務機制得到良好的應用和實踐,搭建了美術作品與公共受眾的智能化泛在網,初步摸索形成了具有推廣意義的浙江路徑。
關鍵詞:數字化;智慧型;美術館;信息宣傳;浙江探索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239-02
一、時代的要求:增強公共文化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深入了解大數據發展現狀和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我國大數據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社會、智慧經濟、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縱深發展,社會各界對數字化轉型已達成廣泛共識,各方密切關注并深入推進“智慧型”“智能化”建設。2017年7月7日,文化部發布關于印發《文化部“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勵政府主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平臺開發、資源建設、服務供給、運營管理的工作機制[1]。
在新興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下,借助人工智能(AI)、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美術館不僅承擔著收集、保存、展覽和研究美術作品的功能,也兼具學術研究、公共美術教育推廣的職能,因此需要積極借助科技手段的應用,更好地弘揚美術事業、提供民生服務、增強文化自信[2]。
二、浙江美術館智慧型數字化建設的實例和推進
浙江美術館坐落于杭州市南山路西子湖畔,作為浙江創新“窗口”之一,浙江美術館以“重在當代、兼顧歷史,立足浙江、面向世界”為立館方向,深度解構優秀傳統,并結合當下,展現了交融古今的有機生態場域,目前已成為大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數字化建設不僅能展示浙江美術館的學術形象與品牌,還能使美術館以數字虛擬化的形式實現對外傳播,充分全面地展示浙江美術館歷年展覽活動成果,彰顯浙江美術館實力和影響力,提升行業學術高度,極大地提升觀展流量和美譽度。在各項活動、展覽和項目中,智慧型數字化建設信息服務機制得到良好應用,初步摸索形成了特有的浙江路徑[3]。
(一)大師同行:實時參與的經典模擬
以“智慧型數字化”的信息服務為支撐,公眾可以通過手機參與實時的經典美術作品創作模擬,這極大地提升了美術館展示與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智慧型數字化美術館致力于實現人類創造與人工智能、視聽感知與撫觸經典的雙向合力,實現藝術創作與寓教于樂交疊推進,心手相通與理念革新雙輪驅動,突顯信息時代美術館功能的現代化發揮。由此延伸的同類話題是具有實時特性的直播互動。在媒體生產機制、傳播機制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直播這種現場感極強的媒體傳播方式不再局限于體育賽事、重大時事和文藝演出。如今,美術類場館連線導覽、云上觀展或公教活動的直播越來越普遍,得到大眾熱擁。浙江美術館在場館進行藝術繪像活動,通過實況連線直播,貼近畫家與群眾,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和廣泛的藝術傳播影響力。
例如,浙江美術館策劃的“看見·她們的面容”主題展為浙大邵逸夫醫院援鄂醫療隊女性醫護人員藝術繪像活動,聯動了人民網、人民視頻、央視新聞、騰訊新聞、鳳凰新聞、百度、浙江日報、微博等媒體進行網上直播,其中,人民網閱讀量達到近1600萬[4]。通過實時連線,廣大藝術愛好者得以觀賞到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的近百位藝術家現場作畫的場景。無論是醫護人員回憶援鄂抗疫前“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情緒,還是坐在藝術家面前成為被繪像對象的喜悅;無論是藝術家們為把握“白衣天使”的精神氣質而在寫生前與她們進行的交流,還是細致勾線,肖像逐漸成型的繪像寫生全過程,都被多機位的攝像機全程記錄了下來。這種身臨其境的沉浸式現場直播為觀者提供了別具一格的觀展體驗。往常,觀眾都是在仰視展墻上高不可攀的藝術成品,而直播則給他們提供了觀看藝術成品的生產過程,有別于“已完成的”“口罩下的”藝術作品呈現,這次觀看“現場的”“正在進行的”的藝術創作過程,使公共情感與藝術家的情感完成了一次交融式的深度對接,而這種共鳴式的體驗借助個體化的移動客戶端得以實現。
另一個東方智慧系列展覽“山海新經——中華神話元典當代藝術展”也采用了直播導覽的方式,“能看能聽還能聞,來聽浙江美術館館長講述《山海新經》的故事”總觀看量達115.7萬(含“斗魚”49.3萬、“新浪新聞”19萬、“鳳凰新聞”15.3萬、“戰旗”8.1萬、“百度”6.3萬、“浙江新聞客戶端”5.4萬、“浙江日報微博”1.5萬)。
由客戶端切入的智慧互聯網對接應用,是一種新的選擇。最新統計表明,客戶端是移動端用戶“認知新鮮世界”的首要渠道,占比63%,社交應用以49.4%位列第二。通過智慧互聯網形成的實時互動,是更細膩、更有觸感、更具參與感的體驗。
(二)時代氣象:講好美術的中國故事
“有機美術館”“智慧美術館”都指向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技術的有效運用,而“加強對青年藝術家的推廣和對青年藝術群體、年輕觀眾的吸引”則指向實效獲得。美術館在力求藝術精進和后浪興起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要講好美術的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以世界觀民族,以現代揚傳統。史上留名的歷代畫家都有深沉的家國情懷,他們在筆端呈現出的是“小我世界”和“目及之處”,但拓展開來卻蘊含了時代和蒼生。比如,徐渭投于胡宗憲門下積極抗倭;李苦禪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而被日軍憲兵隊逮捕受盡折磨;黃賓虹畫下一枝梅而題“煙云富貴,鐵石心腸。耐此歲寒,以揚國光”。這些畫家在氣節上都是凌然壯烈的,在藝術傳承上也深扎于中國的傳統。這些優秀畫家的畫作展現了畫家的人格,因此,對于畫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展示本身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手段。但在新的時期,美術館應有更完善、更高效、更優質的手段和途徑。
為了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浙江美術館積極應用新興技術。利用“云端聯動”加深互動體驗是浙江美術館探索的比較成功的案例之一。浙江美術館在微信平臺開設了“線上看展”欄目,將線下展廳搬到線上,“其耘陌上——耕織圖藝術特展”集結了清代、民國時期的海內外16個耕織圖刻本珍品,展示了浙江美術館典藏的有關耕織及勞作的藝術作品以及織機模型的文物和當代藝術,通過虛擬展廳的形式實現了使觀眾足不出戶就能觀展。
另一個云上展覽“紙上談繽——中華紙文化當代藝術展”,其作為浙江美術館自主策展品牌“東方智慧”的人文探索項目之一,圍繞紙張本身的特性營造體驗空間,將雕塑作品、裝置、影像等豐富的新媒介藝術語言搬到線上,為觀眾解讀了“紙”媒介在當代世界文化藝術體系中的綜合定位,讓觀眾得以領略富含東方智慧的傳統文化內涵。浙江美術館致力于打造線上展覽,觀眾可通過掃碼、登錄官網或登錄微信等多種方式隨時隨地進入豐富多彩的網上展廳。
除了“線上看展”,浙江美術館還開拓了“線上講壇”欄目,會不定期邀請策展人或者相關專家結合展品,聚焦熱點,拓展性地解讀展覽背景資料。比如,浙江美術館邀請了研究傳統紡織技藝的專家專題解讀《耕織圖》中的蠶桑絲織技術,配合線上展覽,助力深度觀展。邀請策展人進行直播連線,帶著線上觀眾進入展廳一同觀展,并實時介紹展覽理念,進行作品解讀,是浙江美術館的另一項“云觀展”新舉措。在疫情閉館期間,第3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聯合策展人步入展廳進行直播連線,帶領眾多線上觀眾進行了一番真正的“云”游展廳。
(三)數字生命:尋找嶄新的傳承載體
浙江美術館獨創性地開發積累在數字化進程上突顯了本土知識產權。在互聯網、數字化的運用上,浙江美術館打造“藝術圖像檔案”,對重點展覽和活動項目資料進行了進一步的提煉和優化,以便搜尋、調用,儲備了“智慧美術館”等數字項目,結合“展前、展中、展后”,按照畫冊資料、媒體報道、設計素材、影像資料和展品圖片五大類整合。同時還實現AI(人工智能)介入,高精度關聯人與展品的多維信息,從而提升策展的數據化研判能力,建立“一人一檔”大數據模式,刻畫特定觀眾觀展的展品偏好。圍繞人工智能賦能線下藝術這一主題,落地“智慧場館”的全場數字化解決方案,從安全與客流兩方面切入。同時推動“魔墻”大型圖像交互體驗屏幕等項目建設,并擬與浙江日報融媒體集團共同搭建虛擬展廳開發項目等。日后,浙江美術館仍繼續秉承“線上”“線下”同步走的辦展理念,集合資源優勢,繼續打造數字美術館,更好地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結語
從互聯網掃描推送,到對數字化技術的更好的應用,美術館應在現有端口和陣地上再突破、再覆蓋,進一步扎實基礎,突顯功能,服務于民生美學,服務于文化弘揚。
參考文獻:
[1] 雷蓉蓉.美術館數字化應用的建設與延展[J].藝術家,2018(11):116.
[2] 劉鋒.美術館展覽功能的拓展與探索[J].中國文藝家,2019(09):273-274.
[3] 孫凌云.當前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J].劇影月報,2017(01):71-73.
[4] 岳娜.大數據背景下智慧博物館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北大學學報,2020,36(2):128-133.
作者簡介:李文慶(1984—),女,浙江余姚人,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化信息傳播、媒體宣傳、美術展覽、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