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媒生態、傳播方式正在發生巨變。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僅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面臨的生存挑戰,更是事關意識形態安全、把握輿論話語權的重要責任。地方廣電媒體如何在這樣大的變革中積極應對、主動求變,是每一個媒體人需要深入思考、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傳統媒體;廣播電視;融合發展;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21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249-02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事關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和話語權的掌握,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歷史性戰略部署[1]。2018年5月,筆者所在的韶關廣播電視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媒體融合的要求和部署,在全省率先打破了廣播、電視兩大傳統媒體的生產壁壘,成立了全媒體節目中心,開始了以“人員深度融合、生產流程重塑、宣傳管理統一、精品融合突破”為目標的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一、以問題導向為抓手,推進內容生產組織架構的重建
媒體融合發展是中央意識形態和新聞輿論工作對各級媒體提出的政治任務,也是韶關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破局的現實路徑。其核心就是抓住平臺資源整合、內容生產融合。從廣播電視臺的層面,將新聞節目生產從原有的廣播、電視新聞部門剝離出來,成立全媒體新聞中心;將原有的廣播節目、電視節目生產,頻道頻率管理,廣播、電視節目引進等工作職能,從廣播、電視節目部門和總編室剝離出來,成立全媒體節目中心;從全臺范圍內抽調人員,組建新媒體發展中心。這一系列調整打破了廣播電視臺原有新聞宣傳、內容生產30多年固有的組織系統,構建了扁平化的三大內容生產部門,整合、重組采編播攝等生產要素,初步實現了傳統內容生產部門之間、傳統內容和新媒體之間、內容和經營部門之間的融合。從全媒體節目中心層面,通過節目生產流程和傳播方式再造,打破了原有廣播、電視各自獨立的運作系統,實現了人員統一調配、內容統一策劃、節目分頭生產、最終統籌分發,使融合工作既產生物理反應,更產生化學反應。
二、以技能提升為抓手,推進生產秩序的重建
全媒體節目中心以廣播、電視原有的管理人員,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廣播編輯、電視編導的技能提升為抓手,推進生產秩序的重建。
首先,著力打破原有的廣播、電視分割的條塊,嚴格要求管理層值班監制、總監實行雙崗審稿、交叉值班。用三個月的時間,使原本從屬于兩個傳統媒體的管理人員快速適應了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基本規律,掌握了全媒體管理的基本技能,為融合下的安全播出打下了基礎。
其次,打破原有廣播、電視主持人的分工界限,使適合出鏡或配音的廣播主持人主持電視節目甚至掌握電視編導的業務技能、參與電視節目制作,使適合廣播節目或廣播主持的電視主持人獨立擔綱、負責廣播節目的主持和節目制作,實現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混合使用。
再次,對廣播欄目組原有采編播人員進行電視采編及新媒體業務技能培訓,使其盡快掌握電視采編和新媒體的業務技能。
最后,利用臺里新建的全媒體演播廳,組織規模較大的全媒體直播培訓,從思想上、技能上實現廣播主持人、電視主持人、欄目采編人員的技能提升和全員轉型。
此外,還利用廣播主持人策劃能力較強的特點,使他們與電視編導結對組合,對一些短平快的廣播節目進行電視化改造。經過幾個月的摸索與實踐,實現了原有廣播、電視管理人員統一值班,廣播、電視主持人混合使用,組合廣播、電視主持人和采編人員,形成了統一策劃、分頭生產、多頭分發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廣播可聽、電視可看、手機可推送的新形態節目,一步步實現了對生產流程的再造和生產秩序的重建。
三、以融合欄目、項目為抓手,推進傳播秩序的重建
除了對原有管理人員、主持人及采編人員開展技能提升培訓、打造新型態節目之外,中心還以欄目和項目為抓手,推進傳播秩序的重建。
中心原有的廣播品牌欄目《民生熱線》是一個以接聽群眾熱線、相關單位和部門上線解決民生問題的廣播直播欄目。中心成立之后,臺里投資興建了一個小型全媒體演播廳,迅速組織《民生熱線》欄目組利用全媒體演播廳進行直播演練、制定全新的直播工作流程,2019年3月,首次實現了該廣播欄目的全媒體直播,直播過程可聽、可看、可推送、可互動,極大地優化了傳播效果。
2019年,韶關廣播電視臺接到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的工作任務,為監督全市重點工作推進及落實完成,打造了韶關首個全媒體季播項目《市民問政》。和原有的《民生關注》欄目的全媒體升級改造不同,這是中心成立以來、也是韶關廣播電視臺成立以來的首個融合類大型全媒體節目。首先,打破臺內各中心、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條塊,從全臺范圍內抽調節目、技術、經營、新媒體和后勤保障人員,成立了跨部門的“市民問政”項目工作組,用不到40天的時間完成了立項、策劃、節目流程設計、錄制場地改造、節目團隊組建等復雜煩瑣的前期工作。其次,在節目團隊成立之后,通過視頻教學、模擬直播、組織演練等方式,從一開始就以全媒體直播的要求打造復合型直播主持人、編導、攝像、技術和后期團隊。最后,經過反復訓練和技能磨合,從無到有,制定出了詳細的《市民問政》全媒體直錄播方案及工作手冊,并由市委宣傳部統籌協調了市屬其他新媒體、韶關日報社所屬新媒體同步推送。節目播出第一年,6期節目的廣播首播平均收聽率約為2.96,電視首播平均收視率為1.62~1.96,收聽率居本地所有頻率第一位、收視率居落地頻道前五名。新媒體端口點擊量超過15萬,大大優化了傳播效果,推進了傳播秩序的重建。
四、以融合精品創作為抓手,推進價值秩序的重建
韶關廣播電視臺在精品創作工作中創新發力,實現同一宣傳主題統一策劃,不同平臺生產不同內容產品,連續4年“一菜多做、一魚多吃”。
在不違背各自平臺特點和傳播規律的前提下,韶關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媒體融合、人力共用的優勢,做到了“一套人馬統籌策劃和實施采訪,廣播電視分別撰稿和錄制,分發播出統一安排”,使人力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媒體特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
2018年,韶關本土工礦題材按融合創新思路實現了“一魚四吃”并全部獲獎:紀錄片《共和國的選擇》獲省廣播影視獎電視專題二等獎,廣播專題節目《共和國的選擇之三個人的三張圖紙》獲省廣播影視獎播音主持作品二等獎,新媒體作品《韶關工礦精神系列海報》H5獲省廣播影視獎新媒體創意互動作品三等獎,新媒體欄目《口述歷史:韶關工礦記憶》獲省廣播影視獎新媒體品牌欄目三等獎。
2019年,韶關本土紅色題材也按融合創新思路實現了“一魚多吃”并獲獎:紀錄片《初心》獲省廣播影視獎電視社教節目二等獎,廣播作品《紅色粵北》獲省廣播影視獎廣播社教節目三等獎,以該紀錄片為藍本的新媒體作品《一個交通站就是一個江湖》獲省廣播影視獎網絡專題節目三等獎。
在此基礎上,全媒體節目中心強化互聯網思維,按照媒體融合發展要求,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統籌整合廣播、電視、網站、兩微一端等媒介資源,優化策、采、編、審、發等全流程生產要素,突出移動優先策略,努力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目標,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向產品轉變、觀眾聽眾向用戶轉變。中心還綜合吸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評價辦法,總結出了“專業性(10%)+引導力(20%)+傳播力(30%)+影響力(40%)”新考評體系的實踐經驗,探索建立適應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的節目綜合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內容生產質量,推進價值秩序的重建。
五、以全媒體直播為抓手,提升傳播效能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要善于不斷應用新技術,通過創新技術手段,利用手機、互聯網等新型傳播平臺來提升傳播能力[2]。
全媒體節目中心成立以來,負責過兩場大型戶外活動的全媒體直播,分別是2019年韶關徒步活動全媒體直播、2019年韶關龍舟賽全媒體直播。以2019年徒步活動直播為例,設置了演播廳和活動沿線兩個直播現場,設置機位12個、啟用3臺航拍機,由兩級切換設備完成現場切換。為完成這場直播,韶關廣播電視臺統一策劃、整體培訓、集團作戰、分工協作,包括導演、切換、攝像、后臺短視頻剪輯人員、新媒體推送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單場直播工作人員超過50人,活動全天共投入人力近百人次。
從直播效果來看,電視端口當天直播收視比前一個月的平均收視翻了2倍,市場份額也翻了近2倍。在韶關65個落地頻道,從排名第9上升到排名第6。徒步活動在韶關廣電全媒體矩陣、央視+、新華社現場云等平臺同步直播。各平臺點播量超120萬+,其中韶關廣電星直播49萬,網易韶關40.3萬,央視+、新華社現場云共40萬。活動官方抖音號“風度先生”推送抖音視頻近40條。從這場直播活動可以看出,極具地方特色、貼近地氣的大型活動依然是當地老百姓關注、參與的焦點。從傳播途徑來看,電視大屏、手機網絡、廣播音頻等多渠道、多平臺的融合傳播極大地提升了傳播效能,更體現了一個地方主流媒體的綜合實力和融合發展水平。從未來發展來看,制度保障、機制創新、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是實現后續深度融合的基礎與保障。
六、結語
媒體融合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沒有成例可循,沒有老路可走,需要每一個媒體人勇于面對挑戰,自我轉型提升。以問題導向、技能提升、欄目融合、精品創作、全媒體直播為抓手,推進組織架構、生產、傳播、價值秩序的重建及傳播效能的提升,只是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在創新技術手段、提高傳播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加速平臺和資源整合等方面繼續發力,為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符合當地實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楊曉倩.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J].嶺南傳媒探索,2020(3):15-16.
[2] 廖杰.抓大放小,推動城市廣電媒體融合發展[J].嶺南傳媒探索,2019(3):20-21.
作者簡介:王曉東(1970—),男,甘肅蘭州人,大專,編輯,研究方向: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