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可
摘要: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學英語作為通識類公共基礎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發揮英語課程的隱形育人功能。本文從實踐角度出發,以《全新版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2》(以下簡稱《視聽說教程2》),探討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 ?視聽說
一、課程思政的定義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實際教學中,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通常說來,“思政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的總稱,而“課程思政”是近年來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詞。在改革框架及路線圖上,就是要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地位,又充分發揮其他所有課程育人價值。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語言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大有可為,這是由語言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根據著名的語言相對論(又稱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對人的意識形態具有影響和建構作用。因此,語言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新常態,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2015年在教育部的號召下,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了《教學指南》,對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有非常具體的表述,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可以說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與“課程思政”的本質吻合,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適合“課程思政”教學,大學英語課程的功能與“課程思政”功能一致。
三、以《視聽說教程2》為例的“課程思政”實踐
(一)第一單元Secret Wishes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們的愿望和人們與世界分享愿望的方式。在導入前,教師先要求學生提前撰寫好自己的bucketlist(遺愿清單),準備在課堂上介紹自己一生中一定要完成的愿望。教師會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把自己寫的紙條匿名放入箱中,然后請其他同學上來抽簽,朗讀抽到的內容并分享對于這個愿望的感受。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朗讀的能力,隨機盲盒的設置也增加了趣味性。
在學生分享他們的愿望后,教師將借助新聞和歷史資料介紹一位羅興亞難民兒童的心愿,一名西非童兵的心愿和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方志敏的心愿。前兩位的心愿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安穩地讀書生活,借助這種與我們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引導學生珍惜和平,感悟祖國的強大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介紹方志敏烈士的時候,教師將展示其著作《可愛的中國》的中英文對照,在語言欣賞的同時,讓學生感受革命先輩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激勵他們投身于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二)第三單元Unexpected Discoveries
本單元的主題是科學史上的意外發現,課程思政目標為培養學生仰望天空和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教師會在課堂上舉煉金術師意外發明火藥的例子,擴展介紹中國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讓學生了解我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科技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也為應對四六級翻譯進行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積累。
在擴展聽力部分,教師將結合學生作為軍校學員的實際,聯系聽力材料,補充講解美國國防部的生物能源計劃,介紹青霉素是如何被戰爭催生,拓展其軍事知識,提升其軍事素養。
(三)第四單元TheBusinessof Style
本單元的主題為“時尚產業”,講述了服裝的故事。因此,教師將以此為切入點,向學生介紹外軍和我軍的軍裝變遷,從歷史和環境的角度,縱向和橫向分別分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軍裝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改變?有什么政治、經濟、科技因素導致了軍裝的改變?中外軍裝對比有何異同?你認為未來會有什么樣的革新?
教師還會帶領學生補充學習我軍新式迷彩服“星空迷彩”,它劃分為林地、荒漠、叢林、城市、沙漠五個品種,根據未來部隊作戰地形進行發放,而非像07式迷彩作訓服那樣根據軍種進行列裝,這就預示著未來駐扎在吉布提保障基地的我國海軍官兵可能會穿著荒漠迷彩進行訓練,而遠赴境外執行維和任務的官兵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服裝。這不僅更加貼近實戰,也減輕了后勤工作的壓力,更符合現代戰場作戰的客觀規律。
整個單元的教學將單元主題和學生實際緊密結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軍事相關知識。
(四)第六單元Lendinga Hand
本單元主題為扶貧。眾所周知,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對扶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推動了扶貧減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在全局性導入后,邀請學生分小組進行展示,挑選一個精準扶貧的案例進行描述,要求學生介紹地區最初貧困的原因,最終又是如何戰勝了貧困。這個活動從知識上拓展了學生的相關詞匯儲備,從技能上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尤其是描述因果關系和以時間順序描述故事的能力),從情感上讓學生對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偉大歷史成就產生積極思考。
參考文獻:
[1]盧軍坪.大學英語課程推進 “課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19,36(02):129-133.
[2]陳琛,周芬芬,胡一南.基于課程思政的軍事英語“一體兩翼式”教學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4}(04):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