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建國70余年來,短跑項目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創新訓練方法不斷地被重視。采用文獻資料與實證研究的方法,對短跑訓練進行分析,旨在為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在訓練實踐中提供指導意義。研究表明:長期大量的低強度訓練容易造成疲勞,并且不會對專項形成有效的刺激,不利于專項水平的提高和最佳競技狀態的展現;小周期、短節奏,高質量、高強度、高負荷的新的訓練模式對運動員機體的刺激更深,有助于運動員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肌肉快速工作的適應性,促進運動員在頻繁的賽事中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訓練體制、訓練原則、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在競技體育發展到進入21世紀后的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訓練工作該如何去適應新的要求,該如何去進一步創新,已經成為每一個體育工作者必須去認真關注、認真面對、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筆者自1998年退役以來,一直擔任四川省短跑隊教練員,通過自身的運動員經歷與日常帶隊訓練的總結,對短跑訓練有了新的認識與體會。
1 對訓練創新的認識
漢典對創新的釋義為:創造新的,革新。可以看出,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破舊立新,突破舊的思維定式,舊的常規戒律,是敢想、敢變、敢干,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創新是訓練工作的立足之本,是不斷提高成績使運動員立于不敗之源。運動訓練的創新是突破固化的訓練體制、訓練原則、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其實質是在訓練的過程與不斷總結的基礎上,不斷地否認自己,接受新的事物,通過借鑒與學習別人先進的方式方法,再結合本項目自身的特點以及專項技術的需要來修正自己原有的訓練模式。
2 對訓練周期劃分的再認識
運動訓練的目的是參賽、競賽,競賽則是年度訓練計劃制訂的目標,根據年度訓練計劃的制訂可以將訓練計劃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單周期訓練計劃、雙周期訓練計劃與多周期訓練計劃。中國的田徑訓練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學習和沿襲前蘇聯的訓練體系,即把全年的訓練時間劃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調整過渡期等三個時期的雙周期訓練計劃。
準備期主要是指11月到3月的冬訓和6到7月的夏訓,該時期時間最長;比賽期是以為數不多的幾次比賽為主的春秋兩季;然后是調整過渡期,即是全年訓練、比賽結束以后的休整。傳統的大周期訓練模式的特點是:冬季與夏季的訓練時間實施很長,訓練的運動量比較大,但強度比較低。這種訓練模式很容易造成運動員的機體和神經疲勞,因而是一種低負荷、低質量的訓練。近些年來,國內外大大小小的賽事建立如雨后春筍,運動員參加比賽的機會愈來愈多,從二月初到十月底的大部分時間段里都有比賽可以參加。賽事的增多與時間線的延長要求教練員與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工作中,必須把比賽融入到整個過程當中去,要把比賽作為訓練的一個部分或者是一種延伸來考慮。因此,我們在訓練過程當中就必須拋棄過去那種長時間、大運動量、低質量、低負荷的大周期訓練方式,應該積極采用小周期、短節奏,高質量、高強度、高負荷的新的訓練模式。新的訓練模式的最大好處是運動員全年的訓練水平和訓練質量都比較高,整體波動幅度小,不會像傳統訓練周期一樣大起大落。
3 對訓練負荷的再認識
訓練負荷是訓練頻率、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總稱。賽事的增加與時間線的延長致使訓練模式發生改變,參賽也逐步成為日常訓練的一部分,新的訓練模式的選擇也導致訓練負荷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這里所談的訓練負荷的變化,主要是體現在訓練的強度變化上,而不是單純的運動量的變化。“三從一大”是指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堅持大運動量訓練的原則,筆者在不斷的訓練實踐與總結中認為:“三從一大”中的“大”,并不是簡單地指“大運動量”訓練,而是指“大負荷”訓練。對短跑運動而言,高強度、高質量的訓練就是“大負荷”訓練。
3.1 長期大量低強度訓練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在運動訓練實踐中,中低負荷的訓練可能會導致訓練適應的部分或全部損失。在短跑的訓練實踐中,長期大量的低強度訓練容易造成疲勞,特別是神經系統的疲勞。李慶認為,人體運動的實質是神經支配下的肌肉活動,神經-肌肉系統的興奮性越高,發放神經沖動的頻率就會越快,募集的運動單位就會越多,肌肉的收縮速度就會越快,最大速度訓練的效果也就會越好。因此,長期大量低強度訓練造成的神經系統和機體的疲勞會導致整個訓練質量的下降,并阻礙運動訓練向更高層次發展。
3.2 低強度訓練對專項能力的影響
通過筆者在運動訓練實踐中發現,低強度的訓練不能符合比賽的需要。運動員神經系統的興奮度、肌肉系統的緊張度和內分泌的濃度在比賽中是最高的,如果在平時的訓練中,多采用低強度訓練,對運動員神經系統、肌肉系統沒有足夠的刺激,那么到了比賽的時候怎么可能表現出好的狀態?在日常的訓練中,因為沒有大負荷鍛煉和積累,運動員不可能在比賽中突然達到比賽需要的興奮性和緊張度,無法根據比賽的需要去完成比賽任務。因此,這種低強度、低負荷、低質量的訓練,對提高我們短跑項目所需要的專項能力和專項水平沒有多大幫助的,低強度的訓練不會對專項形成有效的刺激。
同時,長期處于這種低強度的大運動量訓練狀態中,運動員的肌肉會產生適應性,運動員原有的快肌纖維會慢慢地向慢肌纖維方面靠攏。快肌纖維與慢肌纖維肌肉比例的變化,不僅完全與我們短跑項目所需的肌肉類型背道而馳,而且還會給我們的訓練造成很大的麻煩和負效應。在訓練實踐中,運動員不僅需要把原有的快肌練起來,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已經轉向慢肌的那部分肌肉再練回來,否則這部分肌肉就變成了阻力,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另外,經過長期的低強度大運動量訓練以后,在向高強度訓練轉化的時候,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現傷病。由于運動員的肌肉已經適應了慢性收縮、拉長的訓練強度,而我們的項目特點所需要的卻是高強度的快速收縮與拉長,因此,低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不利于專項水平的提高。
3.3 低強度訓練對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影響
短跑項目屬于極限強度的運動,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跑完規定距離,其運動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員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過程、反應速度、肌肉類型、短跑技術及神經-肌肉之間的精密協調等能力。如果運動員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過多地以中、低負荷的強度要求來安排訓練,則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運動單位的募集能力起不到促進作用,身體各機能和專項素質、專項水平以及心理狀態就難以調整到能夠承受比賽的各種要求和需要,因此對比賽強度的適應能力就差,自然也就難以讓運動員在大賽當中去表現出自己的最佳競技狀態。由此,訓練負荷過低不利于運動員在比賽當中展現最佳競技狀態。
4 結語
介于對訓練周期劃分與訓練負荷的再認識,筆者認為廣大教練員與運動員在今后的訓練工作中,自始至終都應該緊緊圍繞著“質量”這個核心來抓訓練,訓練計劃展現的運動量跟傳統訓練相比較小,整個訓練的負荷卻是不減反增。這種小周期、短節奏,高質量、高強度、高負荷的新的訓練模式對運動員機體的刺激更深,有助于運動員形成符合比賽要求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和肌肉快速工作的適應性,同時也可以增強運動員對比賽的適應能力,能夠促進運動員在頻繁的賽事中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
(作者單位:四川體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