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學前教育的探索需要提高普惠性資源的供給效率與保教質量并舉。本文通過跟蹤調研的方法實證分析西安市15所三等級普惠性幼兒園的保教狀況,總結得出西安市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目前存在教師互動質量不高、幼兒主動性發揮有限的特點。社會支持力量是西安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的關鍵。本文認為,應建立良性運行管理機制、監督機制和社會支持合力推進新時代兒童保教質量的提升;利用新時代“互聯網+”的生態環境,云助力、人工智能完善家園合作,多方合力助普惠性幼兒園順應新時代學前教育的新要求。
關鍵詞: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社會支持;家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108-04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學前教育改革需要優化普惠性幼兒園供給和提升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并舉,2018年學前教育改革規范性文件提出,2020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超過75%,深度覆蓋、保質量是學前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學前教育服務體系的內在要求。2020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9.17萬所。入園兒童1791.40萬人,在園幼兒4818.26萬人。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4082.83萬人,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4.74%。幼兒園共有專任教師291.34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85.2%[1]。作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向往需求的重大課題,提升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有利于實現幼有所育的幸福希冀,也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健全幼有所育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勢在必行[2]。幼兒園教育質量研究報告表明我國幼兒園教育質量亟待提升。陜西省學前教育在基礎教育中較為薄弱,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二孩”政策催生的入園壓力與日俱增。總體而言,普惠性資源供不應求,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目的抽樣和分層抽樣法,從西安市學前教育發展較為完備的幾個區選取15個普惠性幼兒園作為分析樣本,抽取一級、二級、三級普惠性幼兒園各五所,并從中分別抽取小中大各一個班,共30個班級,選取15名幼兒園院長和3名幼兒園教育管理人員為實地訪談對象[3]。本文從幼兒園教育的過程質量和結構質量入手綜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教師與幼兒比值在1:15左右能達到較好的教學質量,教師的配備以30~40人為最佳。同樣,教師的薪酬待遇也與本身專業能力掛鉤,學歷越高,基礎待遇就越豐厚。
幼兒園學習環境質量測評依據為空間布局、日常生活護理、非教育活動、師生互動、教師與家長互動、課程結構7個維度,共30個項目,每個項目以1~7分計算,總量表的系數為0.91,該量表的信度較高。
教師和幼兒互動質量評測工具采用艾納特的《保教人員互動量表》,該表包括正向互動和負向互動、無互動,采用正向計分和反向計分,總量表的系數為0.9,內部一致性較好。調研過程分為觀察人員、統計人員和評估人員,通過專業的量表計算和實地評估,研究者分別對小班和大班進行評估、記錄,主要通過描述性分析考察樣本[4]。
(二)研究結果
1. 幼兒園教育質量得分
2. 幼兒園結構質量得分分析
從表2分析可知,就西安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結構質量來說,得分較高的為師生比,得分較低的是教師待遇,由于民辦幼兒園在受社會支持和政府政策資源供給層面與公立幼兒園相比差距較大,因此民辦幼兒園往往通過降低教師待遇維持幼兒園的教育現狀。
3. 幼兒園學校環境質量分析
本次調研的普惠性幼兒園學校環境質量存在以下“多少高低”的問題。教師引導活動多,集中教學為3~4節,教案中集體教學占據主要地位。教師有教具,但幼兒學具有限,教師與幼兒互動水平低,幼兒自主思維和活動空間少。
第一,幼兒游戲活動缺失,調研的幼兒園普遍游戲活動單一,玩具種類單一,不具有個別化和分年齡段的特性。第二,教師對幼兒活動的時間空間控制程度高。第三,幼兒健康活動不受重視,普惠性幼兒園教育活動“小學化”明顯,普惠性幼兒園保教學習環境質量亟待提升。
4. 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要素分析
教師學歷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關鍵因素。不同學歷的教師接受了不同的專業教育,在與幼兒的正向互動上具有積極效應。高學歷的教師會采用因勢利導、啟發性的教育原則,并根據幼兒的個體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對幼兒的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具有支持作用。良好的互動可以讓幼兒更容易接受知識,并積極主動,提高學習興趣[5]。
三、民辦普惠性幼兒園停滯不前的原因
從調研結果看,民辦普惠園保教質量與公辦園存在差距,其中有辦園理念錯位、課程管理制度不規范及專業水平低等問題,長此以往會導致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愈加困難。調研結果發現,普惠幼兒園的管理和教育理念亟須轉變。
普惠園教師專業地位低,教師工資待遇低,與公辦幼兒園在“五險一金”上存在明顯差距,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劣勢地位。西安市普惠性幼兒園教師流動性較大,不利于保教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開展,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
普惠性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偏低。教學能力的提升源自于教師的自我學習、反思和改進,從調研結果分析,民辦園教研活動缺乏設計,多以布置工作和閱讀文章為主,無法提升教研質量;再加上教師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較少,使得其教育理念及教育行為停滯不前。
四、提升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的建議
(一)健全公平發展的保障機制與激勵機制
從表3中不難看出,社會為普惠性幼兒園提供了物質保障,促進普惠性幼兒園向著提升國家教育公共服務水平的方向穩步邁進。民辦園若想要發展壯大,必須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扶持。上級部門可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保障對民辦園予以經濟扶持。
(二)完善監督體制實現優質發展
1. 組建普惠幼兒園督察小組,建立常態化的監督制約
普惠性幼兒園民辦教育督察團隊可以由退休的教育專家組成,主要職權和責任包括參加幼兒園的教育會議,幫助幼兒園總結教學經驗;向教育部門反饋民辦教育現狀,總結經驗,協助探尋普惠性幼兒教育的缺陷及解決方法。
2. 制發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督導評估基本指標
相關部門應制發《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督導評估基本指標》,其中包含園區設施建設管理、教育隊伍建設、安全保障及公共衛生管理等要求及等級制定細則,相對公辦園,對民辦園設施及硬件要求可略降低。
相關部門應注重量程評估,形成科學的普惠性民園量管和監督機制。在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中,加大過程性評估占比,采用機構自評和教育主管部門綜合評估的方法,將評估和整改綜合配置,激勵普惠性幼兒園教育質量自主改革。
精準化是學前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定位精準、教學精準、學習精準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西安市普惠性幼兒園可以明確學前教育各層次人才培養量的標準;注重學前教育幼兒情感素養和道德素質的提升,形成立體教研模式。此外,西安市可以借鑒上海市探索點、面、體相互結合的梯形立體教研模式,形成示范園,助推普惠性幼兒園縱深發展[6]。
五、“互聯網+”視野下深化家園合作保教質量提升的路徑
家庭和社區是普惠性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可以構建普惠性幼兒園與社區相結合的教育共同體,提升家庭的育兒能力。
社會互動理論認為在一定的社會規范基礎上群體需要與群體之間、個人需要與群體之間信息傳遞、交互作用而維持社會交往。而互聯網技術作為物質載體,推動互聯網與社會家庭、普惠性幼兒園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實現幼兒綜合水平的提升。幼兒園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平臺的模式,并建立幼兒統一格式的云檔案,建立家長課堂的學習平臺,不斷深化普惠性幼兒園與家長的合作互動。與高科技教學相結合,將會有效提高生源數量,推動普惠性教學升級到一個新階段。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為普惠性幼兒園實現更加優質的“幼兒教育”產品提供了科技支撐。
(一)利用“互聯網+”加強家庭與普惠性幼兒園教師的合作
經研究發現,傳統的普惠性幼兒園和家庭合作的代表模式是通過召開家長會以及教師家訪促進家庭和教師的互動,這種方式提升了普惠性幼兒園和家庭的信息交流成本,家長和教師在時間地點上的不一致加大了家庭和普惠性幼兒園的交流難度,但可利用“互聯網+”加強家庭與普惠性幼兒園教師的合作。
(二)“云”助力家園共育新路徑
教師可以在班級建立微信公共平臺,積極引導家長不斷從自身的教育中總結經驗和智慧,分享到平臺中,并進行討論。互聯網提供了非常廣泛的朋友圈服務,比如教師可將每日的教學計劃、教學過程和教學心得發布在自己的朋友圈中。
云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增進家庭和普惠性幼兒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云檔案作為互聯網獨有的計算功能,能夠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雙方的互查互補。云檔案具有實時性、安全性的優勢,教師通過云檔案可以實時記錄幼兒學習成長過程中的進步與不足,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云檔案記錄成績、學業表現、教師寄語,可以實現普惠性幼兒園教育的人文關懷。
(三)建立家長課堂的學習平臺
傳統普惠性幼兒園教育存在一定片面性,普惠性幼兒園的優質教育方法不被理解,相反,家長的關心呵護也被普惠性幼兒園視為對幼兒的“溺愛”。普惠性幼兒園應成立互聯網家長家園課堂,通過宣傳櫥窗,引導家長重新審視傳統的家庭教育習慣,如在教育幼兒是否應該豐富娛樂時間層次上,讓家長理解幼兒綜合素質培育的重要性,轉變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通過線上挖掘家長教育資源,提升家園教育的合力,讓家長和幼兒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開展線上豐富多彩的家長課堂,采用體驗式的傳輸模式,提升家長和幼兒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