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施是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在恩施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兒女,幾千年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擁有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這是推動民族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促進民族山區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恩施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一方面保護不力,缺乏創新,面臨消亡;另一方面存在過度商業化,破壞嚴重,保護與開發不協調的問題。
【關鍵詞】恩施州;特色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4-0063-02
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東望江漢,西接渝蜀,南臨湘江,北靠神農架,是個以土家族文化為核心的旅游城市,是鑲嵌在鄂西南大地上一顆璀璨明珠。這里地理環境獨特,資源豐富。號稱“天然氧吧”“鄂西林海”“世界硒都”。恩施州有兩市六縣,兩市為恩施、利川。六縣為來風、建始、巴東、咸豐、鶴峰、宣恩。恩施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充沛、四季分明。
在恩施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人居多。幾千年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恩施州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不僅反映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且更多地體現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二、恩施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主要類別列舉
(一)建筑文化:吊腳樓
吊腳樓是恩施州最具有特色的傳統民居之一。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的房屋,有兩到三層,最高層存儲糧食之類的東西,中間居住,最下面一層用作喂養家禽或者置放雜物、農具等。它既通風透氣,又具有可以防蛇蟲等特點。吊腳樓的類型有“單吊式”“雙吊式”“二層吊式”等很多種。“雙吊式”是彭家寨較為常見的一種吊腳樓形式,即在正屋的左右兩邊均有吊出的廂房。①
(二)飲食文化:油茶湯
恩施州人在飲食方面喜愛酸辣,好喝酒,愛吃合渣、鲊廣椒、臘肉等。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飲食就是油茶湯,土家語稱“色斯澤沙”,歷史悠久。用油茶接待貴客這一習俗流傳至今,迄今在恩施州的州府、宣恩、咸豐等縣市依然盛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變成當地人接待外來客人的一種傳統禮儀。經過開發和打造為旅游區的彭家寨,在接待外來游客到來時,當地的農家樂都會給客人泡上一碗油茶湯作為招待。
(三)手工藝品文化: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在土家族語言中,“西蘭卡普”就是土花鋪蓋的意思。西蘭卡普是用紅黃藍黑白五色絨線編織而成。在過去,彭家寨農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一架小型的木質編織機,姑娘們從十歲左右就開始學習編織技術,等到出嫁的時候要織出美麗的西蘭卡普作為自己的嫁妝。西蘭卡普的圖案多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來表現,其繪制圖案可以達到二三百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自然事物的圖案;二是文字圖案;三是幾何圖案。其中以幾何圖案占絕大多數。這些圖案形象生動、設計新穎、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四)藝術文化:舞蹈、戲曲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舞蹈之一,是土家族人民大眾化的傳統歌舞形式。它具有規模宏大、場面熱鬧、簡單易學、舞姿優美等特點,生動地表現了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如有的模擬了生產勞作中的動作,有的模擬了打仗、狩獵中的活動姿態,有的模擬了日常生活中的姿態。“擺手”土家語意為“舍巴”。原是帶有原始宗教性質的集體舞蹈。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發掘整理和創新變為集舞蹈和體育健身功能于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
撒兒嗬又叫跳喪鼓,是傳承兩千年的民間舞蹈,是一種在喪禮上的祭祀舞蹈。這種歌舞,用鼓聲伴奏,一人掌鼓,二人或四人對舞于靈柩前。其鼓點、舞蹈,傳達出一種參透生死的冷靜,豪邁中蘊含著悼念親人的哀思。老人去世后,親屬鄰里,都會踴躍前來吊唁跳喪鼓,陪去世老人的家屬熱熱鬧鬧過一夜。在撒兒嗬互動領域中,流傳著“一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同時傳達出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死的坦然豁達之態。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地方已經不在跳撒兒嗬,目前,撒兒嗬正在加速失傳和消失。
(五)節慶習俗文化
“女兒會”最初存在于紅土石窯、板橋大山頂一帶,當地未婚的青年男女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二,背上背簍去趕集,借著趕集的機會相親,以“對歌”或者“講價”的方式搭訕,自由地選擇意中情人。現在的“女兒會”已經成為恩施民族風情旅游的招牌,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恩施州少數民族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婚禮喪葬習俗,有“喜事哭辦,白事鬧熱”的說法。土家族有哭嫁的習俗。“哭嫁”不僅僅是過去土家族婚禮中不可或缺的禮儀和步驟,同時也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彭家寨姑娘一般在成親前半個月或者三天內開始哭嫁。到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女方還要選十名閨蜜一起哭,這就是“十姊妹”。內容主要有懷念母女情,哭泣即將離去的悲痛,感激養育之恩,也有的是訴說懵懂的少女時期即將結束和對新生活即將來臨的忐忑不安等。
總的來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名存實亡。傳統的西蘭卡普為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契合現代市場的需要,在原材料、圖案花紋、類型和樣式等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吊腳樓也不斷地被仿造,而失去了本真,它所負載的文化內涵也不復存在。
三、促進恩施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協調發展的措施
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協調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取得好的成績,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科學的規劃,要提高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協調發展的認識,形成以政策給力、群眾努力、市場發力的良好局面。因地制宜地尋求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和保護方案。
(一)活態化傳承
活態化傳承是保護和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根本,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用現代手段、文字、視頻等進行“文化博物館”式的保護,而是保護重視傳承特色文化中的“人”。要讓傳承中的人在傳承的過程中,享受到切切實實的利益,讓少數民族同胞成為主動參與者,讓他們受益,從而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認知、有認可、有尊重,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保護民族特色文化、活化民族特色文化。只有“人”保護下來了,才能把民族文化保存在少數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具有文化積淀和歷史內涵。
(二)多方力量的參與與協作
政府、群眾、市場等都是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各方都需要定位準確,合理分工,協力同心,穩步推進。首先政府應該在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自身的資源、政策、規劃等優勢,積極組織各方面的力量,通過科學規劃的方式穩步推進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群眾的文化自覺和積極性是讓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長期發展的保障,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本身就是由少數民族同胞所創造,只有特色文化在發展中有益于民族同胞,最后鼓勵市場的積極參與,市場的靈活性、專業性可以彌補政府和群眾的不足,更好地實現少數民族特色保護和開發的協調發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各有內涵和特點,所處的地區經濟水平也不同。因此在開發利用時,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尋求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和保護方案。要結合本地區的民族特色、文化特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環境等來確定發展方向。在發展過程中要重點抓住民族特色,營造出獨一無二的風格。避免千景一面,千寨一面。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沒有特定的模式,不能建造成復制的樣本,而是讓它具有生命力,突出屬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
四、結語
民族文化是其民族在漫長的生存發展中孕育的結晶,一個民族的生命力也在于它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的特色文化。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少數民族同胞對于自己的文化認同感低,認為民族文化在當前現代文明大環境下是落后的、無實際作用的,所以在保護和開發民族特色文化過程中持一種觀望、漠視態度。因此,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才能更好地弘揚本民族特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讓恩施州的民族特色文化不僅僅是樣本、記憶,而是體現在居民現實生活中最本真的特色文化。
注釋:
①彭飛:《以彭家寨吊腳樓建筑群談鄂西土家族傳統民居的價值與保護》,《小城鎮建設》2011年第2期,第89-92+104頁。
參考文獻:
[1]劉麟霄,楊錚,張悅.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遼寧阜新蒙古自治縣的實證調查[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2):23-24.
[2]陳品冬.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護與發展機制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02):27-28+33.
[3]鄧芳.土家族文化旅游的開發[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08):34-35.
[4]黃柏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及保護對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44-51+55.
[5]陳昱.略論恩施土家族西蘭卡普織錦的藝術特色與對外傳播[J].藝術教育,2018,(17):201-202.
[6]盧銀靜,郭思哲.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旅游開發與保護——以云南省為例[J].科技和產業,2019,19(02):16-20.
作者簡介:
孫小棠,女,土家族,湖北人,中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