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俊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網絡聯通信息現代化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發展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新問題。中國高校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如何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傳承、創新、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高校面臨的新任務之一。高校應自覺承擔起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創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
【關鍵詞】 中國文化;大學生;文化自信;高校;優秀傳統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103-02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堅持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創造力和創新力,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燦爛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和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結合當下時代條件和我國國情,積極發展面向世界和未來,科學化、民族化的社會主義文化,展現大國的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生活的進一步發展。當前,高校要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堅持百花爭艷、暢所欲言的方針,進一步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確保創新轉型與發展,繼續創造中國文化的新璀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但他們不是隨意創造的,也不是在他們有選擇的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直接遭遇的條件下創造的,是從過去建立和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線”,使之成為民族精神的源泉和奠基石。它為全世界華人提供了“精神家園”和“精神依靠”,從而找到了自己“從哪里來”,有效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十九大中提出,要堅定文化信心,促進社會主義文化興盛繁榮。在走訪澳門大學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敘述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覺得讀傳統文化是開卷有益的?!敝袊鱾髑甑膫鹘y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升華,它是中華文明成果中最根本的精髓,它使整個民族在歷史上有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的發揚和精神觀念意識,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主流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具有貫穿古今的不朽價值。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就是青銅文明(包括編鐘)、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故宮這些物質文化遺產;有科學歷史上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還有《九章算術》等自然科學成果。更早還有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遺址等。當然,考古發現的遺址要保護,但民族傳統的手工藝、民族音樂、民間美術、民間口頭文化這些內容,都是歷史留給人們的遺產,不但要保護,還要傳承、發展。
二、在高校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弘揚真理,可以更好地促進高校紅色精神文化建設。紅色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也是極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色彩的理念文化。它繼承的是革命先烈精神和意志,能給當代大學生更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的啟發,必然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必須加強的一部分。為了發揮大學生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先鋒模范作用,銘記他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的棟梁,是祖國未來第一生產力,是民族的希望,可以推行“我心中的紅色故事”活動,以預備黨員為主體,入黨積極分子積極參與,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中國共產黨一路的成長歷程。通過活動,李大釗、劉胡蘭、雷鋒、楊開慧、焦裕祿等一個個振奮人心、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深入人心,以此引導高校學生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以鏡化人,可以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在文化創造管理中,借助學院浙江省非遺傳承人群(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方向)研習班為契機,大力鼓勵雕刻與藝術專業和室內建筑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去參與學習。同時,把該培訓班的優秀畢業作品進行展出,讓人驚嘆的榫卯技藝,氣勢恢宏的斗拱,技藝精湛的東陽木雕牛腿,都給大學生們打開了新的技藝大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為了高校大學生明白二十四節氣和傳統文化節日,在教學場所黑板上及時更新黑板報,告知每個節氣的由來和習俗。舉辦各類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端午節包粽子等等。常言道家有家規,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規文化,舉辦一次中國好家訓海報展覽活動?!额伿霞矣枴贰墩]子益恩書》《朱熹家訓》《曾文正公家訓》等中華優良傳統家訓,由宣傳部和毛筆字愛好者用毛筆字寫出,在家訓的閱讀中,讓高校學生可以明白什么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禮、孝。
(三)寓教于行,可以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社團融入校園文化。加強學生藝術團體的發展,可發掘大學生的文學藝術天賦,激發大學生的藝術創作靈感。高校文化社團是大學生為了滿足愛好、技能、心理、文化、生活等需要而自發組織籌備并經學校有關部門同意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標和活動的非團體性群眾業余組織。大學生社團活動是培養大學生能力、增加大學生知識、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隨著高校社團的快速發展,它已然成為校園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傳統文化社團,如漢服社、茶藝社、古詩社等社團的交流集會等。
三、新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和發展路徑
只有明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才能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4年,我國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各高校要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加強探索與實踐,努力展現鮮明的特點和顯著的成效。
(一)進一步豐富文化理論實踐活動,加強文化浸潤。進一步充實完善相關文化課程和教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高校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各高校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協同推出了一批精品文化教材和精品課程。比如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文化概論》《中華文明史》《中國思想史》等,并在各大高校不斷加強推廣使用。積極邀請國內外的優秀團體,著名藝術家來高校演出。通過多層次、全方位、不間斷的藝術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藝術氛圍。
(二)進一步拓展傳統文化載體與平臺,推動文化交流。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的重要載體。各高校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特征和大學生群體特點,把握大學生思想動向和成長發展需要,積極開展的傳統文化傳承主題活動,贏得了大學生的一致好評,使高校師生進一步受到文化浸潤和思想的洗禮。比如說,全國高校曾組織開展“文化根·民族魂 · 中國夢——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系列活動,在《光明日報》開辟專欄——“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校園巡禮”“難忘師恩”,引起學術各界強烈反響;另外,教育部聯合中央電視臺還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等,引發社會各界對漢字書寫及文化傳承的更大的關注度,積極展現了我國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國家文化自覺等。
(三)進一步發展文化人才隊伍,提升文化涵養。在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考核評價、評選先進中加大傳統文化指標的考量。比如說,在“長江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萬人計劃”等評選活動中,進一步加大傳統文化研究型人才的占比,積極培育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家名師或者文化學科的帶頭人。在高校教師的培訓中開設傳統文化專題演講。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高校輔導員骨干培訓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占比,積極提升和發展人才隊伍的文化涵養,在拓寬其審美視野和人文視野的同時,也使他們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藝術的魄力和精神內涵。
(四)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中華文明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層次豐富、內涵寬廣、意義深遠,既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對于當代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各大高校要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在做好文化傳承的同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創造性轉化與實踐創新性發展,將其作為開展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注重培養能將中國文化走出去、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新時期文化人才隊伍。同時,正確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客觀科學對待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做到揚長避短。
四、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21世紀的今天依然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是文化多元化的內在要求,當然這也將是一項長期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當今高度競爭且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優良傳統文化像一顆“定心丸”穩定著社會和諧。高校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意識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高校的人文藝術教育應反映時代背景,強調對優秀時代精神的傳承,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建設中,彰顯其時代價值,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文化自信”,開拓大學生的文化眼界,相信不久的將來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高校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守成.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7,(12).
[2]王天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個層面[J].人民論壇,2019,(10).
[3]高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年文化自信建構機制研究[J].社科縱橫,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