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埃里希·弗洛姆是美籍德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他的生存思想既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又借鑒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同時融合了他自身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認識,在剖析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人的性格結構造成異化的基礎上,揭示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原因、表現及其后果。弗洛姆的生存思想旨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引起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最終目的是倡導建立以人為中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重存在的存在方式。
【關鍵詞】 弗洛姆;生存思想;重占有;重存在
【中圖分類號】B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6-0054-03
一、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背景
(一)時代背景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學技術使生產力、生產方式有了較大的變革,人類經歷了由畜力、人力到機械能、核能的轉變,用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取代了人腦,科技的改變使人對自己創造的機器、技術頂禮膜拜,逐漸淪為機器的奴隸,技術的傀儡。科技帶來的影響遠不僅如此,商品交換也不再是拘泥于熟人之間的交易,生產者不再為已知的顧客進行生產,而是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和價值規律進行生產與交換,因此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造就的商品社會。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的生產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消費速度,商品琳瑯滿目,消費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人們的消費觀念隨之改變,由“老的東西好”轉變為“新的東西好”。伴隨消費觀念改變的是人們對商品占有的態度,對商品的崇拜成為常態,人受商品左右,占有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普照的光”。
(二)理論淵源
1.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
(1)勞動異化理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的剖析,揭露了異化勞動是私有制的根源,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受制于商品,由此導致“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因此馬克思提出只有對私有財產進行積極地揚棄才能夠消除異化。
弗洛姆通過對資本主義的分析,發現了導致現代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確立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占有促使人們過度消費,使追求金錢、權利成為生活的目標。弗洛姆借助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導致的性格結構的異化來控訴異化的深化,并提出通過確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來克服異化。
(2)人道主義理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其哲學核心即現實的個人的存在問題進行了表述,馬克思的哲學代表了對異化的反抗,關注人的解放問題。馬克思強調,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人變成了自動機器,逐漸喪失了自主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馬克思為求得人的解放,提出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以此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弗洛姆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目標。作為一名人道主義哲學家,弗洛姆堅持人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他在《占有還是存在》著作中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這一觀點的看法,提出要想克服異化,確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需要具備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要以發展自我個性為目標、要具有積極的創造性等,這些無不體現了弗洛姆對人自身發展的重視。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主要是引導人們去發現支配人類行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力量,同時他也揭示了這些非理性力量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通過理性去了解,運用理性力量控制非理性力量。但弗洛伊德研究的只是個人的無意識,所解釋的也僅僅是個人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弗洛姆超越了弗洛伊德的個人領域,著眼于社會,將弗洛伊德的個體層面推廣到群體層面,將個體心理學同社會群體相結合,并提出了社會性格、社會無意識等新范疇,實現了精神分析學由個體分析向社會心理分析的轉變。
弗洛姆借助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把個人性格推廣到社會層面,進而提出了社會性格,在弗洛姆的早期作品中,他也曾用“社會的力比多結構”這一概念來描述社會性格。
二、弗洛姆生存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自工業革命時代以來,科技帶來的巨大進步讓人們引以為傲,也讓人們不止一次地相信生產力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工業文明的理性文化精神帶給人們的美好幻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內驅力,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
但是,弗洛姆認為,工業文明承諾給人們的并沒有真正實現,而是走向了自身的對立面:無節制地去滿足人的消費愿望并未使人真正體會到快樂和幸福;科技的發展帶來生產力的改變也并未使人主宰自己的生活,反而讓大家都“成了官僚機器的齒輪”,被技術所掌控,受技術奴役;由國家控制的大眾傳媒操縱著人們的思想、感情,使社會成員變成無主體的“常人”;技術的進步不僅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破壞了生態平衡,也使核能成為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威脅的手段。
面對工業文明帶來這一系列的變化,弗洛姆發現,除了經濟原因之外,人的心理原因也至關重要。資本主義私有制造就的商品社會使人們無節制地消費、無盡地占有,進而促成了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生成。享樂主義就是最大限度地隨心所欲,盡可能地滿足一個人的全部愿望;利己主義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自私、利己和占有,現代西方人信奉的是能夠帶來快樂的不是分享而是占有,占有才是生活的目的。弗洛姆通過占有導致的消費異化來揭示人的心理機制和性格結構的異化,他把這種異化的心理機制稱之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社會基礎是私有財產、權利以及利潤。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簡單解釋就是對物的占有,體現的是占有與被占有的關系。弗洛姆在這里強調的占有是已超出為了維持生存所必需進行的“功能性”地占有。他認為,在以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為背景的現代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生存方式是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在現代西方社會里,人們的占有對象已不僅僅停留在物品上,如今人、自我、思想習慣等都成為人們的占有對象。不僅占有對象發生了改變,占有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囤積轉變為消費,占有的目的不再是積蓄,而是消費,因為人們堅信只有消費掉的東西才不會被拿走。消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病態之一。以無節制的消費為宗旨的“重占有”的存在方式是異化和物化在人的生存結構中的內化,消解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把人的一切活動和關系都轉變為物的關系,更是把人際關系表現為競爭、對抗。弗洛姆認為,要克服深層次的異化關系,恢復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本質,就必須確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價值追求不是對物的占有和消費,其生存方式的先決條件是獨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理性,特征是存在的主動性,即對自身創造力的發揮。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人無須通過滿足貪欲來獲得快樂,獲得快樂的方式在于分享、奉獻和愛。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追求的是個體的主體意識以及個體的自我實現。對主體意識的重視充分彰顯了弗洛姆要求恢復人性的強烈愿望。弗洛姆的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為了更好地理解馬克思的異化勞動與個體自我意識、自我實現之間的關系,必須從馬克思對勞動的分析入手。
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將勞動視作人的生命的表現。“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
馬克思首先肯定勞動實際上是體力和智力的表現,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潛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其次,勞動使人成為自身,人通過勞動進行自我生成,這一過程是創造性的活力充分發揮的過程。在對馬克思勞動觀解讀的基礎上,弗洛姆提出了充滿人道主義的勞動觀,即在愛心中勞動,這一過程摒棄了對人的壓迫和對人性的摧殘。工業社會塑造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使人高度物化和異化,嚴重阻礙了個體自身的發展。異化的勞動使勞動僅僅成為維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勞動者被強迫、被壓榨、被剝削,完全不能感受到自己是在進行一項創造性的活動。而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勞動,沒有了異化和物化存在,勞動不再是一種帶有剝削性質、強迫性質的活動,不是維持生存的手段,而是一種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活動,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實踐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弗洛姆在愛心中勞動也是充分肯定主體的能動性,強調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理論。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弘揚的是善良意志和愛心。重占有的思想使追求名利、金錢成為普遍現象,人際交往變成利益角斗場,自私、冷漠、競爭取代了友愛、真誠和寬容。面對人際間的冷漠,弗洛姆痛心疾首。為了改變因利益造成人際間的疏遠,弗洛姆提出愛心。
關于人際間交往問題,并非弗洛姆一人深有感觸。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仁愛之心”,孔子的“仁愛”強調的是孝悌與博愛,強調的是對他人的關懷,最能體現孔子“仁愛”思想的便是《論語》中記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認為不偏施于人、推己及人便是“仁愛”,是人與人交往應該堅持的原則,倡導待人處事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他的這一主張也被視為倫理學的“黃金規則”。
回顧西方社會,康德也曾提出過類似的主張,即善良意志,強調個體自身的積極才能或屬性若不被正確的應用,則可能是有害的,可以將其理解為束縛自身潛能發揮的行為是有害的、是“惡”;同時,康德認為善良意志是無條件的,是最高的道德意識。康德將促進自身及他人積極發展的行為作為評判人際交往的準則。無論是孔子的“仁愛”還是康德的善良意志,都是對促進自身及他人良好發展的一種倡導。相較于孔子與康德的“仁愛”和善良意志,弗洛姆的愛心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
為了擺脫重占有的心理機制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為了避免大眾都淪喪為無主體的“常人”,弗洛姆提出要充滿愛心。弗洛姆對愛的解釋是:“愛是指熱烈地肯定他人的品質、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關系,是指在雙方各自保持獨立與完整性基礎上的相互結合。”
由此可見,弗洛姆愛的本質是給予。弗洛姆提出,要想學會愛,首先需要克服自戀,通過理性信仰克服因資本主義私有制催生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其次,要學會自愛,只有學會愛自己,才能防止自己成為別人的傀儡,才會懂得如何愛他人,自愛也是博愛的基礎和前提;要想學會如何愛,還需要具備關切、責任、尊重、知識等基本要素。弗洛姆弘揚的愛正是對重占有的心理機制的積極揚棄。
縱觀東西方歷史,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的思想家都能提出異曲同工的理念,足以證明愛心是人類社會普適性的要求。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追求的是超越物化,踐行更高層次的信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屬性,似乎它具有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秘力量。”
馬克思將商品世界的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稱之為商品拜物教,通過揭露商品拜物教使人與人的關系異化為物與物的關系,以此來說明物化危害之深。
弗洛姆從心理方面揭示了工業社會的高度物化和異化對人的性格結構的改變,揭示了對商品的過度占有、消費致使市場型性格成為現代人的標志。所謂的市場型性格,即人把自己作為商品而且以個人價值為交換價值的性格指向。商品經濟導致的物化,埋沒了人自身的價值而把自己視作商品,通過交換價值來衡量自身價值,提高交換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提高自身籌碼即不斷追求聲望、地位和成就。
無論是社會性格的改變,還是拜物教思想對人精神的侵蝕,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引起的,都是在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指引下所進行的價值選擇。
弗洛姆在《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前沿中寫道:“與許多存在主義的思想一樣,馬克思的哲學也代表一種抗議,抗議人失去他自身,抗議人變成物。”
弗洛姆高度贊同馬克思關于異化、物化的相關理論,因此,他要求擺脫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確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雖然面對資本主義給人和社會造成的異化痛心疾首,可是弗洛姆對其根源的考察,離開了階級分析的方法,從抽象的人道主義出發,并未觸及其要害,只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改良。而馬克思則從“資本關系使工人自己和他自己勞動的實現條件完全無關、相外化和相異化的狀況”,揭露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導致異化,關注無產階級被異化的不幸處境,要求通過廢除私有制來尋求無產階級解放以及全人類解放的理論。
三、對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評價
弗洛姆倡導的重存在的生存思想,揭露了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發展背后是對人性的泯滅與犧牲,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腐朽,呼吁人們要更加重視人自身的發展,尤其注重人精神方面的發展。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是對商品拜物教、物化和異化的積極揚棄,是對重金錢、權利的價值追求的拋棄,是對冷漠的人際關系的改變,是一種充滿人道主義、以關注人的發展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不可否認的是,弗洛姆對人和社會的異化分析,離開了階級分析的方法,從抽象的人道主義出發,抹殺了階級根源的異化理論,并未觸及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本質根源,他要求建立理想的“新社會”,以此擺脫異化和物化,充滿了烏托邦色彩,在并未改變社會制度的前提下,很難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2]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M].徐紀亮譯.臺北:南方圖書出版社,1988.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5]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張偉.弗洛姆思想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李先悅,高壯偉.試述弗洛姆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人學解讀[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4,27(04):36-39.
作者簡介:
李曉賢,女,漢族,河南靈寶人,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