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梅
【摘要】1920年29歲的佐藤春夫因情場失意而陷入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后應中學時代朋友的邀請開啟了臺灣之旅,后又穿過臺灣海峽,來到了福建的廈門、鼓浪嶼、集美、漳州等地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旅行。根據此次經歷,回國后陸續發表了《日月潭游記》《南方紀行》《女誡扇綺談》《星》《蝗蟲的大旅行》等作品。本文立足于佐藤春夫在《南方紀行》中對中國人形象的建構、自然風光的描寫、中國時事的評論三個方面來探討佐藤春夫在作品中所表露出的中國認識。
【關鍵詞】佐藤春夫;中國游記;中國認識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20-02
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唯美派小說家,詩人。1892年出生于和歌山縣,1913年慶大中途退學,中學畢業后進入新詩社,與謝野晶子夫婦開始交往,曾師從森鷗外,后入永井荷風門下,1917年與谷崎潤一郎結識,經其介紹,1918年在《中央公論》7月號上發表《李太白》登上了文壇。佐藤春夫(以下簡稱佐藤)出生于醫生世家,祖父和父親漢學素養十分豐厚,佐藤自幼受家庭環境影響,對中國文化亦抱有很大的興趣。作為唯美派作家之一,其創作風格神秘又具有夢幻色彩。大正末期,“中國情趣”一詞在日本流行開來。根據西原大輔在《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大正日本的中國幻想》(2005)一書中對“中國情趣”的解釋:所謂“中國情趣”是指流行于大正時代的、針對中國的一種異國情趣。伴隨著大陸鐵道網和近代旅游業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來華旅游成為了可能,此后,出現了大量的中國游記相關的作品。佐藤《南方紀行》的產生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中國人形象
作為佐藤廈門之行的向導,小鄭可以說是整個旅行當中佐藤第一個接觸到的也是交集最為密切的中國人之一。小鄭生在廈門,在臺灣工作,會說日語,寄住在一位開牙醫診所的佐藤中學同學東熙市家中。因此由小鄭陪同游歷廈門顯得合乎情理。由于佐藤把自己的隨身積蓄全部都交給了小鄭,因此初到廈門旅行對一切還很陌生的佐藤來說,不管是從內心還是從現實的實際情況上都對小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賴。只要小鄭哪里沒有做到完全合乎佐藤的心意,就覺得自己被當做了外人,不受重視。“你一個人睡吧。”“哎?你呢?”“我必須出去一下,因為他們說在等我,但我馬上會回來的。”“小鄭就這樣留下這些話,快步出去了。今晚,依然想讓我以不安的心情,在語言不通的人們中間睡下吧。一想到這,我對小鄭不體諒人的做法未免有點生氣。”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發起的五四愛國運動的余波影響到了廈門等地,1920年佐藤游歷廈門時期亦屬反日情緒高漲的特殊時期,在街邊墻上寫有“青島問題普天共憤” “勿忘國恥”等字,因此,佐藤作為一個日本人在緊張的氛圍中前往廈門旅行,本就是件危險的事情,入住南華大旅館的第一夜,小鄭要去鼓浪嶼瞧瞧親戚,就把佐藤托付給了同行的小陳,可惜小陳一直到晚上才回來,佐藤就這樣一個人孤寂的呆在旅館里。好不容易等到小鄭辦事回來,佐藤又被再次扔下,生氣之余他開始擔心起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至此,小鄭留給佐藤的是一個不太熱情的,不太體貼的形象。“得益于小鄭的這番費心,對于漳州的情況,我知道的居然比應該是我的向導的徐先生和余先生還要多。我向他們列出小鄭告訴我的應瀏覽之處,可他們除了公園外,什么也不知道。”一直到小鄭臨時有事要提前回打狗,留下佐藤一人前往漳州時才意識到從臺灣的打狗開始,一直陪著自己來到廈門的小鄭在整個旅行當中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在第一章《廈門印象》中,佐藤對一同乘船到廈門的陳姓青年也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粗麻布的白色夏服的上衣,在兩胸和兩脅上,有用紐扣扣的帶褶的外口袋,腰間從背后向前纏繞著一根帶子——這是狩衣的制法,而里面的輕便襯衣上則垂下一條長長的黑緞領帶。(中略)說到帽子,更為有趣——就像電影里的西部片中出場人物那樣,他頭戴一頂檐寬一尺、高頂的臺灣巴拿馬帽,里面可見閃爍著油光的濃密的長發。”后經小鄭介紹,這位陳姓青年是做大米生意的,此時佐藤對這位陳姓青年的印象停留在小陳是一面相陰森的男人,似是偵探小說中可疑的人物。直到過了幾日,要搬去養元小學借住時,才發現只留下了行李箱的小陳早已不知蹤影。詢問小鄭過后,才知道小陳近日一直在某個妓院里抽大煙,至此這位臺灣陳姓青年滑稽的服裝加之放蕩的行為最終留給佐藤的是一個負面的形象。
在集美學校參觀時,偶遇一位正在飯后休息的老師——陳鏡衡,聽小鄭介紹,他是集美學校的校醫兼中文教師,還是廈門地區有名的詩人,陳鏡衡聽聞佐藤是日本的小說家,便立馬詢問起是否會做中文詩,“不會,但我很愛讀,能否請您替我作一首呢?”于是就有了下面這首詩:“如雷貫耳有隆名,游歷萍逢倒屣迎。小說警時君著譽,黑甜吾國愧難醒。”佐藤聯想到廈門的所見所聞,夜晚里成群行乞的孩子,妓院和鴉片館,面對此景,再讀“黑甜吾國愧難醒”更能體會到這位中文教師對當時中國種種現象的痛心和無奈。
二、自然風光
在《鷺江月明》一章中,佐藤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黃昏的鷺江景色。“那天,鷺江的黃昏實在美得令人如癡如醉。自那以后,我完全相信了鷺江風光居中國沿海地區之首,甚至西湖也不及它的說法(盡管我不了解西湖和其他地方)。”事實上,此處意在用西湖的人工之美對比襯托出鷺江的自然之美。西湖美景在建造的過程中迎合了游客的審美情趣,鷺江的美景則帶有野生純粹的意境。“水程過半,漸漸可以望見一些小鳥了,夕陽就在我們眼前不慌不忙地、一點一點地向西沉。西面的群山上,淡淡的晚霞正緩緩消失、宛若輕煙的飛逝。連綿不斷的群山,還有那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鷺江江岸,在落日的光輝里投下了自己濃濃的倩影,不久便層層迭上濃淡各異的紫、藍、絳青、黃、赤和一些難以形容的色彩。”
面對如此美麗的光景,佐藤毫不吝嗇地表達了贊美之詞。靈動活潑的小鳥與美輪美奐的色彩變幻共同組成了令人難以忘懷的黃昏景色。絕美的鷺江黃昏之景就這樣俘虜了佐藤的心,那日的黃昏帶給佐藤的不僅是美麗的鷺江景色本身,更多的是初見此景時合乎性情的感動之情。佐藤之所以如此沉湎于鷺江黃昏之景,或許是喚醒了其文本中國中模糊的遐想的記憶。
三、中國時事的評論
在參觀集美學校時,佐藤得知其雖為私立學校,但卻包括了小學、初中、高中、師范學校等,如此規模之大的學校由私人經營一事令佐藤十分驚訝。“陳氏兄弟計劃投資一百五十萬元作為學生的創建費,到目前為止,在校舍及其他建設方面,已用了將近六十萬元。他們又免費或者幾乎免費地安置了各類學生約五百名寄宿于學校宿舍,其每月約兩千元的學費均由陳氏兄弟負擔。”
在當時的中國,私人出錢創辦學校,大力發展公共教育事業在佐藤看來是罕見的,因為“據說中國人一向吝惜錢財,對公共事業更是不愿破費。”這表明在來中國之前,在佐藤的認知里已經產生了對中國人的偏見。看見學生們使用長筷子夾大盤子里的菜,再用自己的筷子吃飯,覺得這樣場景與日本的學校頗為相似,因為這樣比各自拿自己的筷子夾同一盤菜干凈衛生,也就是說在潛意識里佐藤在游歷廈門的同時,一直在將沿途所見所感和自己的母國日本進行比較。由于佐藤游歷廈門正值中國貧困的狀況,這樣一所頗具規模的私人學校的成立、建設、招生、培養暗示了中國光明的前途。
自到達廈門之后,佐藤時常聽聞漳州的各種傳聞,以及占據在那里的陳炯明的治理措施,帶著好奇心,佐藤決定前往漳州。陳炯明自任為省長之后,就開始著手漳州的建設。先是修建了公園又設立了衛生會,創建貧民教養院,設立國民學校,實行義務教育,還有專門教授工藝技術學校等,向法國、美國派遣留學生。對于陳炯明的各種改造重建漳州行為,市民們對此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陳炯明的建設使得漳州街市煥然一新,有的人認為征收的錢財并沒有完全用于漳州建設,而是以建設漳州名義向市民收取高額的稅錢,再將此錢用于自己軍隊建設。更有人說:“士兵都是無賴,當兵只是副業。賭博自不必說,甚至還干強盜的勾當。”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市民面對落水士兵時,一群人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卻沒有人施以援手了。
四、總結
通過對《南方紀行》一書進行文本分析,不難發現,廈門之行佐藤筆下的中國人有很多的陋習,這些破敗的景象對初到中國大陸旅行的佐藤春夫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腦海里傳統的中國美在現實的破敗下越來越微弱,唯有那黃昏的鷺江之景令人沉醉。對于陳氏兄弟創辦的集美學校一事,雖感一種新氣象在中國出現,但也難免揣測其辦學意圖。對于時常聽聞陳炯明大力改造建設漳州一事,在經過自己的實地考察之后,發現其雖在積極建設街市,然而自己所帶領的士兵卻毫無紀律可言,流連于妓院,隨意地在大街上溜達,這些景象讓佐藤對陳炯明在漳州的所作所為持懷疑態度。因此,在面對破敗的中國之景時,驚訝之余也在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定的優越感。
參考文獻:
[1] 佐藤春夫.南方紀行[M].胡令遠,葉海唐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
[2]王向遠.王向遠著作集第4卷·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3]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大正日本的中國幻想[M].趙怡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4]高潔.佐藤春夫《南方紀行》的中國書寫[J].中國比較文學,2012,(04).
[5]呂綺鋒.佐藤春夫的近代中國形象之構筑——以《南方紀行》為中心[D].廈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