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翠 崔瑛瓊
摘? 要:精準翻譯書院學規中文化負載詞有助于書院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本文對江西書院的學規文本進行收集,破解翻譯難點,探索出適合當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通過直譯、意譯、音譯以及翻譯加注來恰當準確地傳達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意義,從而探尋向海外傳播中國優秀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學規;書院文化;英譯
中圖分類號:G20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82-04
“學規”作為書院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類文本,包含深邃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人倫關系詮釋,其價值得到了國內學界的廣泛重視,但目前學界對書院學規的外宣研究相對較少,這為此類文本的英譯研究提供了很大空間。學規文本具有文化負載詞數量多這一特點,是學規文本翻譯過程中的一大難關。為此,本文將以江西書院學規文本中的文化負載詞為切入點,進行整理分析,初步歸納適合其特點的英譯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一、江西書院學規中的文化負載詞英譯難點
語言學家包惠南、包昂對“文化負載詞”進行了如下定義:“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匯空缺,指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1]。正因其能直接體現民族傳統的風土人情、風俗文化、民族特性,反映宗教信仰和文化價值觀念等,故而成為翻譯中的難點。
(一)歷史文化方面的困難
在書院學規中,有大量儒家經典成語,歷史典故以及與書院相關的風俗文化,如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即是對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中以社會環境類文化負載詞為代表的漢語表達無不深刻體現著儒家的傳統思想;鵝湖書院學規明確以明人倫為教育重心,以生徒道德修養、倫理教育為宗旨,把德育放在首位,提出“以立品為要,而立品之道,莫大于修身”,其中都有體現儒家經典思想,這些都加大了英譯實踐的困難[2]。
(二)學規理解方面的困難
書院學規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優秀教育思想,內容精煉,在整體上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學規的各個要素或衡量標準,其漢語文本遣詞造句凝練且講究,當中的文化負載詞意蘊豐富且深刻,例如,“綱常倫理”“五倫”“八股文字”等特有的詞匯,要準確把握其中蘊涵的深刻思想對譯者也是一種挑戰。
(三)語言文化差異方面的困難
在外譯的過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語境的影響以及翻譯中的空缺和不對等現象,翻譯者要在目的語文化中不存在的語境下找到合適的詞語,并對文化負載詞加以解釋,具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表達,對于熟悉漢語語言思維的讀者來說相對簡單,但對于以西方文化思維為主的外國讀者而言,會很難理解一些詞語和其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關聯,這時對這些文化負載詞的解讀及英譯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3]。
二、江西書院學規中的文化負載詞英譯策略
結合國內學者對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研究成果,本文針對江西書院學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提出直譯、意譯、音譯、翻譯加注四種方法。這些翻譯方法的巧妙結合能夠有效地傳達學規蘊含的文化內涵[4]。
(一)直譯
直譯是按照字面的順序將漢語翻譯成對應的英語,這種英譯方法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是最有效地保持漢語原汁原味的一種翻譯方法,因為它能夠將負載詞的內容、結構甚至文化意象和底蘊直接用英語表達出來。
以白鹿洞書院學規中的文化負載詞為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中“君臣”表示君主與臣下,即可直譯為“Monarch and subordinates”“義”則意為恩義,可以譯為“Righteousness”(首字母大寫可說明該詞為特殊詞匯,提示讀者應注意該詞的含義)。再如鄭之僑的《鵝湖學規說》從道、德、仁、藝四方面對生徒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形成以‘仁義’為本,以‘禮’為規范,以‘中庸’為準繩,以‘忠孝’為指南,來調整人倫關系,整合社會系統”,內容中“仁”是《論語》中的核心思想詞,含義包括忠恕、仁德等道德思想,可譯為“Benevolence”“Virtue”“Humaneness”;“禮”可譯為“Ritual”,“忠孝”則可直譯為“Loyalty”“Filial Piety”。
(二)意譯
意譯是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譯。對于一些具有濃厚文化意義的漢語負載詞,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律采取直譯或音譯的方法來翻譯的話,譯出的英語可能概念模糊,容易造成誤解。
例如白鹿洞書院學規“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中“敬敷”出自《尚書舜典》,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可以根據此含義用Civilize來進行意譯。再如“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在對“窒欲”進行英譯時需要根據前后文來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含義是抑制情欲,因此可將其譯作“restrain lusts”。
在敘述修身要領中“窮理”,意為窮究事物之理,也可根據含義來英譯成“probe into or trace to the very root of things”。在江西幾個書院學規文本中,“圣賢”一詞多次出現,如白鹿洞書院學規“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以及鵝湖書院學規中“圣賢之道,原非高遠而難為”等,“圣賢”是圣人與賢人的合稱,可譯為“sages”;“圣賢”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因此也可譯為“men of virtue”。
鵝湖書院學規強調“讀書必以立品為要,而立品之道,莫大于修身”。其中“修身”一詞是指修養身心,可譯為“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此外,鵝湖書院學規中多次出現“中庸”一詞,作為儒家的道德標準的“中庸”,具有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之意,因此可英譯為“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三)音譯
音譯屬于異化翻譯的一種,由于翻譯中的空缺和不對等現象,漢語中有很多詞在英語中都找不到相對應的詞,通過用漢語拼音或者相似的音將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可以保留中國傳統文化負載詞的特色和語言風格。音譯法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源語文化的意象以及深刻的文化印記,有利于中國文化負載詞在世界的進一步傳播[5]。例如白鹿洞書院學規“堯舜使契為司徒……”中“司徒”是以官職命名的復姓,可音譯為“Situ”。
(四)翻譯加注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加注法可分為直譯加注和音譯加注兩種類型。
1. 直譯加注
直譯加注法指的是直譯原文,并附加解釋性注釋。由于一些負載詞直譯后含義可能仍然會有令人困惑之處,通過對其進行進一步深入的解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
例如白鹿洞書院學規中“右五教之目”,此句“五教”含義為“五倫”,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五種人倫關系和言行準則,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準則。若只將其直譯不僅會讓目的語讀者困惑不解,而且難以傳達其內涵,這時可以嘗試用一些文化意義較弱的詞匯來翻譯源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可根據其含義譯為“the five cardinal confucian relationships”(i.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ler and subject,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 brothers, and friends)通過這種表達,外國讀者可以理解到“五倫”分別所指意義[6]。
2. 音譯加注
音譯加注法是將具有文化意義的負載詞直接翻譯,并且在譯文后補充伴隨的文化意象或者對該意象的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信息加以說明。換言之,如果譯入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可先用漢語拼音譯出,再增加少量解釋說明的字詞以完善文化負載詞的內涵。
如鵝湖書院學規“讀書之道,全在明善復初”中的“道”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詞語,表示的是推動宇宙運行最根本的規律,這個解釋很難讓外國讀者理解。在《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被譯為“Tao, the way of things done”,這樣的英譯方式就清晰地表達出了其中蘊含的意義,在此處即可沿用該翻譯方法。
書院學規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作為跨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在英譯時不能僅僅通過關注漢語本身來翻譯,還應該對其背景以及蘊藏的文化含義進行補充和深入解讀。因此,運用翻譯加注法來英譯書院學規中的文化負載詞,不僅能讓外國讀者了解漢語的文化意義,還能讓其體會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這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教育思想的傳播大有裨益。
三、結語
綜上,本文通過分類了解江西書院學規中的文化負載詞,歸納出英譯中存在的歷史文化、學規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三大難點;結合實例翻譯,提出了直譯、意譯、音譯以及翻譯加注四種英譯方法。需保留源語意象時,翻譯者可以采用直譯、音譯及翻譯加注等英譯方法來轉換內容;需要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特征進行轉換時,則可以運用意譯等翻譯方法進行翻譯。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對學規文化負載詞進行英譯時需要靈活地運用各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以達到最佳翻譯效果,從而實現有效地傳遞學規文化負載詞中的文化意義,促進書院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展現江西以及中國書院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包昂. 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鄭之僑,鵝湖講學會編(卷十一).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7冊[M]. 濟南:齊魯書社,1996.
[3] 鄧洪波. 中國書院學規[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114-115.
[4] 王友琴,宋慶偉. 霍譯《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探析——以《紅樓夢》第三回為例[J]. 昌吉學院學報,2020(01):72-77.
[5] 鄭德虎. 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 上海翻譯,2016(02):53-56.
[6] 周潔. 倫理道德教育:中國書院教育之支撐[J]. 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2):230-235.
(薦稿人:田美玲,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