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剛 韓宗輝 楊陽 陳佩 梁小勇




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9年西安市新城區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為手足口病的精準防控提供參考。方法? 數據來源《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手足口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結果 2008-2019年手足口病發病10798例,重癥61例(發生率0.57%),無死亡病例,發病率介于77.94-255.35/10萬之間。我區手足口病發病從2010年開始整體呈下降趨勢,每間隔1-2年出現一個高發年。全年均有發病,高峰4-7月份。5歲及以下嬰幼兒占病例總數的92.79%,其中3歲及以下占71.12%。發病以散居兒童為主,占病例總數的55.56%;其次為托幼兒童,占病例總數的44.55%。發病男女性別比為1.38:1。實驗室診斷病例共報告187例,其中腸道病毒型(EV71)120例,占64.17%;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31例,占16.58%;其他腸道病毒36例,占19.25%。結論 手足口病發病存在明顯的年份、季節、性別、年齡差異。2012、2014年我區手足口病的高發年和由EV71流行為主(占實驗室診斷病例74.55%)感染引起的重癥病例大幅度上升(占重癥病例數的52.46%),2017年我區開始接種EV71疫苗,重癥病例發病數顯著下降。針對EV71占絕對優勢的局部地區,應早期采取相關干預措施,接種EV71疫苗,加強重癥病例的救治,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關鍵詞:手足口病;分布特征
【中圖分類號】R7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5-110-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報告管理的丙類傳染病。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
1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數據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
2? ?結果
2.1? ?疫情概況? ? 2008-2019年西安市新城區共報告手足口病發病10798例,重癥61例,無死亡病例,發病率介于77.94-255.35/10萬之間。
2.2? ?時間分布
我區手足口病發病從2010年開始整體呈下降趨勢,每間隔1-2年出現一個高發年。見圖1。
我區手足口病全年均有病例報告,發病高峰為4~7月,9-12月為發病小高峰。見圖2。
2.3? ?危害人群? ?我區0~5歲嬰幼兒報告發病率高,5歲及以下嬰幼兒占病例總數的92.79%,其中3歲及以下占71.12%。發病以散居兒童為主,占病例總數的55.56%;其次為托幼兒童,占病例總數的44.55%。發病男女性別比為1.38:1。
2.4? ?病原學特征
(1)實驗室診斷病例共報告187例,其中腸道病毒型(EV71)120例,占64.17%;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31例,占16.58%;其他腸道病毒36例,占19.25%。
(2)重癥病例61例,2012、2014年為我區手足口病的高發年,流行毒株以EV71為主(占實驗室診斷病例74.55%),重癥病例大幅度上升,重癥數32例(占重癥病例總數的52.46%)。
3? ?討論
2008-2019年西安市新城區手足口病發病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在托幼機構容易發生聚集性疫情,危害兒童身體健康,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西安市新城區手足口病時間差異顯著,高峰主要集中在4-7月,主要危害人群為<5歲散居嬰幼兒,占92.79%,<3歲患兒占71.12%,重癥和死亡病例中<3歲嬰幼兒占97.27%。有文獻報道[3],兒童出生后會從母體繼承一部分腸道病毒抗體,但1個月后會迅速下降,從2-5歲腸道病毒抗體每年提高12%,到5-6歲時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所以腸道病毒攻擊的目標人群主要為1-3歲。因此手足口病防控應根據季節性變化、目標人群及不同地區流行狀況適時調整防控策略。
手足口病為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感染后多數癥狀輕微。該病傳播途徑復雜,傳染源較難控制,預防控制該病難度較大。作者認為對于該病所采取的措施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疫苗接種率,二是加強政府主導的綜合防控。
20世紀90年代以來,引起該病的病原以EV71逐漸占據優勢[1],這與實驗室診斷病例結果顯示相一致。EV71疫苗2016年開始上市,但該疫苗在適齡兒童中接種率不到10%,沒有真正意義上形成易感人群的免疫屏障[2]。應該加強推廣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知曉率,進而提高EV71疫苗的接種率。
政府主導的綜合防控包括1、醫療機構應在感染性疾病科收治手足口病病例,其他科室不允許接收,加強手衛生和消毒工作,減少院內感染。2、學校和托幼機構加強晨午檢,發現發熱或有手足口病疑似癥狀者,及時通知居家或就醫隔離。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引導學生和托幼兒童學會“七步洗手法”,做到勤洗手、常通風、規范消毒。3、健康教育家長不帶孩子接觸患病兒童,不聚集,家庭常通風,孩子玩具經常規范消毒。
參考文獻
[1] 2007-2012年濟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 楊曉倩,任玲香,曹小麗,成洪旗,許華茹.現代預防醫學.2015(01)
[2] 我國手足口病流行及防控研究進展[J]. 農智.應用預防醫學.2019(02)
[3] 2015-2017年南寧市手足口病病原學監測結果分析[J]. 詹鑫婕,農皓,裴建新,楊丞,秦劍秋.現代預防醫學.2019(03)
[4] 2008—2014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的時空變化規律[J]. 李鵬,葛淼,王聰霞,井靜,何進偉,韋德智.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3)
[5] 湖北省2009-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和病原學分析[J]. 陳琦,邢學森,吳楊,廖巧紅,劉公平,蔣曉清,官旭華.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7 (04)
作者簡介:李小剛(1984年10月~),男,漢族,本科,主管醫師,主要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西安市新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西安?7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