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迎 張華 劉國菊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是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學生的一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美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解剖學;美德教育;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5-112-02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進入醫學院校接觸最早的專業基礎課,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時間優勢,這有利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全面把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隨著社會醫患關系矛盾的日漸突出,中華傳統美德融入醫學課程教學亦是秉要執本。
我們堅持立德樹人這一項根本任務,強調培育學生的學習能力、信息素養以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正確思維、秉持反身而誠,在娓娓道來、謙和自重中言傳身教,讓學生感受到浸入式的中華美德教育。現以如何在人體解剖學“神經系統”的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做如下闡述:
一、教學案例
1、在“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的講授中融入愛國愛民、敬業盡責的傳統美德教育“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
戍邊戰士的鎧甲已磨穿,仍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鄉。同樣,奮戰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身上的防護服日日被汗水濕透,但他們無怨無悔,不戰勝疫情決不回家。
在講授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的課程導入環節時,以2020年初的醫務工作者抗擊新冠疫情為背景:每一場災難,都是對靈魂的洗禮,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一群90后孩子迅速成熟,奔赴戰場,成為最美逆行者。看到他們義無反顧的身影,聽到他們鏗鏘有力的戰疫誓言,我們感動,我們流淚,我們驕傲,在我們的大腦皮質中,究竟哪些區域能讓我們聽到、看到、感覺到并作出反應呢?并在授課過程中列舉我校優秀畢業參與抗擊疫情的例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只要對國家有利,前線的醫護人員從未退縮,犧牲也未嘗不可。正是這樣甘愿自我奉獻的人,中國才能一次又一次的戰勝災難。讓學生能胸懷天下、愛國愛民、敬業盡責。
2、在“皮質區投射特點”的講授中融入立志勤學、求索攻堅的傳統美德教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春秋.孔子
人腦、宇宙、生命被稱為自然科學三大謎。在所有動物中,人腦結構最復雜,功能最完善,進化最高等。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人腦的軀體運動和感覺區的投射特點為什么是倒置的,交叉的?鼓勵學生保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的科學精神,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一顆好奇之心,立志求學、求索攻堅,為去除人類病痛而努力。通過國學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系,二者不可均不可偏廢。
3、在“語言中樞”的講授中融入良好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作為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
語言中樞包括了說話中樞、書寫中樞、聽話中樞和閱讀中樞,是人類所特有的,具有聽、說、讀、寫四大功能。在新課導入環節以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導入: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文字是傳承的工具。我們通過展示唐詩、宋詞、書法等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文化自信。
4、在“端腦”的講授中融入尊老愛幼、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戰國.孟子
通過王奶奶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病例導入,啟發學生思考該病與端腦之間的聯系,引領學生進一步探索端腦的形態和結構。讓學生深刻理解“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含義。讓學生在學習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能夠耐心、詳細的幫助周圍的人答疑解惑,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的職業精神。也使學生知道并繼承和發揚尊老、敬老傳統美德,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愛老、助老社會責任。
二、創新點
加強道德建設必須承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從來就是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統一。社會主義道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此,我們把解剖學教學不僅當做傳授醫學知識,也當做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地。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與人體解剖學專業課程相融合,在大學生心中及早播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持節、自強、厚仁,貴和、敦親、好學、審勢、求新、勤儉、奉公、務實……”的種子,能夠為后續人文素質培養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人體解剖學課程中倡導認識、珍愛、尊重、敬畏生命,其也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高度契合,(“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本質上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此,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寓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于其中,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更能夠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道德使命感,培養出擁有醫者仁心的醫務工作者。
總結教學過程,我們以培養學生職業精神、自學能力、信息化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方向。在解剖學教學中有機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培育正確的勞動觀念。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課題:“以醫學繪圖大賽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形態學課程群的實驗構建
作者簡介:秦迎,女,1977年4月生,漢,山東滕州,碩士,副教授,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基礎醫學。
通訊作者:劉國菊,教授,專業方向:基礎醫學。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基礎部,濟南 2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