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摘 要:國企的現行發展雖然受到競爭中立政策不斷演進的沖擊,但它也推進了我國國企發展,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發展創造了機會,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趨勢。對我國而言,我們應辯證的看待競爭中立政策,面對其帶來的負效應,必須以強化競爭中立理論政策為基礎,加快國有企業逐步完成市場化、公司化的變革,通過對競爭中立政策規制主體的確認及國有企業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力促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這也是《憲法》第15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文章對此做詳細分析。
關鍵詞:競爭中立政策;主體;國企改革;法律制度
一、競爭中立政策規制主體的確認
(一)競爭中立政策規制主體的適用范圍
目前,我國國企依據其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四類:公益性、商業性、競爭性和壟斷性。所參與的國有企業須是在一個國家的主權范圍下各個級別政府參與投資同時對其享有控制權的企業。其中含有兩層意思:第一,前述是國有企業須為政府可以通過投資的途徑實現對其控制。前述的“控制”有質量與數量兩個衡量標準。其中的質量標準是指政府能夠通過投資對企業的運營管理造成多方位的影響。如果政府不能實質性的影響著企業,只是參股,那該企業不能賦予國有企業的身份,否則,競爭中立正常的適用范圍將被惡意擴大。后者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投資設立的國有企業,《企業國有資產法》規定的“國有企業”不是國有企業的法律范圍。國有企業在這里應該強調的是,政府可以對企業施加控制權,不應僅以股票形式輸入。
(二)競爭中立政策規制主體的適用維度
基于法律規制的角度,從嚴對國有經濟控制力的發揮進行約束,實現與拓展競爭中立政策的適用維度相互匹配。首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容忽視,對于國家進行控制的相關領域與行業必須進行詳盡的闡明,不可以模棱兩可;其次,雖然某些行業和領域確有必要由國有經濟進行主要控制,但也必須明晰存在于這個行業或領域的所有環節,不可以理所當然的將這一控制拓寬于整個行業或領域,如果拓寬與整個行業或領域,其實等同于政府通過濫用特有的行政權力,進行市場準入障礙的設置;第三,我們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對行業實施約束。市場以不斷向各個領域延伸的趨勢發展,從而帶動了對產業定位的非靜態化演變。國家以往需要控制的行業或領域現在不一定仍然需要被國家控制,可能某些行業或領域正在不斷市場化,與此同時,一些新興行業也會不斷出現,并且需要政府從國民整體經濟因素的考慮與衡量出發,對其必要性的控制。所以,市場準入的相關制度設計應該基于社會需要與發展態勢,動態且發展性的進行調整與構建。
二、國有企業改革法律制度的構建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國有企業改革要契合當今時代經濟發展的要求,對當下經濟發展的方向進行認真分析,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方案統籌規劃,對企業法人的治理機構進行合理調整,對國有企業人員的崗位分配深入優化。首先,對企業的權利與責任進行明確的界別。所有權人不得過分干預經營管理,牢牢把握管理的尺度。國資委需明晰自身負有的監督責任,嚴控資金的流動,實時監督資產支配。職工代表大會應充分發揮其應有職能,對于企業重大事項決策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對董事會和監事會起到監督督促作用,確保各機構部門獨立運行,以達到分工明確,權利責任相互分離。其次,構建針對經營者的考核機制。主要從階段性經營績效和有無違規違法經營兩點進行,并完善相應的獎懲追責機制。
(二)強化競爭信息披露制度
企業治理時對企業目標進行清晰定位,根據自身實際經營狀況設置,尤其是經營管理中涉及公共政策目標,并且還涉及到實現路徑和實現情況等,都要進行詳細闡述說明。同時要說明國有企業現今運營中享有的政府的特權和優惠措施。這樣才可以實現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一個清晰了解,使其具備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完整性。最后還要針對財務風險和風險承擔上進行適當披露,這樣的方式并不會讓人們產生恐慌。另一方面,競爭中立政策還要求國有企業采購程序保持透明性,在企業采購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主管部門或采購部門相互串通,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取非既得利益的情況,可通過信息披露制度規范企業采購程序,減少國有企業采購中違法事件的發生。
(三)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
公平競爭審查的標準繁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干預中立。凡是不合理不公正并且會影響到市場公平競爭的所有政府干預,在原則上都應當被推定為有損市場公平競爭的做法,當然,它的實施應當以競爭中立政策基本行為準則為尺度。首先,交易機會提供中立,包括市場進入、業務拓展、商業合同締結。其次是政府采購中立,要求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包括政府采購開放對象,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和政府采購參與方式都應公開、公平、公正。最后,經營負擔影響中立,政府在干預市場過程中應當最大程度公平影響所有企業可能承受的經營負擔。介入侵權責任中立,這是現在企業包括國企在從事商業交易過程中客觀面臨的經營風險。正常情況下,政府介入企業侵權糾紛應當慎重,不可盲目行動,除非必要,否則若做不到普遍性必將使案件受到不公的影響。如果當事人選擇通過民事訴訟方式解決企業矛盾,則政府不應以任何理由介入。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疫情形勢趨于平穩,但是國際疫情形勢仍不樂觀,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不斷摸清市場改革政策路徑。市場經濟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競爭是市場核心,沒有市場為依托何來競爭。國際間貿易合作不斷開放,各國企業在市場都有著不同份額的占比,盡管各國在面對國有企業時會由于政治、文化、經濟之間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國有企業的發展被賦予太多責任和義務,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公平原則。從實際情形來看,國有企業在發揮公共服務等社會責任上貢獻巨大,但部分企業還伴隨著形成壟斷地位并侵蝕市場機制本身的風險。此時政府想要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又要對其實施公司化治理,從而達到兩者兼容,那么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就成了客觀需要。
參考文獻:
[1]王玉輝,雷浩然.競爭中立政策之理論邏輯與本土化路徑建構[J].現代經濟探討,2020(10):126-132.
[2]丁庭威.競爭中立政策的引入與實施[J].中國國情國力,2019(03):65-68.
[3]胡改蓉.競爭中立視域下競爭性國企改革探析——評孫晉新著《競爭性國有企業改革路徑法律研究》[J].浙江人大,202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