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模因論視角出發,對網絡諧音語言進行了探究。主要通過在互聯網對網絡諧音語言進行搜集分類,發現共可分為五個大類別,分別為外來語諧音模因、方言變異諧音模因、普通話同/近音諧音模因、數字諧音模因和字母諧音模因。其次對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形成條件進行了分析,發現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外部原因在其形成過程中起著相對更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模因論;網絡用語;諧音
1. 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止到202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億,相當于全球網民的1/5,互聯網普及率達67%(人民網)。由此可見,互聯網網民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中十分龐大的一員,也隨著網民群體的不斷壯大,網絡語言應運而生。網絡語言是指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是網民們在網絡交際中本著簡單、快捷的原則,充分利用鍵盤上有限的字母、數字、符號等創造出的有別于日常言語交流規范的語言變體(黃兵 2013)。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用語已經成為了廣大網民日常生活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并且在許多諸如外交部新聞發布會這樣的正式場合中也有網絡用語的出現。網絡用語的生成有許多的方式,其中諧音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即利用字詞之間的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和諧關系來傳達語意的一種語言現象。
網絡用語現象已經引發了多位學者對其展開了涵蓋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視角,成因、分類、特點、文化、心理、傳播機制等多個方位的研究。近年來模因論的興起為網絡語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和研究視角,但目前學者的研究多著眼于從模因論視角對網絡用語進行進一步的解讀,較少有學者針對網絡諧音用語從模因論視角給出更為細致的研究。因此本文擬從模因論視角出發,探討網絡諧音現象的派生類別,同時尋求網絡諧音模因的形成條件。本文的語料均來自于互聯網(例如微博、知乎、公眾號等)搜集。
2. 模因與語言模因
2.1 模因
模因(meme)一詞最早由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克林頓·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中基于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基因”這一概念而提出的。道金斯認為模因是一個復制品,是一個文化進化單位。1999年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在其著作《謎米機器》(The Meme Machine)一書中將模因的概念進一步泛化,她指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
我國學者何自然是最早將模因論引入語言學的研究者之一,在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模因論相關內容,并為模因做了明確定義。何自然、冉永平(2010)講到 “模因”中的“模”指的是是“模仿”,“因”指的是“基因”,模因就是一種“模仿的基因”,是一種被模仿的東西。
2.2 語言模因
根據Blackmore(1999)中的觀點,我們有理由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我國學者何自然、謝超群、陳琳霞等都對語言模因進行了一番探究。其中何自然、謝超群的《語言模因說略》(2007) 一文中明確指出:我們可以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模因也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短語、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有可能成為模因。 (何自然、謝超群,2007)。何自然(2014)中從從語用學的角度對語言模因下了定義,他指出:語言模因是攜帶模因宿主意圖,借助語言結構,以重復或類推的方式反復不斷傳播的信息表征。語言模因作為模因的一種,首先具有模因的基本特征,即可復制性、長壽性、多產性和忠實性。其次語言模因自身也具有一些獨特的特性,分別為實用性、時尚性、主體性和權威性。
2.3 網絡語言與模因
網絡用語依托于互聯網這一強大媒介,發揮出模因的傳播性、復制性、多產性、時尚性等多重特征,滿足模因保存、復制、模仿、傳播的四個發展過程。諧音型網絡語言是網絡用語的一個類型,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語音復制現象,是一種語音派生模因,是在網絡交際環境下對舊有模因的模仿和變異。
何自然(2014)依據傳播力的不同,將語言模因分為強勢和弱勢兩類。弱勢的語言模因一般只獲得很少被模仿的機會,并且很快就會被人遺忘甚至自行消失。強勢的語言模因可以進一步分為穩定型和變動型。穩定型強勢語言模因包括語言中的基本詞匯和語法、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變動型強勢語言模因包括社會上某一特定時期流行的熱詞勁語;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流行的各種宣傳口號、標語以及口頭語、歌詞、廣告語、電影電視對白、文學作品中的語句;以及某一特定時期流行的話語篇章。本文的研究對象諧音型網絡用語屬于變動型強勢語言模因。
3. 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派生類別
筆者共搜集了94例網絡諧音用語以派生方式為標準將其分為五大類,分別為外來語諧音模因、方言變異諧音模因、普通話同/近音諧音模因、數字諧音模因和字母諧音模因。下面筆者將對這些派生方式進行詳細的論述。
3.1 外來語諧音模因
在漢語網絡諧音用語模因中很多來自于對外來語的漢化諧音處理,如酷(cool);撒浪嘿呦(韓語中“我愛你”的諧音)。同時還包括一些外國明星名字翻譯,如歌手Jessie J,網友們戲稱為“結石姐”;歌手Adele,網友將其諧音為“阿呆”等。雖然這樣的模因帶有綽號攻擊感,但由于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隨著廣泛使用漸漸具有喜劇效果,甚至有助于網民們快速分辨和記憶歌手名字,增加新粉絲。另一種常見的是中式英語惡搞,主要是用中式語法和拼音拼湊英語表述、惡搞式解讀英語縮略語、英語單詞發音與漢語詞匯形成諧音混合使用和對英語固有詞的新義解讀等,如“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you give stop”(你給我站住);“無fuck可說”(無話可說)等。
3.2 方言變異諧音模因
方言變異也是一種常見的網絡用語諧音方式,如“耗子尾汁”“腫么了”“鴨梨山大”“闊以”等。近年來由于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和網絡語言娛樂化趨勢,方言諧音常常在短時間內被爆炸式復制。例如2019年被國家語委評為十大年度網絡流行語之一的“雨女無瓜”,來自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由于發音演員帶有方言腔調使得“與你無關”發音像“雨女無瓜”從而被各種惡搞。
3.3 普通話同/近音諧音模因
普通話中絕大多數音節有表義功能,有限的音節能產出無限的詞語;大量同音或近音語素為漢字諧音模因構成奠定了語音基礎。普通話諧音模因最初的構成方式與輸入法息息相關。網民們為了節省時間,在輸入時忽略發音的準確性,選擇最先出現的詞語,例如“筆芯”“杯具”等。
普通話諧音模因是網民們情緒宣泄和態度展現的常用手段之一。例如以“睡服”代替“說服”來表達對于一些潛規則現象的不滿;以“磚家”代替“專家”來諷刺那些有點學問但不顧事實胡亂指揮的所謂專家。此外,出于躲避“被和諧”和委婉發泄情緒等多種原因,催生了一些如“沙雕”“尼瑪”“臥槽”等模因。通過諧音淡化所指,避免直接話語沖突。其中有些模因逐漸脫去了負面情緒的含義,變成一種簡單的語氣助詞,在一些自嘲、無奈、又氣又笑等語境中以玩笑意味表達。
3.4 數字諧音模因
數字諧音模因同樣由來己久。數字較之普通話、方言、外來詞等更加易懂,且在鍵盤中輸入更加便捷,符合網絡高效率交流的要求,例如“1314520”(一生一世我愛你);“555”(嗚嗚嗚)等至今仍保留著熱度。還有一個被復制多年的純數字諧音模因“666",來源于游戲領域。玩家在激烈的對局中打字不能耽誤太久的時間,但為了稱贊隊友或對手,就會直接打出666,諧音“溜”,表示玩得很在行。這一模因還衍生了多種版本,如加長版“666666666”“老鐵,雙擊666”等。
3.5 字母諧音模因
字母諧音模因包括對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的改造使用。某些英文字母發音和漢語發音相近,網民們借這一特點創造字母諧音模因,如“+U (加油);“V” (喂)等;或是用英文單詞縮略字母代替全單詞,如用“r, b, c, i”分別代替“are, be, see, eye”等。漢語拼音中一些聲母或韻母的發音與某些漢字發音形成諧音關系,如s—死,e—餓,l—了,h—哈/呵等,構成諧音模因如“el”(餓了);“hhhh”(哈哈哈哈)等。
4. 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形成條件
4.1 內部條件
網絡諧音語言模因形成最主要的內部原因是它符合了強勢語言模因的特征。從形式上看,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形式易學,表達精簡,通俗易懂,能被大多數網友快速模仿套用,且能適用于多種觸發語境。例如“666”等。從語義上看,網絡諧音語言模因語義清晰,具有能產性。從語用上看,網絡諧音語言模因具備實用性,形象性和時尚型,可以更好地引起大眾的注意,從而被復制傳播。例如上述提到的“筆芯”“集美”等。
4,2 外部條件
第一是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之間的心里距離被急劇拉小,更多的普通民眾擁有了相互交流溝通的機會。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網絡諧音語言模因飛速發展,迅速擴大其影響力。匡文波(2009)指出“網絡媒介是一個‘無所不在’的‘5A’媒介,即‘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通過文本、聲音、圖像等‘任何媒體(Any media)’傳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
第二是相關事件的觸發。語言的產生不會離開具體語境。一個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產生如果依托背景事件可以更好地進入大眾視野。例如前文提到的“雨女無瓜”就是借助了年輕一代網友們小時候常看的電視劇《巴拉啦小魔仙》作為背景語境,喚醒了網友們對童年時光的記憶,拉近網友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迅速成為席卷全網的網絡語言模因。
第三就是迎合公眾的心理特征與表達需求。一個語言單位成為模因被社會群體模仿、復制和傳播,一定是滿足了群體的某些表達需求的,而表達需求的動因之一就是心理需求。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產生滿足了網友想要獲得身份認同的心理特征。通過使用一樣的語言加強網友個體與群體間的聯系和認同,從而反向推動網絡諧音語言模因的發展。同時通過使用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語言,滿足了網友們的求異心理,彰顯了其想要獨特表達的心理特征。如上述的“無fuck可說”。
通過上述對網絡諧音語言模因形成機制的分析,筆者認為外部因素應當起更為關鍵的作用。諧音在中國從古至今并不少見,但正是站在如今的時代潮流下,與時代相輔相成,相互改造才成就了它今天在互聯網網絡用語中的重要地位。
5. 結論
本文對網絡諧音用語模因的派生類別與形成條件進行了論述,發現網絡諧音用語模因共有五個大類的派生類別,分別為外來語諧音模因、方言變異諧音模因、普通話同/近音諧音模因、數字諧音模因和字母諧音模因,并對每一種派生類別的生成方式進行了論述。其次還對網絡諧音用語模因的形成條件進行了論述,其生成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外部原因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lackmore, S.J.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ennett, D.C. Memes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imagination[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90.
[3]Distin, K. The Selfish Mem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Dawkins Richasrd. 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曹進,劉芳.模因論視闕下的網絡語匯傳播研究[C]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54.
[6]曹進,梁海英.網絡語言模因擴散與傳播地圖標注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19C1):19-32頁.
[7]何自然,陳新仁等.語言模因理論與應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8]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 (2):200-209頁.
[9]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 (6): 54-64頁.
[10]何自然.語言模因面面觀陰.外國語言文學,2019(1):5-6頁.
[11]黃兵.網絡諧音詞的生成方式及語用功能「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2, (2).
[12]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賴鵬.《語言模因理論與應用》評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5, (1).
[14]劉曉梅.網絡語言中的諧音雙關「J].語文學刊,2006, (9) .
[15]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 [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張彤(1997—),女,漢族,河南鄭州市人。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河南開封 郵編:4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