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林
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對素質教育有更高要求,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各類體育活動的技巧和知識,還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設。本文分析得出體育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毅品格、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競爭精神、調節和控制自身情緒,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于體育教學中給出相應的建議。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事業的逐步開展和完善,體育教育也逐漸受到學校、家長、初中生的重視。體育教育對于增強初中學生身體素質、培養意志力和毅力等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得到眾人的認可和重視。本文分析體育教育對培養初中學生意志力、合作競爭意識、調整情緒等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于初中體育教育中的幾點建議。
1 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1 培養意志力
初中學生多數處于青春叛逆期,對于學校的規定、老師和家長的管教,可能會表現出對抗、不合作的態度,而且初中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心智不成熟,意志力薄弱,容易動搖,故容易受到外界不好誘惑的影響,心理和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誤入歧途。多數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在家庭的庇護下,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從而在學習生活中,優柔寡斷,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體育教育中的活動都需要學生付出一定程度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努力完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難關,不能半途而廢,從而樹立起正確的觀念態度,并激發出頑強堅毅的精神。
1.2 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精神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無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不能避免與人交流溝通。初中學生過度依賴網絡,沉浸在網絡世界,而忽視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導致合作意識和能力不強。體育教育中,教師可以設置需要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的體育課程,如籃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常見的體育活動,在參與體育活動中,需要學生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贏得比賽。籃球、足球等活動屬于對抗性體育項目,參與這類活動尚需競爭意識,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可有意識培養,正確引導,規范學生競爭行為,從而培養良好的競爭習慣和意識。
1.3 控制和調節情緒
眾所周知,體育活動是一種很好的發泄情緒、調節情緒的方式,但初中學生閱歷淺、認知程度不高,往往不能認識到這點,從而在情緒不佳時,選擇忽視體育活動,而選擇偏激、錯誤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教師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在運動中發泄負能量,調節自身情緒,增強心理素質,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2 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于中學體育教育中
2.1 體育教師正確引導
為將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應用到中學體育教育中,全仰仗于體育教師的努力。現今從中小學到大學,體育成績在學生成績中占有比重逐年增加。在教學中,課程成績固然重要,但培養起良好正確的價值觀和體育精神,相比之下對學生而言,則是更重要的。在體育活動或競賽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灌輸和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要有平和的心態,秉承“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不斷總結經驗,反省自身不足,提升自身強健體魄的同時,完善自身心理素質和人格建設。
2.2 鼓勵學生進行反省,克服困難
研究表明,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從事學習活動,該活動的效果往往會被放大和強化,即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效果更好,反之,心情不佳時學習,學習效率往往不佳,學習效果并不顯著。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時刻留心和觀察學生的情緒,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肯定,保持高昂的情緒。當學生在學習體育活動中遇到困難,而心灰意冷,情緒低落時,教師拆分教學步驟,分解教學目標,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反思,主動分析自身不足,教會學生從自身找問題。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掌握體育技巧,體會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感和成功的愉悅。
3 結論
社會不斷發展帶來了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我國體育素質教育在要求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亦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建設,不僅達到“野蠻其體魄”的目的,還要“文明其精神”。體育教師在此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時刻留心和觀察學生,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有意識通過體育活動來練就學生的堅強意志,學會團隊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競爭,使學生學會通過體育活動這種健康的方式來調節和控制自身情緒,幫助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并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新疆伊寧市英也爾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