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語遷移是指由于母語與二語的異同從而對第二語言習得所產生的影響。由于母語遷移的影響,外語學習者往往在詞的搭配方面出現錯誤。本文試圖從標記理論的角度探討研究母語遷移對詞匯搭配的影響,并重點研究標記差異與母語遷移之間的相互作用,旨在為學生發現由母語遷移的標記性導致的詞匯搭配問題。
關鍵詞:遷移;標記理論;搭配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學習好語言的關鍵。詞匯學習,尤其是詞匯搭配對語言學習者至關重要,是學習者習得語言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國內外關于搭配習得的研究已經做了很多,但鮮少研究從標記性角度探討遷移與詞匯搭配的關系。本文試圖運用標記理論探討遷移對英語搭配的影響,以考察它是否能有效地預測英語搭配的習得順序。
二、標記理論
標記理論以標記概念為基礎,是語言學中用以分析語言系統的一條重要原則。根據這條原則,對立的語言成分或特征被賦予不同的值,賦予正值即為有標記的,賦予負值或中和值則為無標記的。標記理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分析語言各子系統中的標記現象來建立語言的標記模式。標記理論的基本內涵是:在語言中,相對于有標記成分而言,無標記成分更為基本,更為自然,更為常用。(樊永仙,2008)
布拉格學派提出,在兩個對立的語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區別性)特征的成分是有標記的,缺少某一(區別性)特征的成分是無標記的。
在語言類型學中,標記概念是指語言成分(如屈折變化)的非對稱現象。那些普遍性的或多數語言存在的特征為無標記的,而那些為某一語言特有或少數幾種語言可見的特征則是有標記的。
喬姆斯基的標記理論基于普遍語法理論。根據普遍語法理論,語法規則可分為核心和邊緣。核心語法規則是無標記的,這是因為它們與語言普遍性原則相一致;邊緣語法規則不符合語言普遍性原則,是各個語言所特有的,因此是有標記的。
三、標記性與母語遷移
關于標記在二語習得中對遷移的影響, 一般認為,當相應的目的語內容是有標記時,母語無標記內容會發生遷移。 如英美人在理解漢語OSV結構(有 標記設置)的句子時,習慣按英語SVO結構(無標記設置)來理解這些句子,結果總是出錯。當二語規則模糊不清時,學習者往往求助于母語。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當目的語與母語在類型上不一致時,尤其是當對應的母語規則是無標記時。二是在類型不確定時,這種情況出現在某一特定參數的設置因語言不同而發生變化之時,比如,副詞的位置在各語言中就大不一樣,學習者往往將母語結構方式套到目的語中去。
四、影響標記性差異的因素
為了確定遷移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需要考慮標記性差異。影響搭配標記程度的因素有三個。
頻率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未標記的比標記的頻率高,或者至少等于標記的頻率。
例:a. He killed the man.
b.It kills me to see him working so hard.
c. He killed time every day at the park.
在上例中,“殺”在a中可以看作是一個原型意義:使人或動物死亡,這也是該詞的核心意義,b中的kill指的是它的隱喻意義:使人感到煩惱和悲傷,c中的kill與它的原型意義相去甚遠,意思是花時間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眾所周知,a中的“kill”在日常使用中出現頻率最高,而c中的“kill”很少出現,因此b、c中的“kill”搭配比a中的“kill”更具標記性,最后一個搭配是“kill”最外圍的應用,即是三個搭配中最具標記性的一個。
標記性也與搭配的限制有關。即有些搭配可以在任何情況下使用,而有些搭配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使用,因此后者的應用比前者更復雜,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具標記性。
例:a.We stopped to drink in the beautiful scenery.
b.You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
“drink”后面一般跟代表液體的詞,如水、酒、茶、牛奶等,因此B中的“飲料”是它的普通用法,未標記。然而,作者卻把“drink”與“美景”搭配在一起在一起,目的是給我們一種“醉心于美景”之感。所以b中的“drink”已標記。
習語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一個社會的歷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化和傳統,比一般的俗語更生動易懂。大多數習語中的搭配都是固定搭配,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故事或傳說是不可替代的。例如,“a Roland for an Olive”,“quarrel with one’s bread and butter”。這些搭配在習語中是有標記的,尤其是對于沒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國學習者來說。因此,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習語的過程中,往往會借助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從而導致漢語的遷移(許菊,2005).
五、結語
語言中詞匯項目可分為有標記或無標記,也可以根據標記程度分為輕微標記或高度標記。標記越明顯,對語言學習者來說就越困難。一方面,當對應的目的語形式被標記時,學習者會將未標記的形式轉移到母語中。另一方面,當對應的目的語形式沒有標記時,學習者不會將標記形式遷移到母語中。因此,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輸入順序應該是從無標記到輕微標記再到高度標記。當教材和課時安排按此順序設置時,學生可以用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效率,而且可以大大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利用標記理論,ESL可以預先確定學習的領域和難度,并找出適當的方法來降低難度??傊疚膶Υ钆涞牟煌瑯擞浶耘c搭配遷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清晰的描述。這些發現也有助于我們預測中國學生在學習搭配過程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
Chomsky & Halle.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8.
樊永仙. 標記理論及其擴展應用[J]. 中山大學學報, 2008(3):38-39.
許菊. 母語遷移的認知理據[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1): 160-161.
作者簡介:高瑩瑩(1997.08—),性別 :女,民族:漢,籍貫:河南濮陽,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南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