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鳳
一、背景分析
1、浙江最近10年高考作文命題分析
我在分析了2011——2020這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題后發現,除2018年考了“浙江精神”之外,其余9年考的題目都是思辨性材料,無論是11年的“偶像與我(復制別人與認識自己)”、15年的“文如其人與文未必如其人”,還是19年的“堅持自我與傾聽讀者(看重自己與關心別人)”、20年的“按照自己的目標生活還是按別人的意旨生活”,都體現了浙江高考作文命題的思辨性導向。
2、新教材課文編排分析
在新教材必修上、下冊中有三個任務群的十多篇文章集中體現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這三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任務群分別為必修上冊的第六單元《學習之道》和必修下冊的第一單元《中華文明之光》和第八單元《責任擔當》。在這些任務群中所選的文章10篇是文言文,有4篇現代文,還有2個語文活動,這些文章大都針對現實問題發表議論,往往先批判錯誤,然后又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思辨性文章在新教材中比例的加重,向我們釋放了一個信號:作文教學要更加重視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培養。
二、思辨性寫作的素材準備
綜上兩點,在作文教學中,我一直注重對學生思辨性寫作的訓練,在高二進入議論文寫作之后,除了結合單元寫作要求完成作文教學外,我把寫作教學的重心放在讓學生加強作文素材的積累上。很多同學在寫作時,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面對作文的時候沒有東西可以寫,論據不充分,導致論證空洞乏力,甚至連字數都寫不足。高二一年,我會經常留意國際國內時政熱點,網絡熱點,自己擬寫一些辯證性的思辨題,讓學生自己開展作文素材的查找和積累,并定期在課堂上以辯論賽的形式開展交流,辯論。
在此基礎之上,進入高三,正式進入思辨性作文訓練,在這一年中,我除了要求學生繼續進行素材積累之外,我還隔周讓學生寫作思辨性作文。這時,就不再局限于對熱點的思辨積累,高三一年,學生會做很多套試卷,但是我們卻不可能要求學生把每張試卷中的作文都寫一遍,所以我就把試卷上很多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題改成摘抄的主題,讓學生做摘抄,積累素材。
通過素材的積累,既鍛煉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又擴充了學生的作文素材儲備。
三、思辨性寫作的訓練
光有素材還不夠,我更注重對學生的思辨性寫作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把零碎的作文素材的“米”,烹煮成一鍋香噴噴的美味的“飯“,讓學生的文章既有充實的內容,又有深邃的思想,散發出思辨的魅力。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我主要是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對學生的思辨性寫作指導的。
1、由淺入深,提升思辨的深度。
有這樣一則作文材料:1.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K軾
2.一個人愛什么,就死在什么上?!仙?.《六祖慧能傳》中,五祖問慧能做那些粗活苦不苦,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覺得苦。
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三則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外物”的關系,大多數學生的思辨僅僅停留在“人可以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某事或者某物,但不能凝滯于物,否則會反受其害”上,如果僅此而已的話,那么思辨就不夠深入。這道作文題,其實有一個思辨的由淺入深的過程,蘇軾和老舍的兩句話是思辨的起點,即人不能為外物所役使,可以在外物上寄托自己的情感,但是不能玩物喪志。在此基礎上,這道題目還應作更深層次的解讀,結合慧能的話,“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我們不僅不能玩物喪志,更應該讓物為我所用,明白自己心所朝的方向。這樣深入思考之后,這道作文題的思辨體系就形成了,“人不僅不應該為外物所役使,更要利用好外物,為我心中所想服務”,只有這樣的立意才散發出辯證思維的光芒。
2、由此及彼,擴寬思辨的廣度。
由此及彼,就是聯想,在指導學生進行思辨性寫作的時候,就是要引導學生從作文題目的要求出發,展開對這個題目的內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應多角度聯想,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有這樣一道材料題,人生有兩大目標:第一是追求你想要的,第二是享受你所擁有的。但是只有最聰明的人才能實現第二個目標。這道作文題目引導學生思考“追求想要的”與“享受擁有的”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思考“擁有的”的時候,僅僅把“擁有的”理解為“現階段自己所擁有的物質上的東西”。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打不開,辯證思維的寬度就不夠,僅僅局限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與“享受現階段自己所擁有的物質條件”之間的關系,思維寬度的有限性局限了思辨的寬度。我引導學生對這個“擁有的”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讓他們對這個“擁有的”作抽象的解讀。學生的思維瞬間拓寬,他們聯想到了“認清自我”與“發揮自己特長,追求想要的”之間的關系。思辨的寬度拓寬了,思辨的深度也隨之加深。
3、推陳出新,轉換思辨的角度。
俗話說“文章最忌隨人后”。思辨性文章要推陳出新,這就需要借助逆向思維構思。所謂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探索,得出新的認識。這就要求考生掙脫思維定勢,轉換思維角度,另辟蹊徑,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
“這世上錦上添花的人總比雪中送炭的人多”,這個命題引導學生思考“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關系。一般來說,我們總是認為“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加難能可貴,經常說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行“錦上添花”的事。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作這樣反方向思考,當兩個人同樣處于困境之中時,人們更愿意去幫助那個自身具有堅強意志,積極向上精神,有著擺脫困境的強烈愿望的人,也就是自身具有“錦”的特點的人,那么才能贏得更多的人的幫助,也就是添花;而如果陷于困境的人自己是扶不上墻的爛泥,也就是處于“雪”中,那么很少會有人愿意去送炭。這正所謂“救急不救窮”。
這樣逆向思維推陳出新之后,文章的立意就能夠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避免了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近年來的浙江高考作文題目往往是由兩、三則材料組成的,我們在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寫作的時候,首先要告訴學生千萬不要急著下筆,要通讀所有材料,分別把握每則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礎上,理清材料主旨之間的層次關系。調動平時的素材積累,推陳出新,轉化思辨的角度;由此及彼,拓寬思辨的寬度;由淺入深,提升思辨的深度,讓思辨的火花在文章中絢爛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