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我國在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方面的優勢進行了系統化的總結,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方面的優勢。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各個民族共同奮斗、繁榮發展的局勢。由此可見,共同體意識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思想共識,積聚著整個國家的核心力量,為各項社會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思維上和價值上的基礎。在新時期,鑄牢共同體意識是鞏固國家善治、捍衛民族尊嚴的必要之舉。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邏輯;現實基礎;實踐路徑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一)是一種心理過程和心理意識
人類的心理意識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反映形式。共同體意識也是如此,它是一種反映在人腦當中的主觀映像,體現的是人們對民族整體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是多種心理活動的總和。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是一種心理過程,它是各個民族共享民族文化、共建民族未來的過程,在歷史文化記憶和現實文化形式當中形成了全體人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共識[1]。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者指出,共同體意識是一種自覺性和自知性意識。這些意識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構建起來的,體現了個體對國家和對民族命運的關注。
(二)是一種多元一體的民族觀
民族觀指的是人們對民族關系以及其他民族問題的看法。之所以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民族觀,是因為該意識普遍存在我國各族人民群眾的心中,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意識。共同體意識的樹立代表的是民族的利益、體現的是民族繁榮的訴求,是一種理想化的民族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各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彼此依靠,形成“多元一體”的發展形態,這是先人留下的重要遺產,同時也是國家發展的巨大優勢。這其中,“多元一體”指的是多元文化民族和一個共同體,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多元民族在認同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彼此認同,這是樹立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基礎
(一)物質基礎
中華民族曾經歷過長達百年的屈辱,人民群眾也深陷在苦難與痛苦當中,物質方面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一窮二白”是最好的總結。建國之后,這現狀開始得到逐步的改善,社會經濟迸發出了新的活力。同時,黨和國家致力于改善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發展現狀,結合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特點和文化特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脫貧攻堅策略,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近年來,中華民族實現了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快速提高,這離不開各民族群眾的共同努力,同時也增強了各民族的共同體意識。
(二)精神基礎
中華民族的發展經過了長期的過程,經過了屈辱的歷史最終迎來了光輝燦爛的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創造出了獨特的文明,這為偉大復興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奠定了精神上的基礎。在近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賦予了“中華民族”以新的意義。在國家發展的過程當中,各族人民充分意識到了“民族”的含義,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共同體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強化。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發展共享、實現共同富裕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只有更好地維護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保障各族群眾的物質基礎,才能使人民群眾樹立起共同體意識,增強內部凝聚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都實現了飛速發展,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尤為重視,致力于使全國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在“發展共享”當中,群眾共享的內容除了包含經濟方面之外,還應該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生態等多個方面[2]。而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解決各民族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縮小貧富差距。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家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自然條件,打響脫貧攻堅戰,為群眾提供完善的基礎服務和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服務。
(二)責任共擔、發揮主體責任
為了筑牢共同體意識,要使各族人民形成共擔意識,能夠認識到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任務并非是某個民族、某一部分人的任務,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目標和共同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充分落實黨的領導作用,使各個民族發揮主體責任。實踐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脫貧致富、實現中國夢的核心,在各民族責任共擔系統形成的過程當中,黨要發揮重要作用,在民族問題上堅持正確方向,同時堅持意識形態建設的領導權,打擊破壞民族關系的違法犯罪行為。與此同時,各民族群眾也要增強主動性,主動維護民族統一,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擁護黨的領導、堅定民族立場。
結語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根植于豐厚的文化土壤,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心理意識,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觀。在新時期,為了筑牢共同體意識,要堅持發展共享的原則,進一步夯實經濟基礎、達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標。同時,要堅持責任共擔的原則,堅持黨中央的領導作用,激發各民族群眾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陳達云,趙九霞.民族教育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重邏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教育重要論述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9(02):66-71.
[2]李從浩,汪偉平.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五個認同”的因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29所高校調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01):46-54.
作者簡介:
高云漢(1995-)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助教,碩士研究生,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五四”以來中國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