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站、抖音、快手等視頻網站的快速發展,帶動了UGC(用戶生成內容)創作的繁榮,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AI換臉”視頻侵犯肖像權便是爭議之一。本文以嗶哩嗶哩網站為例,探究如何找準UGC創作的自由度與肖像權保護之間的平衡點,并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AI換臉”;肖像權;侵權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064-02
一、B站的“AI換臉熱”現象
嗶哩嗶哩網站,簡稱“B站”,是當代青年人群聚的一個多元文化社區,其中的視頻內容主要為UP主們自制。為了激勵更多優質原創視頻的出現,減輕UP主們的制作成本與壓力,2018年1月25日,B站推出了“bilibili創作激勵計劃”。這一計劃的出臺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B站UP主的行列,視頻的涉獵范圍也越來越廣。一些技術型UP主制作的“AI換臉”視頻引發圍觀之后,B站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了“AI換臉熱”現象。
“AI換臉”,也稱為深度偽造技術,其實質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1]。簡而言之,它是借助AI機器算法技術將人物A的面部特征移接到人物B的身體上,從而合成一段新的視頻內容,完成一段新的情景演繹。明星蔡某的“打籃球視頻”曾在B站大火,這一小段視頻不僅被剪輯成了各類鬼畜視頻,生成了各種惡搞表情符,還有UP主利用“AI換臉”將視頻中蔡某的臉替換成其他人的臉,或以原視頻為藍本制作出了一些暴力、血腥視頻,如蔡某被彪形大漢狂揍,從而引發了一場網絡狂歡,也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幾乎同時期的“楊某換臉視頻”也引起了熱議。據悉,B站中一個ID名為“換臉哥”的UP主利用該技術將明星楊某的臉疊加到了港版《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蓉”身上,并上傳了這段“換臉”視頻,視頻中楊某的“表演”被很多網友贊稱“毫無違和感”。雖然“換臉哥”聲稱制作視頻主要用于技術交流,并無營利行為,但此事仍引發了各方對“AI換臉”技術侵犯公民的肖像權,乃至引發刑事犯罪的憂慮。
在“AI換臉”視頻中,“被換臉”的對象既有明星、網紅,也有素人,雖然創作者的初衷多是為了戲謔、搞笑,但也不乏一些別有用心者以此制作淫穢色情視頻,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私下制作“AI換臉”視頻無可厚非,若是將這些視頻傳播到互聯網上,則會損害當事人的肖像權等合法權益,也會增加社會犯罪風險。后來B站發布了一則聲明,表示此類視頻存在一定的風險與爭議,今后將不推薦此類內容,并禁止在排行榜和熱門位置對其進行展示,這場“AI換臉熱”才漸漸冷卻下來。
二、“AI換臉”視頻侵犯肖像權的規制策略
通常來說,肖像權屬于人格權,尤其是具體人格權的范疇,它為自然人所享有并且本人有權將其授權給他人使用,關于這一點,無論是之前我國的民法總則還是當今的民法典均有明確表述。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2]。依據此定義,我們可以歸納出肖像的兩個特點:一是肖像反映的必須是特定自然人清晰可辨的外部形象,二是必須存在影像、雕塑、繪畫等可供肖像附著的載體。只有符合這兩個特征,才能談及肖像權的問題。人臉作為自然人最重要的生物識別信息,一旦被他人非法使用,不僅會侵害當事人的肖像權等合法權益,也會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傷害。針對“AI換臉”視頻侵犯肖像權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兩個策略。
(一)法律層面
近年來,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媒介的革新,“AI換臉”技術的準入門檻越來越低,使用也越來越廣泛。2019年,一款名為“ZAO”的應用風靡社交圈,它宣稱“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即用戶只需上傳一張五官清晰的正臉照,就能在身體不在場的情況下通過“換臉”完成表演,并支持將成品分享到其他社交媒介上。作為新興的娛樂型應用,ZAO原本擁有潛在市場,但有用戶在注冊時發現,該應用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風險。它在“用戶協議”中表示,一旦用戶上傳或發布了用戶內容,則意味著用戶已將其享有的著作權、肖像權等權利授權給了該應用,因而引發了用戶對ZAO乃至其他“AI換臉”類應用的信任危機。
“AI換臉”視頻的風險難以預測,尤其是“AI換臉”類淫穢色情視頻。這是一種以AI技術為原理制作的新型淫穢色情物品,借助Deepfake、ZAO等軟件對他人的照片、圖像進行分析處理,并將照片、圖像上的人臉“移花接木”到淫穢色情視頻中,將其替換為此類視頻的主角[3]。據此前媒體的報道,已經出現了“AI換臉”類淫穢視頻的“地下交易”,賣家不僅售賣,而且接受私人訂制,甚至還有專門針對學生的折扣服務。
“AI換臉”技術引發的這一系列爭議,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將其提上了立法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指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2]該條款預示著在網絡平臺上對他人肖像故意實施技術偽造、侮辱等行為將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害,不論這種行為是否以營利為目的。當前,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網絡“惡搞”已不局限于他人的肖像,聲音也成了被“惡搞”的對象。因此,民法典也將自然人的聲音納入肖像權保護的范疇之中。
當然,在特定條件下,基于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等的需要,自然人肖像權的行使也是受限制的,這已在國際社會達成了共識,若超出了這些范疇,則有可能構成侵權。
(二)平臺層面
B站、抖音、快手等視頻網站已經在龐大的視頻網站行業中具備了一定的品牌認知度與影響力。這些主流視頻網站多傾向于傳播UGC內容,筆者認為其在今后的發展中應遵循這樣一個原則:既要提高原創UGC的產量,也要嚴控UGC的質量,以使其傳播的內容具有正確的導向性,傳遞社會正能量。網站也要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穩固的、優秀的網站文化,以“反哺”龐大的用戶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用戶,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1.設置UGC創作的紅線,健全UGC內容審查機制。主流視頻網站中UGC占比高,導致管理者較難在第一時間審查這些內容,再加上以“AI換臉”視頻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類UGC的侵權主體并非網站自身,因此網站可能會存在管理松懈的狀況。鑒于此,網站要秉持著對社會公眾、對行業負責的態度,提升自身的規范性,并依據最新的法律法規、社會主流價值觀,及時更新UGC內容的研判標準,并靈活地設置一些新規約,以明確UGC創作者的權責,規范UGC創作者的生產、傳播行為,避免其對AI技術的濫用。如要求創作者必須在AI技術類視頻的原畫面上作出醒目標注,以區別于其他視頻;永久封禁“AI換臉”類暴力、淫穢視頻制作者、傳播者的賬號。
2.與用戶攜手開展“凈網行動”。“凈網行動”的發起者既可以是網站自身,也可以是用戶,其目的在于清理網站中的垃圾內容。如B站的“風紀委員會”便發揮著“凈網行動”的作用,它可以對疑似違反社區規則的行為進行眾裁,并將結果公示在“社區周報”版塊,而且規定凡是滿足“會員等級≥Lv4、90天內無違規、實名認證”這三個條件的用戶皆可申請加入委員會。當然,在實際操作中,網站要以打賞等形式表彰參與“凈網行動”的用戶,以鼓勵廣大用戶踴躍參與其中。
3.推動網站注冊實名制,并依據用戶年齡實行精準化管理。實名傳播制,既有助于追蹤UGC創作者的權責,也有助于對不同年齡的用戶實施精準化管理。目前,B站已經開通了“青少年模式”入口。在“青少年模式”中,青少年用戶可以獲取一些有益于他們成長的有趣、有用的內容。該模式也限制了青少年用戶的充值、打賞等操作,并禁止夜間使用,以有效規避其對B站的過度依賴。
當然,實名制也存在隱私泄露等風險,因此網站要采取相應手段嚴格保護實名用戶的個人信息,以防止其隱私外泄。
4.培養用戶的媒介素養,增強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媒介素養高的用戶,可以從網絡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并以審慎、理性的態度加以評判,而媒介素養低的用戶則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陷入某些媒介營造的“虛幻的真相”之中。當前我國網民基數大,文化素養差異大,所以依靠用戶自己提高媒介素養是不可行的。媒介,尤其是以視頻網站為代表的新媒介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以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經常性地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活動,以培養用戶的批判意識與篩選信息的能力,打破他們對媒介“偏聽偏信”的陳舊觀念。同時,媒介也要適時地向用戶普及一些法律知識,以增強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結語?
新媒介的網狀式傳播結構,進一步放大了AI技術的風險。從近幾年國內外的“AI換臉”案例來看,它不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等,也威脅了國家、國際社會的穩定秩序,還褻瀆了“真相”,削弱了社會信任機制。法律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秩序的最堅實的防線。因此,在維護肖像權再探索的路徑中,立法者要密切關注以AI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所衍生出來的諸多新的法律問題,從立法的高度為公眾的肖像權的維護提供法律依據,同時也要結合現實,為AI行業的有序發展設立一些法律界限,以助推AI行業規范化、有序化。
參考文獻:
[1] 鄧秀軍,劉夢琪.凝視感知情境下“AI換臉”用戶的自我展演行為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報),2020,42(08):16-2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EB/OL].人民網,http:// hi.people.com.cn/n2/2020/0602/c231187-34057997. html,2020-06-02.
[3] 黃陳辰.大數據時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行為規制模式的應然轉向——以“AI換臉”類淫穢視頻為切入[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2):105-113.
作者簡介:董鑫(1996—),女,陜西富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健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