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隨之增強,電視民生新聞應運而生,并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與認可度,電視領域掀起了創辦民生新聞節目的熱潮。同時,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新媒體與電視民生新聞高度融合,在豐富傳播內容的同時,催生了新的信息傳播模式。本文對融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進行介紹,總結其現實意義,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創新;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108-02
在電視節目的發展過程中,電視新聞界出現了電視民生新風潮,地方電視臺改革勢頭明顯,民生新聞節目逐漸成為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是收視率提升的重要保證,可滿足人們對新聞節目多樣化的需求。但現階段,民生新聞進入瓶頸期,其發展呈現出娛樂化、同質化的傾向,需要盡快轉型。
一、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概述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具有顯著的特性,也就是傳播過程中的民生化、平民化?;谶@一性質,民生新聞節目主要關注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況以及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與百姓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1]。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通過這種形式,滿足人們的觀看訴求。新聞的選擇性本身就是貼合民意的,實際報道民生新聞時,需要將電視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
二、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特性與現實意義
(一)傳播特性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特性較為顯著,其在傳播過程中,既存在新聞節目本身的特點,也存在更加顯性的價值觀。這一新聞類型,區別于傳統化的新聞,選題主要關注民生,是一種社會性新聞,報道角度并不是大切口展開,而是從小切口進入,基于百姓的視角對新聞進行報道[2]。民生新聞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通過本土化新聞的播出,實現民眾權益的最大化。
相關研究人員普遍認為,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觀念在現階段具有先進性,其提倡以民為本,樹立這種價值觀能夠提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二)現實意義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從媒體角度搭建了與人民溝通的平臺,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民生新聞節目的出現,能夠穩定社會秩序,有利于社會建設,實現媒介市場、思想觀念、社會制度以及傳統文化的構建。
三、融媒體環境分析
融媒體屬于一種創新化的理念,并不是單指某一單位,人力及宣傳方面,都可以使用媒體將具有共通性及互補性的事物有效整合,較為常見的有電視和廣播,以此實現資源共享。融媒體環境是網絡環境發展的重要產物,也是傳統電視媒體走向新時代的重要標志[3]。
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弊端分析
(一)新聞價值分析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及更新的速度不斷提高,但是新聞價值含量卻越來越低,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新聞工作者為獲得更高的點擊量,或者讓新聞成為頭條,在收集新聞素材之后,會第一時間將信息發布出去,并沒有考慮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新聞節目在這一過程中更像是一個信息傳播媒介;另一方面,為滿足節目的需求,新聞工作者經常報道一些沒有價值的新聞,缺乏實質性,降低了新聞的質量。
(二)涉及區域分析
新聞節目的開設需要注重區域化,這是民生新聞十分顯著的特征,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好、更切實的服務。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文化傳播廣泛,新聞工作者本地化現象嚴重,對其他區域的新事物的挖掘并不重視,受眾難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訊?,F階段,融媒體環境不斷發展,受眾對民生新聞的興趣降低,更傾向于使用手機軟件關注社會熱點新聞。
(三)內容統一化分析
在新聞的發展過程中,內容統一化是重要弊端,這種現象存在網絡傳播資訊以及電視節目中。新聞事件發生后,各網站及電視臺都會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且描述基本相同,之后再更換不同的標題作噱頭。一些新聞工作者僅僅關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熱度,不重視新聞資訊的新鮮度,同樣一件新聞,報道次數過多降低人們的觀看興趣,收視率也會隨之下降。
(四)民意分析
借助媒體的手段將問題公布,群眾會據此形成自己的判斷,并且自行在網絡上發布個人看法,經過媒體的作用,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定性并得出結論。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尊重民眾的意愿,但要重視其負面影響[4]。
五、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創新措施分析
(一)理念轉變分析
現階段,需要堅定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實現技術建設與內容建設的發展,逐漸形成形態多樣化以及手段先進化的新型主流媒體,這種媒體形式具有競爭力。建設具備實力、傳播力以及公信力的大型媒體集團,有利于搭建立體化、多樣化、現代化的媒體融合發展傳播體系。目前,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靠攏,以往的經營理念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媒介發展,受嶄新創作理念的洗禮,以往的制作以及傳播方式,難以留住新興的網絡用戶。
電視媒體依舊是現階段大多數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受人們信賴。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能夠讓傳統的電視節目帶來互動傳播以及場景多元化的新視覺?;谶@一情況,傳統電視媒體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經營生產理念,使用互聯網式思維實現媒體的融合發展,通過內容制作以及運營等相應服務的改進,實現媒介的全面創新。
(二)內容生產層面分析
相關研究人員對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需要不斷集中在社會性新聞中,實現其與民生新聞的討論。社會性新聞主要是指保證受眾能夠積極參與報道,是一種公民實踐的重要內容,能夠組織以及推動大眾參與公共生活討論,幫助公眾更好地應對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社會性新聞的發展勢頭不如民生新聞,發展空間較小,僅僅是國內相關研究人員研究熱點的問題而已。隨著民生新聞熱度的逐漸下降,社會性新聞的使用成為民生新聞的解決方法并沒有相應實驗驗證。
民生新聞分為大小兩部分,其中大民生新聞是相對于小民生新聞來說的,是一種新聞樣式。這種民生新聞更加重視社會生活中的普遍問題以及一些具有共通性的問題,從民生角度重新解讀單純的新聞消息,不僅需要對事件的具體信息進行有效闡述,也需要重視其中的社會性問題,在社會性新聞中,關于社會問題的公共化討論、社會問題的議題設置具有較好的共通之處。針對較為迥異的政治以及公共政策中的語境,社會性新聞不適合本土移植,具體操作存在局限性。大民生新聞的嘗試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也要重視國內民生新聞節目同質化的情況,努力脫離怪圈。
(三)渠道升級分析
電視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進入觸網步驟,這是阻止網絡沖擊,實現傳統媒體新媒體化轉型的重要步驟。使用新型媒介技術促成新媒體傳播平臺的搭建,這一過程有利于資源整合,可以不斷擴大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覆蓋面,積極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在新興媒介的影響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需要與新媒體互融互動,網絡技術不斷發展,信息生產效率提升,能夠縮小信息搜索的成本,逐漸實現互聯網時代新消息的多樣化更替,不斷豐富受眾媒介,使民生新聞的產出具有充分的線索來源。在實際選題策劃中,欄目組可以結合受眾的網絡搜索熱點,積極挖掘優質信息資源,可以使用新媒體平臺獲得多樣化的新聞線索,實現素材的有效整合,提升節目內容的多樣性,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傳統媒體工作對信息的把握比較嚴格,并且具備成熟的內容生產流程以及專業的采編隊伍。在實際傳播中,兼具時效性以及渠道多樣性的新媒體顯然更具優勢,能夠有效彌補電視新聞的弊端。欄目組可以使用這一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了解其互動特點,將民生新聞節目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這對民生新聞的多樣化傳播具有積極意義,受眾也可以獲得多元化的接觸平臺。除此之外,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積極宣傳正面積極的電視節目,不斷收集受眾反饋信息,實現傳播效果的轉化,大大增強節目的影響力。
(四)民生新聞重點分析
民生新聞的有效進步需要重視重點的掌握,其出發點是人民群眾,因此需要考慮人民群眾的意愿,分析民眾喜歡什么。在采訪品牌的過程中,側重點為品牌名字及該品牌的優勢;在介紹實際種植工作時,應關注相應種植事項,而不是開發人員的生活和具體開發過程。人們想要得到結果,過程只是少數人重視的部分,對大部分不開發實業的人而言,這些內容的報道并不具有實質性作用。
六、結語
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進步,融媒體趨勢愈發明顯,其促進傳統節目改革,也反映出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不足和弊端。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想要長久發展,需要積極改進傳播途徑以及創新方式。新聞工作者需要重視新聞價值,防止統一化以及同質化,積極完善節目傳播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升新聞質量,還要使用多樣化的平臺,不斷推送新聞內容,實現民眾之間的友好溝通,擴大民生新聞節目的空間,促使其長久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虹.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34):77.
[2] 廖向陽.探析融媒體環境下廣東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0):249-250.
[3] 陳劍玲.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與創新[J].新聞傳播,2018(18):119-120.
[4] 董強.融媒體時代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與創新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8,2(22):58.
作者簡介:豆媛(1991—),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