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用戶個人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新媒體平臺上,部分自媒體人拿著移動設備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圈中進行拍攝講解,以真實自然的角度拍攝和記錄著相關信息。這雖然與電視臺所拍攝的紀錄片在觀看質感上存在較大的差別,但其真實性卻吸引了受眾的眼球,使得部分受眾更愿意通過這些自媒體人了解紀錄片日常拍攝的信息,這給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基于這樣的背景,本文分析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拍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為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工作提供一點啟示性建議。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拍攝;紀錄片;對策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114-02
一、前言
我國廣播電視臺根據行政級別劃分可以分為央視、省級電視臺和縣市級電視臺,由于行政級別的不同,地方電視臺與央視傳播的效果和受眾群體也存在一定差別。拍攝紀錄片是地方電視臺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地方電視臺的重要歷史使命。隨著娛樂節目和娛樂設施的增多,大部分觀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傳統媒體轉向了新興媒體,導致傳統媒體的部分受眾被分流,紀錄片比起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等娛樂性和可視性較弱,這造成了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傳播效率較低的局面,進而導致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面對這種情況,地方電視臺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拍攝好紀錄片,爭取讓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拍攝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紀錄片創作人員不斷流失
在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沖擊下,傳統電視臺的觀眾流失嚴重,這給傳統電視臺的發展帶來了較大挑戰。由于傳統電視臺的發展遇到寒流,傳統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也出現了流失現象,部分從事傳統電視臺工作的人員逐步轉行進入新媒體領域。在綜藝節目、電視劇和其他形式多樣的娛樂設施的影響下,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收視率較不理想,而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市場的缺失,又進一步造成了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制作組難以留住和引進優秀的人才。同時,在收視率的壓力下,紀錄片的創作元素開始向故事化、娛樂化方向發展,導致紀錄片的創作氛圍出現教化和娛樂化兩極分化的現象,創作的個性也被共性同化,導致諸多紀錄片創作人員感到無法適應,進一步造成了紀錄片創作人員的流失。
(二)紀錄片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的拍攝既需要地方電視臺投入一定的資金,又需要專業的攝制組人員扛住重重困難和壓力完成周期較長的拍攝工作,同時還需要攝制組成員拍攝出具有較高收視率的紀錄片以吸引更多贊助商的經費贊助,這些工作都給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攝制組帶來了較大壓力。優質紀錄片的拍攝通常需要較好的拍攝設備、優秀的制作團隊、充足的制作經費,但是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的收視現狀和競爭環境使得紀錄片在收視率上面臨著較大的壓力,進而造成了紀錄片在制作過程中經費緊張,部分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制作經費甚至只能提供編導和攝像師在市區內的打車費用。而紀錄片的播出節奏普遍為一周一期,捉襟見肘的拍攝經費和緊張的播出時間使得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制作往往是一期頂著一期播出,這造成了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很難產出精品[1],最終形成了紀錄片在收視率偏低和制作經費緊張中的惡性循環。
(三)紀錄片創作思維偏離初衷
紀錄片的創作精神在于紀實,但紀錄片自身所處市場環境和地方電視臺給予紀錄片的收視壓力,使得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不僅要滿足紀錄片本體特性的真實性,還要滿足電視傳播的可視性,這種苛刻的制作條件使得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制作組不得不在欄目制作上進行多渠道的探索和實踐。為了增強紀錄片的可視性,部分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制作組使用故事片的元素拍攝紀錄片,在紀錄片中加入了離奇的故事情節、懸疑的故事鋪排、刺激的視覺場面和吸引眼球的拍攝題材,在拍攝過程中,為了獲得這些拍攝元素,編導和拍攝組成員運用了大量非真實鏡頭,如安排演員扮演相關角色,組織人員進行鏡頭擺拍,強行加入具有較強觀感的故事鏡頭,以此展現現實中的真實世界。紀錄片的這種拍攝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視效果,但是這種拍攝手法很顯然偏離了紀錄片拍攝的初衷和精神,使紀錄片發生了本質性改變,這種偏離了初衷的紀錄片會讓部分追求高質量紀錄片的觀眾失去觀看興趣。
三、有關地方電視臺拍好紀錄片的幾點建議
(一)前期精心籌劃,贏得外部支持
地方電視臺進行紀錄片的拍攝是為了取得良好的收視效果以及獲得外部企業或機構的資金支持,地方電視臺需要在前期對選題、內容、拍攝計劃等進行精心籌劃,制作出一份精良的拍攝計劃書,以獲得外部企業或機構的重視。例如,宜賓市地方電視臺基于宜賓市的歷史文化,在以擴大宜賓市知名度為目的的基礎上拍攝了《宜賓非遺》大型專題紀錄片,在拍攝該紀錄片之前,制作團隊對宜賓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度挖掘,先后制作了《中國李莊(1940-1946)》《抗戰時期的中央博物院》《尋吟東巴》《從李莊走來的大師們》(吳孟超專輯)等紀錄片,這些紀錄片立足于宜賓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宜賓市的文化宣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宜賓市政府對這些紀錄片表示了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在宜賓市政府的支持下,宜賓市地方電視臺拍攝的《宜賓非遺》大型專題紀錄片獲得了宜賓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資金支持,在宜賓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宜賓非遺》大型專題紀錄片用為期一年的時間進行了全方位、大規模、立體式、多角度、全高清的拍攝,最終宜賓市地方電視臺所制作的《宜賓非遺》大型專題紀錄片在“無線宜賓”APP客戶端、微信微博群、QQ群等多平臺進行了高流量播放,并獲得了2016年宜賓文化四大亮點的殊榮。這是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拍攝成功的典型案例,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應該做好前期選題和籌備工作,站在宣傳地方文化或其他主題的角度拍攝相關紀錄片,這既能激發全國觀眾了解特色文化的興趣,又能獲得地方政府或企業的支持[2]。
(二)結合實際,組織骨干拍攝紀錄片
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組面臨著人力資源缺乏、資金缺乏、人才流失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一方面,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組應積極地在校園或社會上招聘專業人才,以及時補充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拍攝團隊的人才資源;另一方面,地方電視臺領導應根據紀錄片的拍攝需求成立專門的拍攝組,并以實施獎勵的模式獎勵各欄目組骨干成員加入,在爭取獲得外部資金支持的基礎上為紀錄片拍攝組提供充足的拍攝車輛和出差經費、良好的拍攝設備、完善的激勵措施等,讓紀錄片拍攝組成員能在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下拍攝精良的紀錄片作品。精良的紀錄片作品可以為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組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并使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組獲得更高的知名度,從而為引進外部資金奠定良好的口碑基礎,使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進入良性循環。
(三)秉承真實記錄的原則拍攝紀錄片
紀錄片的精髓在于真實地拍攝相關主題,因此,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需要建立在真實拍攝和記錄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再次加工和潤色。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拍攝組應該充分發揮電視的優勢,通過音樂、特技、解說、字母和播音員的語調等藝術手段將紀錄片打造成高質感的藝術片。例如,廈門廣電集團拍攝的《海底大穿越》紀錄片,以全景視角和立體式元素為觀眾呈現了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性敘事風格的紀錄片,該紀錄片為觀眾講述了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該紀錄片的拍攝組將大量現場采訪視頻、現場工人施工視頻和工程說明書及圖紙等進行了融合,其中,拍攝組將工程說明書和圖紙運用三維立體動畫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該海底隧道設計的思路和初衷。該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真實地還原了海底隧道的創作過程和施工結果,并未加入懸疑、離奇的故事情節和特意擺拍的鏡頭,它的真實和客觀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史無前例地記錄了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的歷史創作過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影像檔案。
(四)突破局限跨界合作,做大紀錄片的影響力
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要突破當前的寒冰狀態,需要突破綜藝節目、電視劇和各種娛樂設施的影響力,開拓屬于紀錄片的新市場。隨著央視、地方電視以及自媒體等對紀錄片的拍攝力度不斷加大,許多選題都已經被拍攝,選擇一個大眾喜愛且具有拍攝價值的選題成了新時代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制作的難點。因此,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拍攝組應該與學術團體、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知名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在強強聯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勢互補的原則,選擇具有市場價值的選題,制作精良且具有傳播價值的紀錄片,從而做到用紀錄片記錄新時代的故事,傳播新時代故事的價值。
四、結語
地方電視臺在制作和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現實性困境,資金、人力資源和競爭對手均是阻礙地方電視臺提高紀錄片收視率的障礙。面對這些困境,地方電視臺應該立足更高的格局,具備更長遠的眼光,堅定文化自信,并充分利用新時期的資源整合和市場營銷手段,克服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拍攝工作面臨的困難。在綜藝節目、自媒體和新媒體的沖擊下,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確實失去了一部分觀眾和市場,但提高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的收視率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地方電視臺紀錄片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必定會讓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在巨大的市場競爭下突出重圍,實現它作為紀實影像的傳播價值。
參考文獻:
[1] 郭平.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的現狀及發展趨向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6):67.
[2] 王安菊.地方電視臺如何借鑒獨立制片人拍好紀錄片[J].傳播力研究,2020(7):69.
作者簡介:俞愷(1964—),男,北京人,本科,二級攝像,研究方向:電視畫面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