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




摘要:目的:評價在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以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例,時間為2019.05-2021.01之間,將60例按照不同干預分為2組(各組30例)。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參照組,實驗組基于前組上應用協同護理模式。比較2組NOSIE、SSPI、PANSS等量表評分變化、生活質量、總滿意率。結果:2組對比干預后NOSIE各因素及SSPI、PANSS等評分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2組對比生活質量各評分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2組對比總滿意率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結論:在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的效果顯著,即可改善其病情和社會功能,且可提升其生活質量,患者普遍較為滿意,可做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協同護理模式;應用效果
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較為常見,該病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其占比約為75%【1】。在醫院精神科,此類患者的診治是重要護理工作,且為了減少該疾病造成的不良心理社會性事件和嚴重影響,并預防疾病復發,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以干預尤為關鍵【2】。對于患者而言,護理開展時要求能預防疾病反復復發,并改善其病情,提升社會適應能力,以促進其康復【3】。而作為一種新興護理手段,協同護理模式近幾年獲得了廣泛應用,其可將患者自護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以協助疾病治療和康復,進一步改善其生存質量【4】。本文以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例,時間為2019.05-2021.01之間,將60例按照不同干預分為2組(各組30例)即探討了在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的效果,現做下述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以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例,時間為2019.05-2021.01之間,將60例按照不同干預分為2組(各組30例)。2組各因素信息經統計軟件處理:實驗組統計男性、女性、年齡、病程均值分別為17例、13例、(45.5±3.8)歲(區間18-59歲)、(6.2±1.5)年(區間2-10年),參照組統計男性、女性、年齡、病程均值分別為18例、12例、(45.8±3.4)歲(區間18-59歲)、(6.4±1.3)年(區間2-10年),2組對比結果發現各組結果對比無較大差異,P值>0.05。
1.2方法
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參照組,包括心理疏導、飲食干預、用藥指導等常規措施。實驗組基于前組上應用協同護理模式,具體為:(1)構建協同護理小組:首先由精神科護士、護士長、醫生、康復治療師、志愿者、社會工作室等共同組建協同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負責組織全體組員參與協同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以有效開展護理服務。(2)制定并實施協同護理:①自我管理:首先將自我管理藥物、癥狀、情緒的正確方法告知患者,將情緒療法、負面情緒正確處理措施、身心健康受情緒的影響、如何預防疾病復發、遵醫囑堅持用藥的意義、有效管理離院請假時藥物、簡單處理藥物不良反應、疾病常見癥狀表現等詳細向家屬及患者做介紹和講解,并督促其學會管理和控制自身情緒,一般60min/次,1次/w。②技能訓練:通過多種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戲訓練、情景模擬、授課等方式組織患者展開自信心、生活及社交技能等訓練,一般60min/次,1次/w。通過基本社交如搭乘交通工具、超市購物、買菜等模擬技能訓練其基本日常生活技能和人機溝通能力。③同伴支持:即通過興趣小組活動,按照患者愛好興趣等鼓勵其積極參與,鼓勵患者與患者之間分享治療體驗,鼓勵成功案例介紹自身經驗,以發揮榜樣作用,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以增強治療信心,提升患者依從性,干預90min/次,1次/w。④家庭及社會支持:即醫護人員需與患者結束每周進行1次聯系和溝通,注意將患者心理狀態、治療過程詳細告知家屬,可組織家屬俱樂部活動,將患者康復知識和家庭照護技巧詳細告知家屬,每月在院內組織社會志愿者活動,將外面世界分享給患者,促使其可直接接觸社會人員,以提供更多支持供患者精神康復。⑤心理干預:即對患者心理狀態定期評估,并對其存在的不良情緒,如抑郁、緊張、焦慮等進行及時疏導,以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1.3評價指標
比較2組NOSIE(工具為護士觀察量表【5】,包括兩個因素,消極和積極,各項采取0-5分計分,分值越高越好。)、SSPI(工具為社會功能評定表【6】,采取0-5分計分,分值越高越好。)、PANSS(評估臨床癥狀,工具為陰性癥狀與陽性癥狀量表【7】,分值越低越好。)等量表評分變化、生活質量(工具采用SF-36量表【8】,評估項目為4個功能因子,即物質、社會、心理、日常生活等功能,滿分為100分。)、總滿意率(工具為自制調查問卷,評估結果分值100分,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滿意等三個選項。)。
1.4分析數據
文中數據由統計人員處理分析并得出結論,工具為SPSS22.0軟件,計量、計數等結果資料用X2、t檢驗差異大小,分別用“”和(%)表示結果,當P<0.05時,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
2.結果
2.1對比2組NOSIE評分
表1中所示,2組對比干預后NOSIE各因素評分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但干預前2組對比數據差異較小(P>0.05)。
2.2對比2組SSPI、PANSS等評分
表2中所示,2組對比干預SSPI、PANSS等評分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但干預前2組對比數據差異較小(P>0.05)。
2.3對比2組
表3中所示,2組對比干預后生活質量各評分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
2.4對比2組
表4中所示,2組對比總滿意率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
3.討論
臨床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時,要求患者長時間住院,此種情況下患者從社會環境脫離較長時間,且活動量減少,其社會功能和自護能力會不斷降低,從而嚴重影響其家庭和社會回歸【9】。由于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臨床治療疾病時,除了對癥治療之外,還需采取有效護理改善其生活質量和預后效果,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0】。近幾年,臨床新型的護理模式中,協同護理模式發揮了極大作用,且開始在臨床上大力推廣和使用,同時在護理期間更加注重患者自身的重要性。此種護理模式可幫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和自護能力,可針對患者病情提供相應的訓練和護理指導,以幫助其緩解病情,提升總體療效。同時此種護理模式對患者社會性予以了高度重視,可通過醫護人員等協同作用,將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以避免傳統護理缺陷,發揮患者自身積極性,進而節約醫療資源【11】。在開展協同護理時,其要求家屬、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志愿者、社會工作師等共同協調,可進一步強化相互合作,可建立跨學科的工作模式,有社會志愿者和家屬積極參與,并以護士、康復治療師、患者等為中心,從而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護理能力,促使其社會功能盡早護理。同時此種護理具有人性化、系統化、全面化等特征,可結合患者自身基礎資料和實際病情指導護理方案的制定,促使護理措施更具有針對性,所以能極大的影響患者預后恢復和總體療效。另外此種護理模式還可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消除不良心理,提升疾病認知,并增強治療信心,進一步確保其病情有效康復【12】。本文結果顯示,2組對比干預后NOSIE各因素及SSPI、PANSS等評分、生活質量各評分及總滿意率的數據后發現實驗組更優,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P<0.05)。可見,在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發揮著極大優勢。
綜上,在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協同護理模式的效果顯著,即可改善其病情和社會功能,且可提升其生活質量,患者普遍較為滿意,可做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琴,胡建平,龍梅香,等.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47(3):152-154.
[2]傅慕君,喬惠君,張紅霞,等.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2):1628-1631.
[3]肖燕. 協同護理模式在慢性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0(11):1330-1332.
[4]寧小玲,麻景賢,唐全勝,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5(22):3060-3062.
[5]高麗梅.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飲食保健,2020,11(41):234.
[6]李敬娟. 探討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7):360.
[7]凌蜜,時云文.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臨床效果觀察[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60):5,7.
[8]常潔,朱海燕,謝洋.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5):9,34.
[9]牛少芳.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 家有孕寶,2021,3(1):130.
[10]梅飛. 協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民康醫學,2019,31(17):95-96.
(江蘇省連云港市康復醫院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