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書類文化節目是電視節目形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的文化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這類節目的發展已處于關鍵時期。基于此,本文對于讀書類文化節目的發展進行了探討,簡要介紹了這類節目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并以《遇見好書》欄目為例,闡述了讀書類文化節目的發展策略和未來發展展望,以期為我國讀書類文化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讀書類文化節目;電視節目;《遇見好書》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4-0079-02
在當今時代,傳統的讀書觀念難免受到一定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媒體創辦了一系列的讀書類文化節目,這些電視節目曾經一度有著較高的收視率,也受到大量觀眾的喜愛。但這一時間持續較短,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個廣播電視臺都更傾向于播出娛樂綜藝類節目,讀書類文化節目的收視率開始一路下滑,進入了瓶頸期,迫切需要創新發展和提升,因此,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提升讀書類文化節目發展水平成為電視媒體人需要研究的內容。
一、我國讀書類文化節目的發展歷程
(一)初創期。國內的讀書類文化節目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臺于1996年推出了《讀書時間》欄目,該欄目可以說是我國電視媒體界的第一個讀書類文化節目。該節目開播后,各省市的電視臺開始相繼推出自己的讀書類文化節目。整體看,這一時期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側重于精英文化的傳播,其目標是充實學歷較高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內容相對較為深刻和嚴肅。由于在上世紀90年代末,電視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這些讀書類文化節目有著較高的收視率,節目逐漸趨于活躍。
(二)低迷期。在讀書類文化節目蓬勃發展起來以后,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也逐漸凸顯,這些問題導致一部分讀書類文化節目停播,現存的節目也開始走下坡路。國內的讀書類文化節目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低迷階段。
(三)轉折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國家開始重視文化建設,在這一背景下,不斷消失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讀書類文化節目的電視媒體人也在堅守中不斷推陳出新,在節目形式和內容上不斷進行優化創新。近年來,一些煥然一新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再次出現,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二、讀書類文化節目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一)電視讀書類節目自身定位的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居民的人均圖書閱讀量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表明我國居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素質仍然有待于提升[1]。為了從多個方面提升公眾的閱讀量,各大電視媒體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節目《讀書》(原《子午書簡》)、北京電視臺八套的《悅讀會》等節目。但這些節目由于所選的書籍更側重于學歷較高的中青年群體,而目前我國電視節目的受眾更多集中于農村地區的中老年群體,受眾大多認為這些讀書類文化節目較為難懂而不會選擇觀看,同時,學歷較高的中青年群體又主要依靠網絡和移動終端來獲取信息,通常也不會選擇觀看電視上的讀書類文化節目,這兩種原因共同導致了這些節目的收視率也不盡如人意。由此可見,當前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出現了定位矛盾和與實際情況脫節的問題,這顯然會使其發展陷入困境[2]。
(二)新媒體時代給電視讀書類節目造成沖擊。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平臺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由于互聯網中的信息接收方式呈現著碎片化、具象化和通俗化的特點,且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因此公眾更樂于使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獲取[3]。相比之下,電視媒體仍屬于“作者創作,讀者接受”的格局,相對較為封閉,其所具備的傳播范圍廣的優勢已不再明顯,收視率也就隨之下滑。從長遠角度來看,電視讀書類節目能否實現長期發展,取決于這類節目是否能夠順應互聯網平臺的發展趨勢[4]。
三、讀書類文化節目發展策略分析——
以《遇見好書》為例
(一)《遇見好書》節目概述。《遇見好書》于2018年7月29日在廣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開播,目前是廣西廣播電視臺中唯一的電視類讀書專題節目。節目以一本優質書籍為主要線索,以人物采訪的方式,分享書籍的創作經歷和書中的精彩篇章等內容。在節目開播初期,主要是采用訪談嘉賓的講述方式進行,并未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優點。在收集觀眾的意見建議反饋后,《遇見好書》節目于2019年5月正式改版,改版后的節目運用電視技術手段,營造沉浸式的閱讀氛圍,更側重于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改變了以往的說教傳播的問題。同時,改版后的節目傳播渠道也大為拓寬,不僅在廣西衛視上播出,還開通了今日頭條和新浪微博賬號,并且觀眾能夠通過“廣西試聽”APP來進行節目的點播。這使得《遇見好書》節目的收視率一路上升,受到多方好評。在廣西廣播電視臺自辦節目的考評中高居榜首,并獲得社教專題類節目第一名。
(二)《遇見好書》與《朗讀者》的對比。《遇見好書》欄目是基于省級電視臺進行播出,而《朗讀者》則是基于中央電視臺進行播出,因此從受眾范圍來看,央視的影響力更大。但省級衛視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平臺中的優勢是不容忽視的[5]。相對于《朗讀者》而言,《遇見好書》欄目在訪談和讀書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情景演繹模式,打造更為立體化和形象化的節目,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節目推廣方面,《遇見好書》在保留自身獨特性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鑒了《朗讀者》欄目的優點,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了節目形式的創新,突破了省級電視臺的局限性,更好推進文化傳播。
(三)《遇見好書》欄目的傳播策略。1.節目視角調整。節目的視角從主持人視角轉變為讀者視角。通過這種轉換,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傳遞信息,擁有更為真實的體驗,也更容易激發情感共鳴。《遇見好書》的整體節目框架也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往的主持人主講的定位,而是由主持人來負責作者、編者和讀者之間的聯系。在整期節目中,主持人的定位更傾向于是充當一個串聯的角色。改版后節目串聯由主持人視角轉變成讀者視角,讀者的設定由之前的被動的“讀后感”采訪轉變成“問題”的主動探尋。讀者與作者間也由之前的“并列關系”變成了“互動關系”。節目中的“讀者”已轉化為電視觀眾的延伸,電視觀眾也從之前的“看戲狀態”慢慢進入到“入片狀態”。2.改變節目的推進手段。故事形式是觀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因此,節目的改革創新中,也將所講的書籍內容進行了“故事化”的處理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節目內容更加符合觀眾愛聽愛看的審美標準,以故事化片段,鏈接邏輯推進,渾然天成,引人入勝。人際關系決定節目故事的走向,當重新確定了節目中各角色的關系后,節目的推進也就由之前的片段說明變成故事推進。讀者有困惑、有欲望,節目就有前進的“動力”。“故事化”手段可以給觀眾構建出一個“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打破先前主要依靠聲音來傳播信息的壁壘,可以依靠場景、畫面、鏡頭語言來讓信息的傳輸更加多元。在畫面呈現上也會較之前更加生動,節目節奏也更符合現代觀眾的收視習慣。
四、以《遇見好書》為例展望讀書類文化節目的未來發展
(一)堅守文化傳播的責任。讀書類文化節目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是其他類型節目所無法取代的,也體現著電視媒體對于文化宣傳的重視程度。《遇見好書》欄目則是讀書類文化節目中較有代表性的一檔欄目,其定位為主流輿論導向和傳播先進文化。但從目前來看,由于該欄目主要基于本土媒體,因此熱度和廣度仍有待于提升。為此,該欄目在宣傳方面要進一步擴展,不僅要創新主題內容,還要積極與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部門尋求合作,通過發揮各種社交媒體的優勢,來擴大欄目在線上和線下的影響力,以推動全民閱讀目標的實現[6]。
(二)碎片式結構的高品質輸出。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是社群信息傳輸的主要特征,讀書類文化節目要取得發展,也需要具備這一特征。對此,《遇見好書》欄目在建設中,也參照這一特點,將內容適當劃分為若干個板塊結構,這些板塊結構看似相互獨立,但實際上有著較高的融合度,圍繞著統一的主題線索而進行開展。通過這種碎片化結構,不同類型的觀眾的需求均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即便是觀眾錯過了開頭部分,亦可通過觀看后續的獨立環節來讀懂主題內容。未來,《遇見好書》欄目的建設仍將在節目內容結構上進一步創新,尋求徹底突破讀書類文化節目普遍“叫好不叫座”困境的途徑。
(三)節目內容多元化。從欄目以往所收到的觀眾意見建議和反饋來看,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已是大勢所趨。從目前來看,雖然《遇見好書》欄目已經在書目選擇上相對更為豐富,但仍然稍有不足,尚不能達到滿足各種類型受眾需求的目標。為此,在未來的欄目建設中,要進一步推進多元化配置,注重欄目受眾不同文化背景、年齡、性別、職業等多維度的考量,使得節目能夠最大程度滿足社會不同群體的面貌。進而從不同角度涵蓋受眾群體,增加大眾化視角。這不僅是提高節目收視率和關注度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相應文化宣傳政策的重要舉措。
五、結語
在網絡時代迅速發展的今天,電視讀書類節目難免存在著曲高和寡的特征。但電視讀書類節目在傳播主流文化中的作用仍是不可輕視的,這是在當前媒體環境下為受眾提供一片凈土的關鍵途徑。為此,作為電視媒體,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著力創造更具有生命力的讀書類文化節目,從而不斷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利潔.論電視文化類節目的讀書引導作用——以《朗讀者》為例[J].傳播力研究,2020,4(19):75-76.
[2]段思佳.不同媒介領域下讀書類文化節目比較研究——以《一路書香》和《一千零一夜》為例[J].視聽,2020,(04):38-39.
[3]宋陽.讀書類文化節目傳播策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6):25-26.
[4]謝悅.簡論讀書類文化節目的復興之路[J].今傳媒,2019,27(06):104-105.
[5]陳振興.《閱讀·閱美》:打造讀書類文化節目新模式[J].當代電視,2019,(01):30-32.
[6]張荻薇.電視讀書類節目的發展現狀及傳播策略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7,(03):15.
作者簡介:
齊婉竹,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廣西廣播電視臺,中級經濟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