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華龍
摘要:本文以廣播電視編導方面的專業知識為理論基礎,從藝術審美視野出發,總結電視散文的發展歷史,力圖通過對其藝術創作的部分特征進行歸納和對該類節目的過去、現在進行梳理呈現。
關鍵詞:藝術,審美,編導,歷史
“電視具有雙重屬性,兼有媒介屬性與藝術屬性雙重屬性” 。電視散文是散文與電視的結合,通過屏幕聲畫形象,以敘述、抒情為方法手段,創造散文意境。它是以電視這種傳播媒介實現文學意境的電視文學樣式。電視是詩畫結合的藝術,它把詩歌與視聽藝術相結合,本質是散文詩歌,具有形散神凝的純真的審美特點。“美并不依賴于審美者的感受而獨立存在”。 一般情況講,電視散文就是文學樣式的視聽化、形象化,即以電視屏幕表現文學作品抒情寫意意境的電視文學式樣。但是,電視散文絕不是將文學樣式簡單、機械地照搬,而是通過電視的獨特藝術技法和現代科技手段營造出詩的意蘊和散文的氣質,進而形成的一種詩意的審美。
電視散文的產生和興起
1984年被認為是電視散文的肇始,江蘇電視臺用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作為藍本,制作出一部淡雅脫俗的電視散文,節目廣受關注。從一開始,它所強調的意境與情景交融,形成了后來電視散文的主要特色。而此類作品由星星之火的個別優秀作品發展成廣受關注的電視現象,則要從8年后江蘇電視臺的《電視散文》專門欄目開始。在固定電視頻道中周期性地播出以電視文學形式出現的電視散文類作品,使得這種誕生并不久的電視藝術作為一種全新形式有了更好的傳播和推廣的可能,由此引起了業內外廣泛關注,客觀上也對它的興起起了相當重要的助力作用,為它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電視散文的影響力日益增大很甚至影響波及全國。1993年“全國電視散文大獎賽”在上海東方電視臺舉辦,比賽中展播了電視文學作品,獎勵了優秀作品并在社會上形成了廣泛文化關注,引起了業界的討論。
電視散文的發展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電視散文在各地熒屏上出現、蔓延,還主要以欄目化生存的狀態。1998年,由中央電視臺《地方文藝》欄目推出的“全國首屆電視詩歌散文展播”活動真正把電視散文提高一個高度,形成全國性的熱潮的。在將近一年的展播中,93部異彩紛呈、百花爭艷的作品分列于26期節目之中,這個展播節目備受矚目,收到全國111家電視臺的參展作品共279部,是當時全國形成廣泛影響的一次展播活動,電視散文這一電視文學樣式因此成為當年廣受關注的文化現象之一。
熱潮還在延續,在初嘗勝果之后,央視在隨后兩年把“全國首屆電視散文展播”改變成了一個年度性,并且具有品牌性的固定展播活動。1999年共收到預備參展作品229部,“第二屆全國首屆電視詩歌散文展播”于26期共播出了其中的77部。2000年,截至到同年12月底,“第三屆全國首屆電視詩歌散文大賽”收到作品146部,共播出47部。1999年中央電視臺創辦的《電視詩歌散文》欄目直到2010年停播時,都是國家電視臺播出電視散文作品的一個重要平臺,長期性錄制和播出大量優秀電視散文作品。
在1999年至2000年,很多地方電視臺也在當時那樣一股熱潮中開播了類似電視散文的欄目。在新千年新世紀時,電視散文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高潮期,成為中國文藝界尤其是電視界的焦點和熱點現象,這其中有巧合的因素,但也有歷史的必然性。這種電視文藝形式,融合中國傳統美學、審美意蘊和現代電視生產、傳播手段于一體,符合處于世紀之交的大眾在科技、生活、文化等諸多方面創新求索的共同心態,而就節目自身來說,當時也具有繼續發展的環境和深入探索的主客觀條件。
電視散文的內容與形式
電視散文是以詩、音、畫來表現文學的聲畫作品,“要追求一種情趣之美、風格之美” 。它們旨在用一個個詩意的鏡頭演繹出撩人心弦的藝術境界,體現出大千世界的真善美,產生出出人意料的視聽效果。
如中央臺《電視詩歌散文》欄目中的一些優秀作品:《問路世界屋脊》以紀錄片般的手段展示了青藏公路的建筑史,壯闊、雄奇;《畢業了》系列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大學畢業生身上,引起讀書人的廣泛共鳴,另外《中國古詩欣賞》《天一生水》《可可西里生存日記》等作品,在以優美的視聽語言演繹經典文學作品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它使“電視詩歌散文”這一具有相當要求的文藝欄目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
剛開始時它的選材為名家大作,后來發展為唯作品是舉,不問作者名氣,這也使得題材日漸廣泛,風格日趨多樣,并且佳作連連。總體上講,它以抒情性作品為主,因為敘事性強的作品,比如一些故事、紀實更適合于改編為電視劇或作為紀錄片播出。而它傾向于使用短小、精練而不失意蘊的語音特點更顯得突出。電視散文的文字都配以字幕,有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誦讀的作品,也體現了欄目本身的文學性,使作家匠心獨運的作品不被直觀的圖像所掩蓋。它又具有導演處理作品的全部特點,比如對演員的挑選、表演、鏡頭語言的使用、畫面的構圖、配樂、音響等,讓文學作品的文字得以以電視的形式加以更加形象深動的表達,給文本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它是典型的陽春白雪的電視產品,有的帶有現代藝術風格,可以陶冶情操,既讓觀賞者得到藝術的享受,又讓觀眾心靈遠行。
“中國電視在一定程度上還缺少文化意識和美學規范”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的《電視詩歌散文》是中國電視散文創作的優秀代表。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每年都有所創新,與之前的有所不同。如在《名家名言》系列推出后,又播出《中外抒情詩歌欣賞》系列,采取名曲、名詩結合和語音工作者朗誦的方式,讓廣大電視受眾在溫情、詩意的氛圍中享受詩的恬淡和雋永。
電視散文的衰落
甚為可惜的是,人們創作的高峰和欄目本身發展的高潮持續得并不長久,盡管之后的《電視詩歌散文》等欄目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也不乏新的作品問世,但它在業內外的影響力和受關注程度遠低于1998年至2000年間的那一段黃金時期。即使在那三年中,從前面的數字中也不難看出,參展作品和播出作品總量皆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它們暴露出了這一欄目走低的苗頭。之后,隨著游戲娛樂節目、其他類型綜藝節目、新聞播報方式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作為經典藝術的電視文學類節目的觀眾數量也在逐漸分流,加之播出時段的局限更讓其受眾數量減少。
客觀地講,從為期不長的高潮之后,電視散文就再也沒有引發新一輪的視聽熱浪,而是逐漸進入了一個死水微瀾的漫長的低潮期。一方面,節目創作的藝術觀念日漸開放、審美要求與日俱增,制作水平精益求精,佳作連連,但另一方面更不容忽視——電視詩歌散文整體關注度降低導致收視率降低,觀眾的減少也減少了潛在的客戶,節目存在方式與此類節目的停播成為一個嚴肅的話題。
①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頁。
②王志敏《元美學》,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版,第40頁。
③史可揚《電視欄目和頻道辨析》,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頁。
④史可揚《影視美學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