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勤


鎮安縣位于陜南秦嶺山區,境內九山半水半分田,曾是國務院確定的深度貧困縣。然而,這里地處楚頭秦尾的貧困地區,文化資源卻十分豐富,不僅飛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先生這樣的文學大腕,還誕生了方英文等一大批頗具實力的文化藝術人才,讓這塊貧瘠的土地成為一片文化的綠洲。而自謔為“小地方寫小戲的人”的唐仁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下得硬功,練就一身好本領
唐仁晉是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人,1968年11月出生,自幼喜愛文學藝術。1982年,不到14歲的他考入縣文化藝術學校,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學員生活艱苦,要求非常嚴格,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刀槍棍棒,摸爬滾打,唐仁晉從不叫累,他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便也不覺得苦了。業余時間,別的同學打撲克轉大街,他都用來讀書,補習語文基礎知識。學員每月的生活費只有十幾二十塊錢,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外,他總是把錢節省下來購買圖書,買不起書了就找老師借。圖書館、新華書店成了他常常光顧的地方。為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他采用最笨拙也最有效的辦法,背誦了大量的古典詩文詞曲,抽空還會練習書法、吹吹黑管、拉拉京胡,成為學員班最用功的學員,練就了一身好功夫。1984年,他在商洛地區優秀學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三年學習期滿,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鎮安縣劇團正式錄取,成為一名職業演員。每次接到演出任務后,他不僅反復研讀劇本,仔細琢磨角色,認真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而且還能對照古今經典劇本與編劇導演交流、探討。老一輩編劇導演對他鐘愛有加,將自己的創作心得傾心相授,使他對戲劇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邊惡補戲劇知識,一邊偷偷開始了小戲小品的創作。同時,他的表演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相繼主演了《桃色姻緣金錢夢》《牛二寶經商記》《金佛爺》等諸多劇目,多次參加省市文藝調演,受到觀眾和專家一致好評,大有冉冉升起之勢。
遺憾的是,隨著新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電視逐漸進入普通百姓家庭,錄像廳、游戲廳、歌舞廳蜂擁而起,傳統戲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戲劇事業一時陷入低谷。鎮安劇團大部分老同志和業務骨干紛紛改行調離,特別是本來就奇缺的編創人員也相繼調離,劇團業務一度處于癱瘓狀態,鎮安劇團的演藝事業也步入沉寂。而這時的唐仁晉,因其出色的才干引起某金融機構的關注,意欲借調他去負責金融系統職工文化工作。面對新的機遇和優厚的待遇,他有過糾結徘徊,但仍覺得劇團更適合他也更需要他,最終還是毅然選擇了留下,堅守自己喜愛的戲曲事業。
打贏硬仗,創作一批好作品
他留在了劇團,不僅當演員,還被提拔為業務股長,負責劇團日常排練、演出等業務工作。更重要的是,當時劇團的編劇退休的退休,調離的調離,組織趕鴨子上架,讓他擔任劇團的編劇,開始寫戲。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雖然點評別人的劇本他頭頭是道,但真正到自己開始寫戲,感覺還是很難。然而他天生就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認為沒有打不贏的硬仗,從此便暗地發奮自學,四處求師學藝,從惡補語文基礎知識開始,一邊學習,一邊創作。夏日炎炎,他揮汗讀書;數九寒天,他一邊鍛煉,一邊思考創作。上班時間,他喜歡和演員暢談構想;回到家里,也要和妻子推敲一些細節的表現。創作時,一個主持詞他要修改十幾遍,力求盡善盡美;一個快板要請來一撥撥的同事試聽試說,為的是不出一點紕漏;一個應景式小型表演唱之類的小節目,他能和演員一起折騰一二十遍。業內人都知道,唐仁晉是一個緊跟時代、貼近生活的經驗型的編劇。幾十年來,為了積累創作的第一手素材,他常常自帶干糧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使劇本以及其他文藝作品更加入情入理。
寶劍鋒從磨礪出。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他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成為戲劇創作的一個常勝將軍,很快在鎮安乃至商洛戲劇界脫穎而出。自上世紀90年代初從事戲曲創作以來,唐仁晉先后創作了《百年花鼓》《人間真情》《栗鄉神韻》等大、中、小型戲劇、曲藝作品100余部,都一一搬上舞臺和熒屏。其中大型花鼓音樂歌舞劇《栗鄉神韻》,曾在“和諧商洛文化周”展演中榮獲劇目、演出兩個一等獎;花鼓小戲《書記拽犁》《環保媳婦》《王老好告狀》等多部作品分別在全國戲曲劇本評獎及陜西省第四、第六屆小戲小品大賽等大型活動中榮獲優秀劇目、優秀編劇獎等多個獎項;戲曲劇本《人間真情》《古鎮情緣》等多部作品,先后在陜西群眾文化演唱材料優秀作品選《三秦大舞臺》刊發;《第一書記》《下河軟腔,一枝獨秀》等劇本、論文、劇評分別在《西北信息報》《商洛日報》《商洛文化》等報刊上發表。2015年公開出版個人戲曲作品選《栗鄉神韻》。
一路艱辛、艱難的攀爬,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唐仁晉,會創作出那么多優秀的作品,沒有想到唐仁晉會從一個小演員成長為陜西知名的專業編劇,繼而成為劇團業務團長并主持工作,在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還為劇團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優秀骨干演員,確保了鎮安劇團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得以艱難維系和過渡,為劇團后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敢啃硬骨頭,帶領一方百姓脫貧
由于創作成績突出,他被借調到縣文化局擔任戲劇創研室主任,同時還兼任劇團副團長、文化館副館長等職,負責全縣的文藝創作和大型演出活動的策劃、編創工作。在此期間,他積極組織作者采風、培訓、創作,使全縣文學藝術創作呈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先后有1名作者加入中國作家協會,6名作者加入陜西省作家協會。
機構改革后,唐仁晉調縣文化館任副館長,繼續從事戲劇創作,十幾年堅持筆耕不輟,每年至少創作10部以上文藝作品并搬上舞臺。后來,他又兼顧非遺保護工作,帶領同事常年奔波在溝溝岔岔,尋訪民間藝人,采寫文稿,搜集、拍攝影像等相關資料。有時,為了尋找一個老藝人,他要十幾次駕車上門走訪。經他采錄、申報的非遺項目就有67項之多,其中有43個項目被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5名民間藝人被命名為省、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2008年,唐仁晉被陜西省文化廳評為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鎮安是全國深度貧困縣之一,中央精準扶貧的號令發出后,年過半百的唐仁晉被組織選派到該縣米糧鎮月明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長。那里地處偏遠,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常常連水都沒有喝的。唐仁晉以苦為樂,發揮個人優勢,堅持以文藝作品寓教于樂的方式,廣泛開展思想宣傳、政策解讀,積極開展精神文化扶貧。駐村扶貧三年,他與四支隊伍一起,多方爭取資金解決群眾飲水困難,硬化公路,改造危房,發展產業,常常忙得兩頭不見天;身體有病,也堅持吃住在村;五加二,白加黑,節假日扶貧在村上更是常態化。在他的艱辛努力下,短短三年,該村水電路通暢,產業持續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全村13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與全縣一道摘帽進入小康。
扶貧工作艱巨而繁忙,他依然抽空堅持寫作,先后創作了《扶貧路上》《回鄉》等一大批扶貧題材的文藝作品,被縣劇團排練并搬上舞臺,巡回村鎮演出200余場次,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他以文藝的形式,助推全縣脫貧攻堅,以實際行動引領全縣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優秀扶貧工作隊長。2017年入選“陜西省文學藝術創作人才百人計劃”,2018年加入陜西省作家協會,2019年晉升為國家二級編劇,成為文化綠洲的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