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 要: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基于自媒體視域下,展開了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創新研究。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必要性,與當下高職院校開展藝術審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使用自媒體工具創設藝術審美教育新環境的方式,激發學生對藝術審美的情感與正確認知,達到教育的既定目標。建立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平臺,使教育的過程呈現動態化趨向,從而實現對傳統藝術審美教育的升華。在此基礎上,展開藝術審美教育的實踐分析,發現經過專業指導學習后的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與美學表達能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關鍵詞:自媒體視域;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藝術修養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3-0131- 03
藝術審美教育,是指在面向學生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育手段,使學生具備對事物的美學鑒賞能力。這種抽象性的表現能力是群體生活的必備能力,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新生代教育背景下的關鍵代表,是否具備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代表著他們的人格是否健全。在參與高校學習中,具備藝術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創造出具有更高價值的作品與成果。
尤其在當下自媒體視域下,社會可供應給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的工具越來越多,在網絡上多種信息的影響下,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也受到了沖擊。因此,如何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是成為了高校的教育重點。眾所周知,開展藝術審美教育最直接的途徑是通過藝術課程,指導學生思維,使學生正確認識到不同事物所具備的美學元素。因此,教育的側重點應為使用合理的教育工具,改進傳統的教育方式,豐富審美教育內容,拓展學生的眼界,從而為學生的“三觀”表達帶來正面影響。
基于此,本文將結合自媒體時代背景的特點,開展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創新研究。專業教育指導使學生具備較高的藝術文化素養與美學鑒賞能力,從而實現學生人格的健全,達到理性與感性相融合的最終教育目標。
一、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必要性
藝術審美與人們生活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工業生產、廣告設計,或是建筑裝修、文化宣傳,均離不開藝術審美的支撐 [1]。尤其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文化藝術的發展更為迅速,全能型藝術人才更是炙手可熱。結合市場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反饋數據,可從不同角度上發現,當下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中仍存在著問題:學生普遍存在藝術專業知識掌握不充足的問題,還存在專業素養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設計的藝術作品缺乏創新、不懂得什么是“美”上。這均與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有直接關系。
(一)高校教師對藝術審美教育存在誤解
造成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差的關鍵原因是高校教師自身在教學中,對藝術審美教育存在誤解,認為藝術教育便是審美教育,忽視了藝術僅是構成審美的一部分。藝術教學側重于向學生傳遞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在此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用于考取藝術類證件,審美教育只是學生能力的點綴。
(二)學生接受藝術審美教育成效甚微
藝術審美教育與傳統的美術教育、音樂教育均不同,學生除了要學習這些基礎類課程外,還應具備對美學的正確認知,把握當下社會群體對藝術的需求。這些能力都是當下大學生所不具備的,在教學實際工作中,很多學生都通過藝術課程意識到美學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于學習CAD軟件繪制工具、PS圖像修飾等工具,但高校在面向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藝術審視理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抽象性的知識點方面,卻沒有進行過多關注 [2]。甚至一些創新類的選修課程中,學生都沒有學習到色彩搭配、光影重構等方面知識。反映了高校急功近利教學心理,甚至可認為高校的藝術審美教學工作僅流于表層,并沒有對學生學習造成充分的實質性積極影響。傳統的藝術審美教育的受眾范圍較小,學生無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綜上所述,我國高職院校目前執行的藝術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十分顯著的,長期持續沿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不僅無法樹立學生的認知,也影響了高校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3]。因此,開展此次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也將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基于自媒體視域,以高職院校為例,開展面向當代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創新策略的研究,以此推進我國藝術教育相關工作的進一步升華。
二、自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藝術審美教育創新策略
(一)使用自媒體工具創設藝術審美教育新環境
自媒體視域下供應給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尤其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學生感受藝術美的渠道也更多,當學生面對外界事物時,最先喚醒的感覺器官是眼睛,學生最先接收到信號的方式為視覺,此種認知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適用的。為此,在開展審美藝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教學環境的創設,一個班級中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快速融入氛圍 [4]。
在審美藝術教學工作實施前,高??衫脤W生聽覺器官,采用播放抒情輕音樂的方式,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環境。并根據不同音樂所表述的語言(包括音樂旋律、音樂節拍、音樂聲調等),要求學生對音樂美進行賞析與點評,此過程中學生可閉眼傾聽音樂,感受不同音節的辨識力,并通過對音樂的感受準確識別音樂所表達的藝術情感,從而使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感受到音樂所帶給自身的強烈情感 [5]。通過自媒體工具營造班級良好教學氛圍的方式,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藝術的美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對藝術審美的情感與正確認知,有利于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建立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平臺
在上述創設藝術審美教育新環境的基礎上,高職院校應同步使用自媒體工具,根據網絡技術對其的支撐,建立面向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平臺,平臺中包括微信、微博、公共論壇、校園公眾號、博客、郵箱等多種藝術教育功能欄,學生可在平臺上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應用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平臺登錄界面、檢索欄功能按鍵等的藝術表現形式設計,將設計后的成果,上傳至平臺終端的資源共享區域,通過多種終端交互軟件與其他人進行信息的交互,研究分析自身創作藝術作品中存在的不足 [6]。藝術審美教育平臺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線上資源信息交互的工具,也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進度的實時監控。
基于上述提出審美藝術教學方法,高??沙浞掷眯痊F有資源,將傳統的課堂藝術審美教學,轉移到線上平臺中執行。教師在平臺上使用自媒體信息交互工具,與學生進行藝術審美的在線點評。交流的方式包括:召開視頻班級會議;市場美學產業的信息資源共享;使用自媒體設備,實時向學生傳達藝術審美學習任務與通知;由教師提供藝術參考作品,參與學生審美話題討論與互動等。
總之,建立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平臺,使用多種自媒體教育工具,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習,這不僅實現了教育過程的動態化,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與教師進行交流,使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表達能力,使教育教學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實踐成果
藝術審美教育屬于面向學生的一種精神教育,因此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此社會背景下是十分不適用的。為了進一步挖掘本文提出審美藝術教育措施的成果,本文以某高職院校為代表,開展了教育實踐工作。經過一個學年的教學指導,參與學習的大部分學生藝術人格已基本形成,學生對于個人認為較好的作品,已可以正確表述蘊藏的情感;對于一些感情表達較為顯著的藝術作品,學生已可以通過對藝術品的解讀,掌握教育本質,實現對本質教育的升華。
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學生已具備了對美學的認知,對于事物的美丑判定,學生已有了自身的獨特判斷方式。因此,可認為學生在參與學習中,審美能力已得到顯著提升 [7]。此外,通過針對性藝術審美教育,學生的個性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基于自媒體視域下,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創新策略是具有顯著意義的。
三、結語
本文結合自媒體時代的特點,以藝術審美教育為例,針對傳統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開展教育創新策略的研究。本文研究不僅為社會提供了大批質量型人才,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將審美教育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 曹司勝. 提升研究生人文素養 破除藝術審美區隔——比較視閾下的藝術學科研究生審美教育探討[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3):144? - 150.
[2] 林丁穎,陳金亮. 藝術審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馬克思審美人類學視角[J].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4):24? - 26? +? 62.
[3] 李曼. 大遺址審美價值解讀與學校美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以良渚博物院館校合作美育課程為例[J]. 閩臺緣,2018(02):102 -107.
[4] 王立國. 教育生態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20(05):49-53.
[5] 賈海銳. 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實踐探究——評《探索音樂審美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J]. 中國教育學刊,2020(10):125.
[6] 孫璐. 關注學生審美體驗的英語文學教學及其審美教育意義——以“浸潤式”英語詩歌教學為例[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0(01):33+67-73.
[7] 王軍莉. 審美教育的本質與審美文化的內涵——評《當代審美教育與審美文化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18,38(12):88.
(薦稿人:李莉,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