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軍 石巖 李蘭華 侯志強

摘要:目的:探討膿毒癥患者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發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方法:收集我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223例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住院期間是否發生應激性潰瘍出血分為膿毒癥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組(Stress ulcer bleeding,SUB組)和未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組。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實驗室指標、ICU入住時間,采用統計學方法對比兩組間有無統計學差異。結果 223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未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組33例和SUB組190例。SUB組年齡、APACHEII及合并肝臟疾病的比例均大于無SUB組(P<0.05)。其余資料組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SUB組白細胞計數明顯高于未發組(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膿毒性休克、既往肝臟疾病病史、白細胞計數升高是膿毒癥患者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 高齡、既往肝臟疾病病史、休克和白細胞計數升高是膿毒癥患者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膿毒癥;應激性潰瘍出血;危險因素
膿毒癥是指人體對感染反應失衡,繼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預后差,死亡率高[1]。應激性潰瘍是膿毒癥常見的并發癥,指機體在各類嚴重創傷、危重疾病或嚴重心理疾病等應激狀態下發生的急性胃腸道黏膜糜爛、潰瘍等病變,應激性潰瘍出血作為膿毒癥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但查閱文獻我國缺少關于膿毒癥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發病率及危險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分析膿毒癥合并應激性潰瘍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和預后指標,探討膿毒癥患者并發應激性潰瘍的發病率、危險因素及其對預后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223例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符合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診斷標準。膿毒癥的診斷標準:存在感染,且序貫器官衰竭評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評分在基線水平上升高≥2分。膿毒性休克的診斷標準:在明確診斷膿毒癥的基礎上,伴有持續性低血壓,在充分補充血容量的基礎上,仍需要升壓藥物以維持平均動脈壓≥65mmHg(1mmHg=0.133kpa)且血清乳酸水平>2mmol/L(18mg/dL)。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患者;②孕產婦;③住重癥醫學科時間小于24h的患者。④既往有胃潰瘍病史的患者。
1.2數據收集
包括:①一般資料:年齡以及性別;基礎疾病:循環系統疾病、2型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APACHEII、SOFA。②入院24小時實驗室資料。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用四分位間距表示,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描述,采用卡方檢驗。對納入的各項指標先進行單因素分析,然后選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回歸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比較
SUB組年齡、APACHEII及合并肝臟疾病的比例均大于無SUB組(P<0.05)。其余資料組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24h內實驗室檢查比較
見表1。
2.3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年齡、膿毒性休克、既往肝臟疾病病史、白細胞計數升高是膿毒癥患者并發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3討論
本研究顯示既往有肝臟疾病的膿毒癥患者及高齡膿毒癥患者發生應激性潰瘍出血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與肝功能相關的凝血異常有關。明確膿毒癥患者發生SUB的不能改變的危險因素,例如高齡以及合并肝臟疾病,對于在臨床工作中早期識別膿毒癥并發SUB的高危患者有極大的幫助。同時本研究還顯示白細胞計數增高與發生SUB獨立相關,既往也有研究顯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白細胞常增多,且與出血嚴重程度正相關,具體機制尚不明確[2]。由此可見,膿毒癥并發Sub的危險因素是多樣化的,提早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Singer M,Deutschman C S,Seymour C W,et al.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B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Sepsis-3)[J].Jama,2016,315(8):775-787.
[2]王燕秋,李靖.危重癥患者應激性潰瘍藥物性預防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20,28(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