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蘭
摘要:目的 總結宿遷地區2017年以來新確診麻風病的臨床特點,為麻風病的防控提供經驗。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7年02月至2020年03月之間宿遷地區新診斷的7例麻風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別對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診斷過程、臨床特點、治療過程、預后等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結果 近3年我市共確診7例麻風病患者,其中6例來自泗洪縣,1例來自宿豫區。這些患者年齡較大,大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系統疾病,均為多菌型,應用聯合化療后效果均很好。從發病到確診誤診次數及漏診次數較多,時間較長。結論 目前麻風病發病率低,導致了很多醫生對麻風病認知度不夠高,對麻風患者漏診、誤診次數多。經規范治療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避免麻風病導致的嚴重神經損害及肢體畸殘。
關鍵詞:麻風病;臨床現狀;防控
引言
麻風病是指易感患者被麻風分枝桿菌感染后引起的以皮膚損害及神經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1]。麻風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古老的傳染性疾病。宿遷曾經是麻風病流行較為嚴重的地區,近年來經過疾病控制系統的積極防治,大量患者得到治愈,有效的控制了麻風的疫情,我市的麻風發病率明顯下降。既往麻風病的診斷及治療均由疾控中心及皮膚病防治所負責。2017年以來,為更好的治療患者,遵照省衛計委的指導意見,麻風病的確診及治療由疾控中心轉到定點醫院。我院作為宿遷市麻風病定點醫院負責確診及收治宿遷地區的麻風病患者。現將2017年以來宿遷市麻風病診治的工作進行梳理總結,分別從麻風患者人口學特點、臨床特點、治療轉歸、流行病學方面進行分析,對今后麻風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1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7年確定為麻風病定點收治單位以來,新確診麻風患者共7例。流行病學方面:傳染源:家庭成員傳染1例,6例傳染源不明確;發現方式:3例為報病,3例為皮膚科就診;1例風濕科就診,地區分布特點:宿豫區1例,泗洪縣6例。
這7例的患者的人口學特點:性別方面:男性4例,女性3例;年齡方面:最大年齡85歲,最小年齡51歲,平均年齡63.8歲;職業:均為農民;受教育程度:小學6人,初中1人。臨床特點總結如下:6例為新發患者,1例為復發患者;臨床分型:5例BL型,1例BT型,1例BB型。氨苯砜綜合征HLA-B*13:1檢測:1例陽性,6例陰性。從發病到確診時間:最短時間2月,最長時間13年,平均時間4.5年。就診次數:最多6次,最少3次,平均4.3次。確診時畸殘分級:0級 1例、Ⅰ級5例、Ⅱ級1例。確診時細菌指數:最高5+,最低0.25,平均1.6。治療方案:5例MDT-MB方案,2例為MDT不含氨苯砜方案。治療過程中出現麻風反應的2例,另外5例未出現麻風反應;有合并癥的4例,無合并癥的3例;預后方面:經規范治療后7例患者的皮損均消退,癥狀均明顯好轉。
2討論
綜合上述臨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宿遷市近兩年新確診的麻風患者以新發為主,僅有1例為復發患者。患者以中老年為主,性別無差異,職業均為農民,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以下,說明麻風病的發病與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患者臨床分型以BL為主,均為多菌型,確診時大部分存在Ⅰ級畸殘,治療方案以MDT-MB為主。患者治療過程中有麻風反應2例,其中1例為無痛性神經炎,1例為結節性紅斑,經及時治療后均得到控制。這部分新發患者年齡大,存在合并疾病的比較多,其中2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1例有精神異常,1例同時患有糖尿病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年齡大,很多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乙肝等慢性疾病,提醒我們醫務人員在診治麻風患者同時也要兼顧患者其他系統的疾病,而不是僅僅給予服用抗麻風藥物。故目前把麻風病的診斷及治療從疾控中心轉到定點醫療機構,是非常符合目前實際情況的決策。在定點醫院患者的治療更全面。
麻風病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染性疾病在我們國家已經達到消滅的標準,絕大多數縣區年發病率已經小于0.5/10萬。隨著發病率的降低,麻風患者比較罕見,醫務人員對于麻風病重視程度下降,非常容易出現漏診或者誤診的情況[2,3]。我市的7例患者從發病到確診時間比較長,個別患者甚至發病后10年才得以確診,其中有1例患者確診時已經出現了手指脫落、復雜性足底潰瘍等Ⅱ級畸殘。很多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后輾轉多地就診,誤診及漏診次數較多,導致疾病的進展。這充分表明我市醫務人員對麻風病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麻風的防治知識缺乏[4]。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基層醫務人員需要加強對麻風病防控知識的系統學習,對麻風這一個傳染病的防控要常抓不懈,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在患者未出現畸殘之前確診,可以大大減輕患者及家人的痛苦,同時減輕麻風病社會的負擔。
經過前輩的努力我們已經做到消滅麻風的標準,但是麻風仍有散發病例。在實現健康中國的道路上我們醫務工作人員要繼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爭取把麻風的發病率控制在更低的水平,讓麻風遠離所有的人。
參考文獻:
[1]鄧瑞先.寧南縣1987~2016年麻風病流行狀況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5):176-177.
[2]杜麗平,衛東,潘寧,等.四川省涼山州麻風病流行狀況及防治成果調查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6,31(4):374-376.
[3]李濤,唐德亮,龍黔清,等.黔東南州2003-2012年新發麻風患者畸殘狀況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15,37(5):306-307.
[4]常洪,馬玉華.對泰興市1998~2016年麻風病的發病情況及流行病學特征的分析與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6):18811-18812.